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忆卫立煌先生——第十三章 中国远征军
赵荣声
    一
  在日美宣战,日军南进,在东南亚侵占大片地区以后。一九四二年三月,蒋介石已明令发表卫立煌担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带兵进入缅甸,第二路准备进越南。由于袁××叛变告密,戴笠去洛阳,得悉卫立煌涉嫌亲共,蒋介石就罢了卫立煌的官。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的职务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代理。
  一个月后,蒋介石另行任命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增调部队入缅,和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共同指挥,配合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所率领的英缅军,抵抗在仰光登陆,朝着中国云南边境而来的日军。经过多次战斗,首先是英缅军被打垮,继之是中国军队受到严重损失,北缅山高水深,地理条件非常恶劣,军队在雨季中穿过原始森林,热湿虫咬,传染病流行,官兵们不死于战斗和落伍也死于瘴疠。在日军追逐之下,西路史迪威和罗卓英带了两个师向北退入印度国境,中路杜聿明率军向北由孟拱、葡萄返回云南,东路也由滇南景栋返回国土。此次入缅的中国军队总共十万,死去六万,生还者仅有四万。
  日军先头部队进入我国边境,经畹町、芒市、龙陵到腾冲,直抵怒江上面的惠通桥。按照这个速度,东行十日可达昆明。昆明在抗战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大后方的后方,最安全的城市,如今也变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对于中国整个的抗战来说,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截断了中国最后的一条国际路线。日本军队占领中国所有的海口之后,中国只剩下一条滇缅路能够从国外运来必要的物资。如今这一条路又被截断,中国抗战的困难更加严重了。
  幸而日军也感到兵力不足,其前锋停留在怒江上面的惠通桥,没有继续前进,暂时出现了一个中日双方在怒江上隔江对峙的局面。
  野心极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自从在芦沟桥开始向中国全面进攻,四十个师团的兵力被胶着在中国战场,此后,还是狂妄地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战役,由海上南进。美国一时还没有力量改变被动的局面,愿意与中国合作,是希望多用中国人去打仗,美国只出点物资,少死点人。这些物资光靠空运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有陆上的运输线才行,所以史迪威多次提出反攻缅甸的计划。英国也想反攻缅甸,但其大部陆海军用在欧洲,自己也没有力量。一九四三年八月,英美政府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决定成立东南亚司令部,任命英国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总司令,史迪威任副总司令,直接受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指挥。十月,蒙巴顿勋爵到重庆向国民党政府说明,魁北克会议商定反攻缅甸将以攻北缅为主,作战军队以驻印军和云南的远征军为主,英印军为辅。美国每月空运一万吨的军用物资由印度飞越驼峰,运来装备中国的军队。
  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经过一再空运、补充兵员,集中训练,后来成了郑洞国所带领的新一军和廖耀湘带领的新六军。这两个军后来成为蒋介石最宝贵的法宝,即是他们在印度训练时获得了最齐全的美武装备,士兵也是空运去的在国内精选的身体强壮的壮士。罗卓英被史迪威控告“十大无能”,蒋介石将他免职。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由史迪威兼任,副总指挥为郑洞国。
  蒋介石对于反攻缅北非常重视,有几重原因:第一,打通国际通道,取得各种必要物资,抗战的困难稍能减轻;第二,美国要中国出人,中国就向美国要武器。最初谈判是由美国运来装备六十个师的武器,后来没有兑现这个数目,一再打折扣,实际装备了十二、三个军,还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蒋介石早就懂得有枪就有一切的道理,借着抗日的机会,增加这么多武器,就是给他将来在中国称王称霸、反共反人民增加了巨大的赌注。每个军直辖十二门十点五公分的榴弹炮;每个师直辖十二门七点五公分的山炮;每师三团,每团有四门战车防御炮;每团三营,每营有两门迫击炮,两具火箭筒,六挺重机枪;每营三连,每连有九挺轻机关枪,十八枝手提机关枪,两门炮,还有四具火焰喷射器以及辎重、工兵、通讯设施。汽车不在其内,一个汽车兵团就有载重汽车四百辆。这么庞大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在中国军队中从来没有听见过。第三,以前每开一师中央军进云南,都要得到龙云的同意,现在为了挽救云南边防的急难,可以名正言顺地开进来很多中央军,只要中央军进了云南,将来在云南就可以为所欲为,吞并龙家的地方势力了。
