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陈嘉庚 > 全文图书 > 陈嘉庚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从加入同盟会到倾资兴学
陈碧笙,杨国桢
    一
  长期以来,在南洋各地的华侨中,存在有一个反清的会党——洪门。一八九五年十月,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兴中会总办杨衢云由香港到西贡和新加坡,结交义兴会党,劝其加入兴中会。从此,新加坡有了兴中会的活动。一九〇〇年六月底,孙中山为营救因筹款被捕的日本同志宫崎寅藏,首次来到新加坡,一上岸就被英国殖民当局扣留,经华侨林文庆奔走疏通获释。十月,惠州起义失败后,兴中会会员尢列也来到新加坡,以行医为掩护,鼓吹革命,发起建立“中和堂”,在吉隆坡、怡保、槟榔屿等地设立分会,自是兴中会的影响日大。一九〇三年六月,上海发生“苏报案”,章炳麟、邹容相继入狱,全国震动。消息传来,厦门侨商陈楚楠、潮州侨商张永福及其甥林木顺,毅然与所设“桃源俱乐部”会员联名致电英国驻上海领事,要求援引保护国事犯条例,勿引渡章、邹给清政府,又集资翻印邹容所著《革命军》(为避清政府耳目改名《图存篇》)五千册,运入潮州、梅县、厦门、漳州、泉州等地散发。一九〇四年春天,陈楚楠、张永福等在新加坡福建街二十一号创办《图南日报》,宣传民主革命,深受华侨欢迎,销路由三十余份增至二千数百份,受到孙中山的注意和赞赏。
  一九〇五年八月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于次年(一九〇六年)二月再度来到新加坡,在晚晴园建立了同盟会分会,为英、荷二属的总机关,初次加盟者十二人,以陈楚楠为会长,张永福副之,许子麟为书记,林义顺为交际①。不久,《图南日报》因资金周转不灵停刊,陈楚楠等人又于一九〇七年创办了《中兴日报》,与保皇党的《南洋总汇报》展开激烈的笔战,使革命思想迅速地在南洋华侨中传布。从此,以新加坡为中心,南洋各地华侨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与祖国南方各省相呼应。
  早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十分不满的陈嘉庚,从阅读革命书报中深受同盟会革命主张的影响,孙中山的革命事迹,更是使他心怀响往,敬佩不置。一九〇九年,陈嘉庚由友人林义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一天晚上,陈嘉庚参加了新加坡同盟会员在晚晴园的秘密聚会。会上,孙中山和他们讨论制订党旗的方案,大家对“青天白日”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说红色不好,有的说红色好,双方争得脸红耳赤。孙中山默默地听着,正巧有人拿开水给他喝,他点了一滴红墨水到怀中,水呈出红色,然后很高兴地说,“红是吉利的”,把水一口喝下。大家听孙中山这样一说,便不再争论了。这次聚会,是陈嘉庚倾心革命的开始,留下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到了晚年,他还如数家珍似地向人家谈起这件难忘的往事②。
  一九一〇年春天,陈嘉庚正式加入同盟会,剪掉辫发,与清政府断绝关系。
  一九一一年春,同盟会总部发动了第二次广州起义,福建支会组织了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几十名革命志士,从福州、连江和日本赶往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各地革命党人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前仆后继,终于在是年十月十日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使清朝统治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十一月八日福州光复,消息由路透社电迅速传到新加坡,福建华侨一片欢呼,拥集到天福宫福建会馆开会,商议筹款救济和支援福建革命政府、维持福建治安事宜。大家一致同意组织“保安会”,推举陈嘉庚担任会长。陈嘉庚为了探明真相,立即致电福建同盟会会长黄乃裳询问:“闽省是否光复?都督何人?此间已成立保安会,筹款救济。”第二天,黄乃裳从福州回电:“全省光复,都督孙道仁,需款急,请速汇”。他十分振奋,立即汇去银圆二万元,发电要求维持闽南治安。后来传说,当时福建革命政府收到这笔款后,大事宣传“南洋新加坡汇来二十万元,尚有百万元可陆续汇到”,浮动的人心于是趋于安定,对稳定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③。
