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一章 山村少年 第一节 小羊倌读书
《马文瑞传》编写组

  陕北高原,山梁土岭蜿蜒,丘陵起伏,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写的就是这里,不过那只是雪后的北国风光。其实“山”多为土石,“原”都是黄土,童山秃岭,沟壑纵横,川地、盆地很少。加上雨量稀少,无霜期较短,人类生存条件不算优越。千百年来,当地的先民们或选面山向阳之地圈窑而住,或取近水靠坡之处凿洞以居,在坡坬间劳作。因为地形的复杂多变,所以村庄寨堡多以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冠以湾、峁、沟、岔等字眼。
  1912年11月4日(农历九月二十六),马文瑞就出生在这个黄土高原的米脂县(今子洲县)高家坪乡马家阳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马家阳湾就是靠坡向阳的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村里的人大都姓马,相传祖上是从西面山那边马家塌迁来的,祖祖辈辈务农为生。
  这里原来属于米脂县西南区管辖。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纪念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的李子洲,设立子洲县,马家阳湾村即划归子洲县属。出村5里就到大理河南岸的吴家岔村,向东不远就是绥德县界。再顺大理河下行10里,即是绥德四大古镇之一的周家崄。马家阳湾村还不算十分偏僻。
  子洲县因大理河自西向东穿越,又在绥德、米脂两县西边,一般习惯被称为西川。大理河川面宽阔,两岸呈阶梯状,川道里土地平坦,盛产粮食,农民可引河水晒盐,还可挖掘地下埋藏的煤炭。人民淳朴刚毅,富有斗争传统。明、清两朝末年迭有饥民啸聚造反,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张献忠或据西川自立为军,或投本地义军而发难。
  马文瑞家世代为农。到祖父马沼兰时,才在耕作之外做点生意。马沼兰生于清同治年间,为人耿介,清瘦干练,精明果断,世事练达,方圆数十里小有名气。民国初期被推选为米脂西南区所属小部沟小区区长,由于他忠于职守,公道处理乡间事务,所以民国八年(1919年)米脂县知事杨德煊赠他一块“公务勤劳”的木匾。马沼兰带领儿子经多年辛勤耕作和悉心经营,逐步创立了一份殷实的家业。到马文瑞出生的时候,已有一百多垧①山地,二百多只羊,十几头牛、驴,雇两个长工,还在周家崄镇上开着一个叫“公盛源”的商店,周围人就叫马文瑞家是“公盛源家”。“公盛源家”就成为上下川有名的人家。马沼兰育有两儿两女,儿子马彦举、马彦华,以务农为业,女儿一个嫁冯家渠村文举人冯家,一个嫁小寨村武举人张家,两家在当地都是富户,可谓门当户对。
  马文瑞的母亲马景氏,是马岔冯家堰人,父亲景茂堂,亦曾读书识字。马景氏端庄清秀,温柔和善,一生勤劳操持家务,颇为能干。马文瑞三四岁时,母亲不幸病逝,从此就由祖母马胡氏照料。祖母对这个幼年丧母的小孙子格外心疼,白天让他跟在自己身边,生怕有什么闪失,饿了给他炒鸡蛋吃,晚上带他睡觉,给他脱衣盖被,从未训斥过他。由于有祖母的细心照料和呵护,他避免了无娘儿的酸楚。几十年后,当马文瑞回忆童年的往事时,深情地说:“我在很小的时候虽失去了母亲,但并没有失去‘母爱’,我的‘母爱’来自老祖母无微不至的关照和抚育。”祖母清洁利落,注重仪表,讲究卫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影响了马文瑞的一生。
  马文瑞六七岁时,家道中落,先是一群羊被窑塌下来压死,接着牛、驴病死。1919年7月间,大理河发了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人畜无数,公盛源商店也遭大水淹灌,货物全被冲走。货物是由绥德城里大商号赊来的,从此,债台高筑。亲朋好友中就有人说他母亲是主家兴业的“福人”,“福人”在“吉星高照”,“福人”一去家业就要败落。天灾人祸,举家难圆。马文瑞父亲马彦举和叔父马彦华分家另居,祖父母跟了叔父一家。此后他的生活由大嫂照管。
  马文瑞的父亲马彦举,本是种地的把式,好念庄稼经,但性情古怪,稍不顺心,就发脾气骂人,村里人叫他“冒掌柜”。家里欠着债,他又染上大烟瘾,加之续弦,入不敷出,只好卖地,一份家业被他糟蹋大半。剩下六七十亩山梁薄地,全靠马文瑞的大哥马文采和二哥马文彬辛勤劳作,勉强维持全家生计。由于父亲不能坚持劳动,家里劳力短缺,拦羊的活路就落到了年仅8岁的马文瑞肩上,他当上了羊倌儿。家道的兴衰变化,给马文瑞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亲眼看到了一个较为富裕的封建家庭由富变穷,由兴旺走向破落的过程。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旧中国北方山区农村经济破产和贫穷落后的阴影。”