  因此,一九四三年四月,蒋介石明令陈诚为远征军司令长官,建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于昆明以西一百多公里的楚雄。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历任军委会政治部长、三青团书记长等要职,现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的陈诚,怎么肯屈驾前来偏远贫瘠的云南边境呢?因为他看到最新式的美国装备运到这里,这里的队伍将要变成为中国最精锐的队伍,蒋介石命他去带领这些军队,就是明明白白的让他当实力派的头头,为将来继承大权打下基础。
  史迪威在中国多年,跑遍南北各省,说得一口很好的华语,是一个“中国通”。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就在北平的美国大使馆担任武官。自那时以来,他对中国所有重要将领的历史事迹都作了记录并写了评语。对于陈诚,在史迪威的记录本子上写的是一个专打败仗的无能之辈,是靠同乡和派系的关系,加上能够专投蒋介石的所好才升迁上去的。现在史迪威看见陈诚来到远征军,一开始就不讲情面,加以指摘。美国人把这么多的物资运给蒋介石,发言权是很大的。史迪威这么一来,美国杂志跟着一来,就使陈诚感到非常难堪。加上陈诚自己向来专横跋扈,不得人心,到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以后,与他所指挥的集团军总司令、军长闹矛盾,连黄埔系统的军人都对他不痛快,陈诚对于作战更拿不出什么主意来,下面不服,陈诚只好称病要求疗养,只当了半年的远征军司令长官,便离开了远征军。
  这时候还是在蒋介石和史迪威闹翻之前,史迪威是个有权威的人物。蒋介石说能打仗的将领我还有。由谁来继任远征军的司令长官呢?让卫立煌去吧。史迪威马上赞同。在史迪威的女儿芭巴拉·特克曼所著的回忆录中,记载着史迪威曾把卫立煌称为“百战百胜将军”,史迪威对卫立煌的作战能力是很相信的。由于史迪威的同意,在成都闲着没事的卫立煌,在一九四三年的深秋又被起用,被蒋介石召唤到重庆,亲自接见,恢复起上将军衔,让他充当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二
  卫立煌的此番登台,匆匆离开成都,对于随行人员有过一番选择。为了避嫌,把跟他跟得很紧,一直到临行还陪伴着他,但头上被别人戴上“红帽子”的温广汉留在重庆,从此温广汉失业数载。后来他到北平师范大学找到教授工作,到了八十年代在南京师范学院任教授,担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他所写的卫立煌的史料未竟而殁,殊为可惜。由于怕温广汉有情绪,卫立煌连温广汉的最好朋友叶刚武也一视同仁没有带去。从此这位为国民党“办党多年”的“忠实同志”也离开了卫立煌,最后到了美国,成为美籍华人。随卫时间最长,过去代卫写过许多书信的老秘书吴君惠也没被带去,吴君惠从此寄寓成都和西安,到了八十年代之初,他已九十岁,还力疾书写卫立煌的史料。在洛阳时期办理和八路军交涉的公文的郭慰农知道自己老了,要求卫立煌介绍他到重庆银行界找个饭碗,卫立煌俞允所请,介绍他在重庆的中央信托局当了一个挂名闲差。卫立煌对我说:“你刚回到大学里,就把大学课程读完再说吧。你还年青,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的日子长着咧。远征军都是陈诚的人,你去了也搞不好。”我觉得这个意见很对,应当这么办。恰好两天以前我在成都“工合”宿舍戴日三同志家中听张友渔同志讲西南地方势力的问题,象龙云、刘文辉等人都有积极反对中国法西斯蒂的一面,应当团结他们,支持他们。因而我在和卫立煌临别时根据张友渔谈话的精神,结合卫立煌的具体环境,建议他到云南以后应和龙云搞好关系。卫到昆明,龙云对卫开诚布公的态度非常欢迎,和卫结成好友,至死不渝。
  随卫到远征军去的旧部,多数为顽固保守的国民党员,别人没有法子在这些人头上抓到“亲共”的小辫子。司可庄任中将副参谋长,蒋炎任中将兵站总监,戴允孙升同中将秘书长,邵光明升中将副处长,陶振武、叶粹武、余念初任中将参议,张寰嵩任少将卫生处长,孙鼎禾由戴允孙保举升为同少将秘书处长。卫立煌邀请在桂系军队中工作的合肥同乡张义纯去当参谋长未成,事被远征军现任参谋长肖毅肃所闻,引起肖毅肃极大的醋意,后来一直和卫闹别扭。此时陈铁回到老家贵州遵义葬父,卫立煌邀请陈铁来当怒江警备总司令,继之又说让陈铁去接宋希濂的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又要他去当远征军参谋长,都被陈铁拒绝。