  福建光复之初,库空如洗。都督孙道仁发电要求陈嘉庚“再汇款以应急需”。陈嘉庚为此热情奔走,发动华侨踊跃捐献,月余之间,先后汇回十余万元,给新政府以有力的财政支持。
  十一月十五日,光复各省都督府代表在上海举行临时会议,商讨组织民国中央政府。下旬,孙中山从法国乘船回国,于十二月十六日途经新加坡④,与陈嘉庚再次晤面。孙中山提出:到国内时,如私人需款,可否帮助?陈嘉庚慨然答应资助五万元。二十五日孙中山先生抵达上海,二十九日被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赴南京就职,急需旅费,即致电陈嘉庚求助,陈嘉庚立即汇去五万元④。
  从加入同盟会到支援辛亥革命,体现了陈嘉庚爱国的政治热情。在誉称“革命之母”的华侨社会里,陈嘉庚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陶冶,终于走出经商发家的小圈子,投身于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陈嘉庚兴高采烈,“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
  清朝末年,散居东南亚各地的华侨,在国势危急和维新改良思潮的推动下,以发扬中华文化和培植华侨爱国精神为宗旨,纷纷开办华侨学校。陈嘉庚侨居的新加坡,便有养正学校(1897)、启发学校(1906),端蒙学校(1906)、道南学校(1906)、育英学校(1911年)的建立。⑥这批华侨学校,为团结华侨社会、支援祖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过良好的作用。少时深受私塾教育之害、“抱撼不少”的陈嘉庚,以巨大的热情资助华侨教育公益事业。辛亥革命前一年,他担任新加坡道南学校的第三届总理,直接开始了办学活动。现在祖国光复,民国政府成立,百废待兴,他扪心自问:如何尽到自己对祖国应负的责任呢?考虑再四,决心从家乡做起,回乡创办集美小学校。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秋天,陈嘉庚第四次回梓。阔别祖国已近十年,对福建教育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满腔热情而来,面对的却是一片腐败的现实。清末学制改革之初,同安县办起了一所县立小学校,学生一百余名,十余年过去了,却没有一班毕业生!原来,那时的办学权操在县长手中,县长委派乡绅当校长,校长招来教员学生,县长更动,全校也随而变动,十余年间县长更动很多次,当然没有一班学生学满六年的了。一县如此,他县也多如是。小学如此,而乡村私塾又大半停歇,少年儿童上学无门,陈嘉庚“常到诸乡村,见十余岁儿童成群游戏,多有裸体者,几将回复上古野蛮状态,触目心惊,弗能自已!”⑦
  集美社虽然还办着私塾,却各房分立,六七房共办有私塾六七所,各有男生一二十人,女孩不得入学。塾师学识平庸,学生在学不过是“关蛮”而已。陈嘉庚觉得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奔走各房,劝告各房长将私塾停罢,全乡一致合作,创办集美小学。而创办小学,首先面临师资缺乏的问题。集美各房有学生一百五、六十名,分五个年级,应聘校长、教员七人。可是那时同安全县师资连简易科毕业者才寥寥四人,其中一人已改业从商,结果只聘来两人。清末学制改革之初,福州便成立了师范学校,有学生三百人。陈嘉庚对这所福建省唯一的培养小学师资的学校满怀希望,亲往福州实地考察。谁知这所声誉素隆的学府,只是纨袴子弟的镀金场所。每年名义上招生两班八十名,多不公开招考,闽南人极少入学机会。所收学生程度参差,学业勤惰更所不计,“毕业”后从事教职者寥寥无几。陈嘉庚了解到上述情况,不由不对福建教育的前途担忧,“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加以训练,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
  一九一三年春,集美小学假大祠堂和附近各房祠堂开学,共四个班级,学生一百八十多名。接着,陈嘉庚出资二千元,收买村西面积数十亩的大鱼池一口,鸠工填地,建筑校舍和操场。这年夏间,建成教室七间及其附属房屋,小学便移入新校址上课。