  小羊倌的生活并不浪漫,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无艰辛。他每天扛着比他高出一倍的拦羊铲,陪伴着一群羊,在沟坡上牧放。除了吆喝几声不轨的羊子外,整天无人与他说话。春草冒芽时节,羊子跑青,从早到晚不停蹄,还是吃不饱。马文瑞跟上羊群奔跑一天,傍黑还要割一捆干苜蓿背回作羊子夜草。这样的生活虽然只有一年,却也给了他亲近田野和劳作的机会,以及认识农民和了解农民生活的际遇。
  马文瑞的祖父、叔父和两个哥哥都是读过书的人,有空的时候,他们就教他认字。马文瑞对认字特别用心,教几遍就牢牢记住了。放羊时,他觉得一个人整天默不做声地陪伴着羊子,枯燥无聊,就把家里两个哥哥读过的旧书翻出来,揣在怀里,有空就掏出来翻看。高兴的时候,一个人在旷野里大声诵读。一年时间,他就把两个哥哥读过的《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之类启蒙读物读完了,有的还背得滚瓜烂熟。他的求知喜学精神,深深感动了祖父和大哥,祖父夸他“是个念书的材料”。恰在这时,就近的马家坪村办起一所小学,祖父叫他上学读书。可父亲以交不起学费、羊子没人拦为由,百般阻挠。祖父很生气,教训了儿子一顿,大哥也力主送弟弟上学,父亲拗不过,只好同意了。
  1921年马文瑞9岁,到距马家阳湾不到二里的马家坪初小上学。入学前,祖母为他缝制新衣,收拾行装,大哥、大嫂叮咛他好好念书,家里供他念书不易,要为家人、为自己争口气,马文瑞感动不已,暗下决心,绝不辜负亲人们的期望。马家坪小学虽是新成立,但教学方法还是旧私塾那一套,死记硬背,动不动还要体罚学生。马文瑞上学前已初通文字,入学后又憋着劲儿刻苦读书,因而各门功课都是第一。练毛笔字买不起麻纸,就做了个木盘,铺上沙子,手指在沙子里反复练习,以致手指磨起茧子。放学早或星期天,他嫌院子里常有人来往,就拿着书灵巧地爬上院子门口高高的门楼,坐在上面静静地看,直到天黑。由于马文瑞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不但没受体罚,还经常得到先生的夸奖。
  1923年,马家坪小学与五里外的吴家塌小学合并,马文瑞随之进入条件较好的吴家塌小学。老师也是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人物,有时也向学生们讲讲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讲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课余时间,他常到学校阅览室翻看报纸杂志,报纸杂志上的各种新知识,像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他对里边有关三民主义的议论、帝国主义列强如何侵略中国、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等等问题,尤为关注。这些新知识在他的心中掀起了波澜,开始意识到自己上学读书,不应该是为争气打赌,光宗耀祖,而是要为民众做点事情。
  在吴家塌小学的两年里,马文瑞学习更加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192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周家崄高小学习。
  周家崄是大理河川上下几十里有名的集镇,是川西皮毛集散地,粮食、布匹、染布等贸易中心。常住人口两千多,通往绥德的官道穿街而过。镇上庙宇、炮楼、戏台等古建筑显露着这里的历史文化,所有铺面都是窑洞式并带有小门楼的建筑,呈现出陕北集镇和民居的独特风格。这里交通方便,且有一定的商业基础,算得上是社会风气比较开先的一个集镇。周家崄高等小学创办于清末,是本镇和方圆近百里内的最高学府。学校坐北向南,面河靠山,高大的校门楼和一排排石窑教室,在马文瑞的眼里是多么的庄严而神圣。
  刚从山村穷家出来到城镇读书的马文瑞,无论衣着打扮或是言谈举止都不免有点土气,这样就遭到有钱人家学生的小瞧。有人甚至公开羞辱农村来的学生说,“像是打短工、讨饭的”。马文瑞听见虽然气愤,但未做声。因为他已经熟记从祖父那里学得的“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古语,强压心中怒火,决心给这伙纨袴子弟一点颜色看看。他所谓的“颜色”不是别的,就是奋发图强提高本领。所以从一进入周家崄高小,他便沉浸在刻苦的攻读之中,课余时间还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一次,学校讲演比赛,谁也没想到平日不苟言笑的马文瑞竟一鸣惊人,夺得头筹,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佩服。在以后前几次比赛中,他又连连夺魁,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连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能不“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欺负这个农村娃娃。他的周围也团结了不少学习努力、思想进步的同学。
  ① 1垧合3亩。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