  远征军有一个副司令长官为黄琪翔,北伐时代的名将,过去曾和第三党关系密切,反过蒋,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在蒋介石统治的地区不能立足。到抗战开始后,请缨抗日,始回到军界,曾任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蒋介石给以虚名,不给实权,他在远征军实际仅备顾问的身份,是个陪衬。卫立煌对他很客气,也很尊重。参谋长肖毅肃原系何应钦系统的人,官僚派头足,作战经验少,一九四二年缅甸战场上中国人吃败仗,死了那么多人,肖毅肃的瞎指挥应负主要责任。卫立煌瞧他不上眼,他有后台,与卫立煌貌合神离。
  现在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所统率的军队主要为两个集团军,即是宋希濂所统率的第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所统率的第二十集团军,外加司令长官部直辖的一个军,即何绍周当军长的第八军。何绍周是何应钦的侄子,何应钦没有儿子,侄子等于他的儿子。第八军副军长李弥,解放后在中缅边境当政治土匪为患数年,五十年代的《参考消息》多次记载其事,即是其人。驻印中国军队由史迪威指挥,史迪威派其副参谋长窦恩准将长期驻在远征军长官司令部旁边,作联络工作。
  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原先设在楚雄,离昆明很近,离前线远,陈诚害怕日军,他脑子里却一直在想解决龙云。卫立煌到远征军不久,首先把司令长官部推进到保山县马王屯,距怒江前线仅有七十公里,便于指挥作战。保山县是群山当中一个峡谷,有数十里长的一块平坝,民间传说诸葛亮“五月渡泸”曾在此地停留,现在还有当年的点将台遗址云云。
  卫立煌一到保山即作消灭侵入滇西边境的日寇,进军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准备。第一项工作是鼓舞士气,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和师长以上的军官一一谈话,团结他们,协调他们的关系。陈诚平日只会讨好蒋介石,对下颐指气使,专横武断,对于不同系统的军队偏心极重,下级只畏其威,心中实际不快。卫立煌长期被视为“嫡系中的杂牌”,处在一个受排挤的地位,靠打硬仗升起来的,多年以来一直善于团结不同系统的队伍,对下谦和宽厚,气量大,能容人。从抗战开始以来,更吸收了许多八路军的工作方法,现在虽然表面上不喊八路军那一类口号,但在实践中运用从八路军学来的精神,倾听下级的意见等。因此,下级对卫也较好,能够听其指挥,上下一心对敌。
  反攻的第二项准备工作是赶紧更换武器,训练官兵,使其掌握新武器的使用技能。有几种训练班同时在开办,在部队里也热烈进行。对于哪些部队首先更换新的装备,本来是由重庆的军政部拟定方案,主要是秉承蒋介石的意旨,离不开一个偏私的原则,但是美国人抓得很紧,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为具体领导机关,避不开它,卫立煌对于一些原先是杂牌的军队也加照顾,有的还另眼相看。例如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时有四十万人,到了西安事变时还剩二十万人,只有七个军的番号,即五十三军万福麟,四十九军刘多荃,五十一军于学忠,五十七军缪澂流,六十七军吴克仁,骑二军何柱国,骑三军郭希鹏。到了抗日战争后期的一九四四年,仅存五十三军一个军。这个五十三军在抗日战争初期曾经受过卫立煌的指挥,在黄河边上作战,守郑州黄河铁桥表现得很好,后来调去参加保卫武汉的战斗,到洞庭湖边作战,现在是徒步由湖南走到云南保山来的。卫立煌见他们来了,亲自到这个部队里去视察,看见五十三军的武器还和当年一样,十分陈旧。卫立煌睹物怀人,想到张学良叱咤风云,半生的事业仅余这么一点军队,这么几条旧枪,感到十分同情,回长官部即下令彻底调整,把五十三军全部换成美式装备,加强炮兵,步兵中配有火焰喷射器,军和师一级都配有比较完整的医院。在五十三军里边的军官,平常一直存着戒备心理,怕缩编,怕吞并,尤其怕调到云南边境地旷人稀之处予以彻底吞并。没想到卫立煌见了他们,讲的是一派热烈的抗日语言,鼓励他们打回老家去,使他们十分感动。后来五十三军渡过怒江,对日军作战表现得非常出色。
  这么多美国装备如何发到部队里面去,在何应钦所掌握的军政部和美国人方面意见分歧很大,而且有过尖锐的争执。蒋介石、何应钦希望是首先装备他们嫡亲的部队,甚至于还要分一些给包围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部队。他们的理由是所有中国军队的装备和发放的办法,是属于军政部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美国如果承认重庆政府是中国抗日的领导者,就应该将全部装备交给军政部处理。美国人方面认为这些装备都是为了抗日,而运到中国来的,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装备和美国人合作反攻缅甸的中国军队,应当从速发给云南边境的军队,早日训练早日应用,交给工作效率极低的军政部会误事,不肯交给军政部接收。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最后蒋介石考虑,只要东西运到中国来了,无论装备了哪个在云南的队伍,最后都归他所有;要是闹僵,美国人不运东西,吃亏的还是他自己。因而蒋介石后来同意美国人直接把美国军事装备运到云南各军去。这样一来,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工作相应增多,权力也提高了。