  陈嘉庚创办集美小学校的夙愿实现后,于是年秋天返回新加坡。
  三
  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实业,支持了他的兴学活动。随着实业的拓展,他兴学的计划日益扩大了。
  当一九一三年秋,陈嘉庚从集美返回新加坡时,他的实业并没有多大发展,谦泰罐头厂因淡水变咸,损失三万余元,被迫停闭;笨珍港的“祥山园”因病虫害而放弃了。但其他各项营业幸而颇有盈利,全年实利仍达到三万五千元。因停办谦泰罐头厂而顶入两家罐头厂,使他在新加坡菠萝罐头业中跃居首位,所产罐头居全坡产额乏半。一九一四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时航运紧张,市场销路停滞,各厂被迫停止生产,艰难维持。幸而不久航运重开,存货陆续售出,年终结账,仍获净利四万五千元,保持着前进的趋势。陈嘉庚看出战时航运大有可为,是兴办和维持实业的生命线。在一九一五年中,始则租入“万通”(载重一千三百吨)、“万达”(载重二千五百吨)两轮,运输米谷;继而增租二千吨级轮船两艘,为英政府承运楠木片到波斯湾。一年之间,竟获利二十余万元,加上其他实业收入,净利高达四十五万元之巨。第二年,陈嘉庚购置“东丰”轮(载重三千吨),一九一七年又置“谦泰”轮(载重三千七百五十吨),重点经营海上运输,同时兴办制胶厂,把罐头厂预定的白铁片高价转售出去,竟一帆风顺,获利年年提高,仅一九一七年净利即达九十余万元。
  陈嘉庚经营海运得手之后,便于一九一七年春天,派弟陈敬贤回家乡筹办集美师范学校和中学,积极建筑校舍,期一年后正式开学,招师范生三班、中学生二班,可容寄宿生三百人;并用高价购买鱼池后面大片田地,迁移坟墓,在小学校舍后方及左右侧兴建礼堂、膳厅、宿舍和操场。
  在创办集美师范和中学之时,陈嘉庚考虑到闽南师资缺乏,自己久居南洋,与闽省教育界人士素不相识,决定从教育向称发达的江苏省设法聘请。在特地访问一位从上海聘来新加坡任教的教师之后,陈嘉庚立即写信给上海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委托他代聘校长和教职员。
  为了防止出现福州师范学校办学腐败的弊病,陈嘉庚决计对师范招生制度加以改革。他认为,兴办师范学校的宗旨既为普及教育与培养合格师资,学生必须具有服务教务的志愿。农村小学教师月薪仅二三十元,定非富家膏粱子弟所愿为,唯有招收贫寒子弟,加以适当训练,才能胜任。其次,普及教育的关键在于穷乡僻壤,一般人都不愿到那里任教,故招生范围也应力求普遍,以便回原地工作。因此,他发函通知闽南三十余县劝学所长,要求每一大县代为招选贫寒学生五、六人,每小县三、四人,共一百二十余人,所选学生须有志教职,详填履历,到校后加以复试,凡违背定章或不及格者决不收纳。为了奖励师范生,他还特地规定,除和中学生一样免收学宿费和由校供备被席蚊帐外,还豁免膳费。对于华侨学生,规定由新加坡本店介绍的南洋小学毕业生,概可回国升入集美中学,如到校时考试未及格者,则进入补习班学习,以示优待。
  创立集美学校初期,陈嘉庚常常因为找不到胜任的校长和教师而十分苦恼。一九一五年春由江苏第二师范代聘来的教师,多不合格,有的甚至不如集美原有的教师。是年夏季,特派陈敬贤到上海觅聘校长,亦无成就。一九一九年,又托江苏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代为物色,仅聘到校长一人,教师五人,而新校长又是“才干庸常”,办事“无何可取”,陈嘉庚为此忧虑焦灼,不可言喻。后来省悟到从外省聘请校长不仅困难很多,而且本省人才反而得不到录用,因决计在省内外广聘教师,校长则待本省有相当人材,然后慎重聘请。一九二〇年,由友人介绍认识安溪人叶渊,见其办事有办法,有魄力,可以胜任,即聘为集美校长,一切行政教学交其全权办理。从此,集美学校的教学和行政管理逐渐走上正轨,稳步地发展起来。
  四
  在这期间,陈嘉庚还积极扩充集美学校,扶植闽南地方教育和南洋华侨教育事业。
  陈嘉庚在购置轮船经营海运之时,就深感中国航权丧失,渔利废弃,“我国公私船舶,即在国境犹寥若晨星,况在海外各属殖民地,何从觅其踪影!”“所有船舶之数尚不足与最少船舶之国比拟,甚至世界数十国航业注册,我国竟无资格参加,其耻辱为何如”⑧?!他决心创办水产及航海学校,以振兴航业,开发水产资源。辛亥光复之后,全国水产航海学校,仅上海吴淞一所。陈嘉庚乃致函该校,要求代聘一二位教师,所得答复是国内无处可聘,不过现有两位高才生即将毕业,如资以经费送往日本留学,两年后便可回国任教。陈嘉庚复函同意,一面拨款资助他们赴日留学,一面向德国购买机器,在厦门自建渔轮一艘,供学生出海实习之用。一九二〇年二月,集美学校水产科正式开学(一九二五年春增设航海科),学生待遇与师范生同,所有膳费学费一律豁免。为了保证水产毕业生的出路,特向法国订购新式渔轮一艘,来厦捕鱼,准备扩展为渔业公司,后因厦门缺乏冷藏设备,所捕之鱼销路短少,只好将该轮驶往上海捕鱼。