  反攻以前,卫立煌还考虑了许多技术问题。例如他对于将要进攻的几条路线,每一条都事先作了选择和研究;和将要担任主攻任务的指挥官,根据敌情缜密地进行商讨。其中有一条由怒江岸边某处通往腾冲的山路,在军用地图上找不出来。卫立煌和美国联络官窦恩将军说,听说美国的军用地图都是用飞机照相制成的,中国的军用地图在多年以前绘制,后来没有复查过,不很精确,有些东西日军地图上也不一定有。现在从怒江到腾冲这一段需要用飞机照相,请你们帮帮忙。窦恩准将即派美军飞机在这一带飞行照相,两个星期以后,地图即制成。在这种根据照片制成的地图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间好象有条路。卫立煌马上派遣参谋去询问当地父老和少数民族老人,他们都说三辈子以来没有人走过这条路,但是在故事传说中好象先前有条老路。少数民族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许多事情都靠传说和歌谣传诸后代,既然传说中讲到这个,这里就有一条路的可能性。再看图上这条路,所通过的地方,并无阻隔不能通行的绝地,如果用工兵去加以修复,可以通行,当然也有许多险阻,要费点事。卫立煌选定了这条路以后,即叫美军不再派飞机老在那一带飞行,以免引起日军的注意。过了一些时候,到了反攻开始之日,中国军队有一部分由这一条日军完全料想不到的山路以拊日军的背后,日军不知中国兵从何处来,惊惶失措,吃了很大的败仗。
  三
  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大破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反对法西斯蒂的同盟国家,在欧亚绝大多数战场上立于主动地位,步步进展,节节胜利。一九四四年夏季,苏联军队把德国侵略军逐出苏联国土,将战场移到东欧国家去了。一九四四年六月,英美军队越过英伦海峡,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同年秋季,轴心国意大利首先投降。在太平洋上面,日本海军也完全丧失主动权,频频战败,逐步退缩。美国海军重返菲律宾,越岛进攻,气势甚旺。此时日本在不利形势下,对于中国战场怀着三个目的:其一是逼迫重庆政府投降,结束对中国的战争,调出大量日军和中国的人力物力去加强日本南进的侵略战争能力,因此决不能让中国还有国际通路,对于缅北滇西的战争也很重视。第二,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处处失利,其海上联络线有被截断之虞,因而希望从其本土到中国东北——华北——河南——湖北——湖南——云南到越南的通路,贯通南北,利用南洋地区的战略物资,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作垂死的挣扎。第三,美国有两个航空队在中国,美国的二十航空队用远程的B—29轰炸机广泛出击,直至日本本土,对日本造成很大威胁。日军想占领桂林等地,破坏美国空军基地,遏制美国空军攻势。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国远征军对于缅北的进攻,是在国际战局非常顺利,同时又是国民党军队在河南、长沙、衡阳、桂林等处接连惨败时进行的。
  在滇西反攻战开始以前,全部美式装备并受过训练的中国驻印军已开始从印度向国境回打,一边修筑着中印公路,经过荒无人烟、丛林茂密的野人山,还要冒雨激战,克服了极大的困难,于一九四四年四月抵达孟拱。七月,抵达缅北重镇密支那。密支那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盟军一旦掌握密支那,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驼峰”的飞机就有比较广阔的航线,而且可以降低飞行高度,增加安全系数,从而大大增加空运量。战略物资到中国,除装备中国陆军外,更能使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和以成都为基地的第二十航空队B—29远程轰炸机广泛出击,轰炸台湾、琉球,直至日本本土,以利于盟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因此,一九四四年四五月间,马歇尔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曾一再电告史迪威尽快占领密支那。四月间,中国军队两个团和美国军队一个团组成的先遣突击队,本来已经占领密支那飞机场,由于美国联络官误事,得而复失,本来可以一举而得的密支那,拖迟了两三个月才完全占领。
  一九四四年五月,卫立煌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
  五月十一日拂晓,强渡怒江的加强团和五十三军、五十四军及第六军各师在惠通桥上游开始强渡怒江,攻击西岸的日寇,以腾冲为主要目标,经过激烈战斗,仰攻高黎贡山。
  六月一日,宋希濂所统率的第十一集团军第七十一军和六十六军等等,也陆续过江,扩张战果,主攻龙陵、芒市(现名叫潞西)等地。综计中国军队先后出动十七个师,凡十六万多人。
  怒江以西的日军,盘踞在高黎贡山脉的崇山峻岭间。日军有惯于作丛林战的五十六师团全部,第二师团和三十三师团的一部,在腾冲、松山、龙陵三大据点筑有钢骨水泥坚固工事,还有十八师团在密支那及其西北地区可以及时支援。在战线长而又纵深的丛林间作战,对日军守势是有利的。远征军过怒江之后,受到日军的强烈抵抗,在围攻据点、占领要塞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得失,伤亡也颇重大。例如距保山仅有七十多公里,在怒江对岸惠通桥之西,有一座高山叫做松山,为附近若干里内的最高峰。日军在这座山上筑有坚固完整的工事,负险固守,使得桥东面的人马不能过去。怒江江面不宽,但水流非常湍急,两岸都是陡坡,山路蜿蜒而上,曲折拐弯,多处都在松山敌人的射击目标之内,夺取这座松山,并不容易。有一回卫立煌率宋希濂、何绍周等以及美国窦恩准将,并带了美国记者,以及翻译丁善懿,亲自到这座山前去勘察研究。日军侦察机看见桥这边有人来往,不免盲目扫射,卫立煌继续拿着望远镜远眺,若无其事。美国人见之大为赞赏,照了很多照片,后来披露于报纸上和Time周刊①。经过详细地观察和研究,由第八军组织了一个非常坚强的攻坚尖兵团,由师长暂时担任团长,由团长暂时担任营长,各级军官逐级下降,充实最基层第一线的力量,集中火力攻坚。等到占领松山以后,发现受日本武士道精神麻醉的两个联队的日本兵尽皆战死,无一幸存,当时战斗的激烈,可以想见。
  当时滇西广大人民群众(仅运输民夫就是二三十万人)积极支援,克服重重困难,并得到美国空军助战,空投粮弹,攻击日军各据点,摧毁了日军顽抗,于九月十日收复腾冲,全歼守敌。
  十一月三日,攻克龙陵,二十日攻克芒市,十二月一日收复遮放。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日拿下畹町,二十七日,远征军与在北缅作战的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正式会师。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歼灭了日军第十八和五十六师团的大部分,击溃其第三十三和第二师团,对于日军在缅甸的统治起了瓦解作用,为英印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减轻了麦克阿瑟进攻太平洋的侧面压力。中国和海外的通道——中印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又复打通,几千辆载重汽车连接而至,那是非常令人欢欣雀跃的热烈局面。
  差不多在远征军捷报频传的同时,国民党所领导的南北各战区被日本侵略军打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一九四四年四月间,郑州的日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同时武汉的军队向北进攻,不久,中断了六年的平汉线(南段)恢复了通车。五月,日军占领了北方名城洛阳,六月占长沙,八月占衡阳,十一月占领桂林和柳州,十二月占独山。这一段时间,日本侵略军击溃了国民党部队五六十万人,夺取了平汉(南段)、粤汉、湘桂三条铁路线,占领了洛阳、长沙、桂林、福州四个省会,一百六十四个大小城市,七个空军基地,三十六个飞机场,打通了中国大陆上的交通线。
  思想开明的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和美国外交官约翰·谢伟思以及约翰·巴顿·戴维斯见国民党军队在日本侵略军面前兵败如山倒,重庆政府贪污腐化,办事无能,实在不成样子,得到中美双方政府的同意,由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派遣了一个“美军延安观察团”到延安去作实际调查。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以大卫·巴雷特上校为团长的美军延安观察团飞抵延安。观察团经过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之后,更加深信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共产党和人民打成一片,为人民服务,和重庆政府腐化无能,与人民为敌,根本不同。