  陈嘉庚以为我国以农立国,而科学落后,改良无法,收获不丰,民生困苦,必须大量培养农业科技人材,以资研究改良。一九二五年,他函告叶渊,并拨款十余万元,在天马山麓开办农林学校,于次年开学,不久,由于该地毒蚊极多,师生多患疟疾,继以治安不良,校内物品屡遭抢劫,暂行停课数月后复办。
  陈嘉庚对集美师范学校开办以来的成绩颇为满意。他鉴于女子入学不易,便决定添办女子师范部,学生待遇与男子师范同。于一九二〇年招生,次年二月开学。为了培养商业人材,他还创办集美商科后改商业部,于一九二〇年八月开学。一九二一年,规定以集美学校为师、中、水、商、小等部及医院、图书馆的总名称,增设科学馆,又将小学移往寨内社。寨内是郑成功抗清的故垒,城墙早圯而南门完好,陈嘉庚以这一古迹“颇足表示我汉族独立之精神,敬保存之,以示后生纪念。”⑨一九二七年春,将原有各部独立为校,计有男小、女小、男师、男中、女中(由女师改成)、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国学专门九校,另有医院、图书馆、科学馆及幼稚园,仍统称集美学校。同年秋,创办幼稚师范学校,以幼稚园隶之。
  为了提倡和改善闽南教育,陈嘉庚规定集美小学不收外乡学生,以鼓励各乡村自办小学。一九一九年,他发起组织“同安教育会”,对各乡三十余所小学给予补助费;计划向各地华侨募捐,每年在同安创办二十校,十年内普及小学教育。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二年,先后创办了四十余校,后因华侨捐款中断而未能实现。此外,他还捐资维持泉州一所私立中学,派人调查同安县立小学办学情况,助费加以改善。
  陈嘉庚久居南洋,对当地华侨教育问题也特别重视。过去华侨学校寥寥无几,且以初等教育为限。为了提高华侨教育水平,陈嘉庚于一九一三年提出兴办华侨中学的建议。一九一八年六月,联络新加坡、马六甲十六所华侨学校总理开特别大会讨论。一九一九年春,与林义顺联合倡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⑩,建筑校舍,从上海聘来校长教师,于是年八月正式开学,这是南洋华侨自办的第一所中学。在陈嘉庚的大力提倡下,各属华侨领袖闻风响应,相继成立了中学校多所,小学校也随之而有大量的增加。到了抗日战争前夕,南洋各地华侨学校共有三千多所,学生四十余万人,比祖国内地各省更为普及。这些侨校经费都由华侨捐款自筹,没有受到政府补助,教师多数由国内聘来,教学概用国语,因此南洋国语普及的程度也比国内南方各省为高。南洋华侨教育的发达,对促进华侨社会团结、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发扬中华文化有利的事,陈嘉庚无不热心赞助。一九一八年,美国教会学校校长那牙计划筹款一百万元,在新加坡倡办一所大学,该教会自认五十万元,准备向华侨募捐五十万元。陈嘉庚提出以设立中文科为条件,首先认捐十万元,并先交三万元。在他的带头捐助下,五十万元之数迅速筹足,并已购地建筑校舍。不料英国殖民地政府以准备自办大学为理由,不准注册,这所教会大学的计划被迫打消,陈嘉庚捐助的三万元,后来移作其中学的理化基金。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陈嘉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办学上。他用实际行动实践了“报效祖国”的诺言,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和钦佩。
  ① 陈楚楠:《晚晴园与革命史略》。
  ② 陈嘉庚在一九五六年集美学校纪念孙中山先生九十诞辰大会上的讲话,记录稿,集美学校校委会藏。
  ③⑤ 陈嘉庚:《闽省光复与南洋华侨》,《南侨回忆录》第3页。
  ④ 《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第82页。
  ⑥ 傅无闷主编:《南洋年鉴》,一九三九年。
  ⑦ 陈嘉庚:《闽垣师范学校》,《南侨回忆录》第5页。
  ⑧ 引自陈厥祥:《集美志》。
  ⑨ 陈嘉庚:《集美小学记》,见《集美学校二十周年纪念刊》,一九三三年。
  ⑩ 杨进发:《陈嘉庚先生与华中二三事》,新加坡《星洲日报》一九八〇年四月。
  

陈嘉庚传/陈碧笙,杨国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