  史迪威在一九四四年秋天向蒋介石建议,包围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四十万军队应解除封锁,开赴抗日前线;用美国租借给的战略物资武装中共领导的十八集团军,早日打败共同的敌人。蒋介石坚决反对史迪威的意见,并且根本不能容忍史迪威这个人在中国,坚决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换人。罗斯福究竟是资产阶级的总统,更怕蒋介石会和汪精卫合流,投降到日本侵略军方面去,答应蒋介石的请求,把史迪威调回国,派来一个魏德迈继任。魏德迈一来中国不再谈起用美国物资装备十八集团军的事情了。他对于远征军也是关心的,一再来到保山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和卫立煌谈缅北的战争。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在中印公路没有打通的前夕。后来中印公路打通了,美国的战略目的达到了,援助国民党军队的装备也稍见减少。
  一九四四年,原属于陈诚系统的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向蒋介石发了一个密电,控告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一一六师师长刘润川、一三〇师师长王理寰皆旧东北军,均属张学良余孽,在腾冲作战不力,应撤职查办,组织军法会审,按律法办。蒋介石把这个电文转给卫立煌,令卫查办具报。卫对这个硕果仅存的东北军一个军是同情的,去年特别给他们换了新式装备,并把王理寰由一三〇师副师长升为正师长。对于这些东北军在强渡怒江直奔高黎贡山,立下大功,是赞许的,因而卫立煌电复蒋介石、根据过去多次具报在案的战绩,为五十三军说了好话,并批驳霍揆彰所报的不实。这时正值缅北会师中印公路打通之际,美国新闻界对卫立煌大加吹捧,卫立煌声名正茂之际,蒋介石同意了卫立煌的条陈,撤销第二十集团军番号,将五十三军调归新发表的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黄杰指挥,霍揆彰调任昆明警备总司令。霍揆彰当昆明警备总司令时十分反动,一九四六年枪杀杰出的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就是他直接派人动手的。
  还在中印公路打通以前,即盛传一种流言,说在缅北战争结束以后,中国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将要改组成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卫立煌当陆军总司令的呼声最高。实际上卫立煌早已知道此事,并由美军联络官窦恩准将上书给魏德迈,请魏德迈向蒋介石保荐,魏德迈也这么做了。此时卫立煌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他想:过去多少次都是在需要我带兵打仗的时候对我非常之好,一旦仗打完了就把我抛弃在一旁不要了。抗日战争以来,我立了不少战功,成绩是这么明显,连美国人都讲公道话。陈诚、顾祝同当上了国防部长、参谋总长,我这个陆军总司令大概也差不多了吧。岂知到了远征军结束之日,正式成立陆军总司令部,蒋介石所发布的命令是:
  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副总司令卫立煌。
  卫立煌气昏了,多时不就职,不办移交。新任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是从前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参谋长肖毅肃,他和卫立煌关系不好。过去他更换兵站总监蒋炎,撤了蒋炎的职。没几日,卫立煌委派蒋炎为远征军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叠床加屋,直接听命于司令长官,把参谋长撇在一旁,气得肖毅肃只好辞职。现在新发表何应钦为陆军总司令,并由何应钦的人肖毅肃当陆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肖毅肃大权在握,一到任便下令逮捕蒋炎。此时卫立煌无权无势,只好让蒋炎化装逃跑。接着肖毅肃把长官部里的一系列弊端彻底进行清查,使卫立煌十分尴尬,无可奈何。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应钦、卫立煌等人纷纷由昆明到重庆。何应钦打电报到贵州遵义,召唤陈铁去重庆。陈铁到重庆后先见到何应钦的侄子——与陈铁在黄埔一期同学的何绍周。何绍周说,因为李默庵告状,说卫立煌和陈铁同共产党有关系,因此家叔找你来问一问。次日陈铁到何应钦家里,何开门见山地说:
  “你同卫立煌关系很好,你同我的关系也不错。今天有件事问你,希望你不偏在一边,说真实话。卫立煌参加共产党没有?”
  陈铁说:“据我所知没有。”
  何应钦说:“校长打算要他到徐州指挥军队,同共产党打,怕他参加共产党问题就大了,要我认真地考查。算了,你我都不要负责的好。”
  陈铁又到范庄看卫立煌,没谈何应钦与他所谈的事情就回遵义去了。
  ① Time即销路很广的《时代周刊》。
  

回忆卫立煌先生/赵荣声.—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