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二章 初露锋芒 第二节 三民二中学潮
《马文瑞传》编写组

  1927年8月下旬,同情革命的井岳秀部石谦旅长被井派人暗杀。中共陕西省委代理书记李子洲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指示隐蔽在石谦旅的共产党员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成立陕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组织兵暴,发动了清涧起义。起义部队发展到1700人,先后转战延川、延长、宜川、韩城等地,沿途打击敌人,宣传群众。终因国民党重兵围剿,宣告失败。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由中共领导的又一次较大的武装起义,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不仅开创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先河,而且向人们昭示:共产党是杀不尽、“清”不绝的。这时受陕西省委派遣的冯文江、焦维炽等,已秘密回到陕北。冯文江以绥德第一高小教员为掩护,恢复了绥德县委,并任书记。共青团绥德县委恢复后,刘玉璞任书记。中共绥德县委实际上担负着原绥德地委的工作,冯文江派已从家回到绥德城的赵通儒到横山、榆林、神府、米脂、葭县等地整顿党组织,恢复革命工作。
  马文瑞在周家崄高小一边做团的工作,一边复习功课,准备报考三民二中,继续升学。
  三民二中设立在米脂县城盘龙山上的李自成行宫。传说李自成在北京登基,派他的侄子回故乡修建了这座行宫,打算荣归故里时居住。后来人们把这座行宫以“真武祖师庙”的名义保存下来。1927年4月,三民二中在这里建校。陕西省委派共产党员刘春园、吴伯樵、杜守智等到该校任教,由于该校成立不久,尚未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四师团组织在1927年暑假前决定派米脂籍党、团员李馥华、刘澜涛、常应黎(常黎夫)转学三民二中,发展党、团员,开展革命工作。暑假中,他们和四师、榆中一些已暴露身份而转到这里来的党、团员近三十人一起,建立了党、团支部。年末,省委书记杜衡来米脂巡视,将该校党、团组织扩大为党、团县委。到1928年时,教职员大多数是党员,学生中党、团员约有一百人左右,是继四师、榆中、延安四中之后,陕北党、团组织的又一个重要据点。校长杜立亭虽不是共产党员,但思想进步,同情革命。他提倡社会科学和进步文学,主张读书、言论、集会自由。学校设立女子班,在陕北中学中首创男女同校的先例。一时师生思想活跃,学生争相阅读进步书刊,新思想、新文化迅速传播开来。
  1928年,马文瑞与同学高学礼、韩钟杰等一道来到米脂县城报考三民二中。当时报考的学生有300多名,只录取50名,马文瑞考取了第一名。学校出榜后,许多并不相识的学生都来到马文瑞暂住的一家小客店看这个“头名状元”是个什么样子。看见略带腼腆、眉目清秀的马文瑞,穿着却土里土气,是个很不起眼的乡里娃,都啧啧称奇。
  学校一开学,马文瑞很快和校内的秘密党、团组织接上了关系,积极参加学生会的一切活动,并结识了校长杜立亭。这时,学校党、团组织活动十分活跃。刘澜涛、高植民等负责团组织工作,马文瑞担任团小组长。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他们就带领团员和进步学生下乡搞农民运动。土地革命初期,彭湃在广东海丰从事农运的经验,在陕北革命学生中很有影响,大家都以彭湃为榜样,放下学生架子,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一锅饭,同抽一袋烟,不嫌脏,不怕苦,很快取得农民的信任。他们挨门逐户、翻山穿沟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少村子成立了秘密农会。
  绥德、米脂一带,号称“石匠之乡”,有许多开山凿石修窑造屋的石匠。这些人多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他们成群结队,身背锤錾,到有钱人家揽工做石活。马文瑞发现这些人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同时又受着农村地主和城镇有钱人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有较高的阶级觉悟和反抗精神。因此,他很注意带领大家到石匠中去做工作,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介绍各地农运、工运情况,和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很快成为石匠们信得过的人。他们就以石匠为骨干把附近的毛毡匠、泥瓦匠、弹棉花的、打铁的都联合起来,成立了手工业联合会,开展革命活动。后来曾任陕北特委工运委员的常立德,就是当初受三民二中党、团员学生的宣传影响,投身革命的石匠儿子。
  中共陕西省委为了加强对陕北党的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陕北特委。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28年4月,在绥德苗家坪(今属子洲)南丰寨一座古庙里,召开了中共陕北第一次各县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中央八七会议和省委“九二六”会议精神,即“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成立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特委书记为杜衡,委员有杨国栋、冯文江、焦维炽等。特委机关开始设在绥德县城内,后因引起当局注意,迁至米脂县城东关。中共陕北第一次各县代表大会的召开和陕北特委的成立,正式揭开了陕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陕北的革命运动,从此在中共陕北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曲折中更有力地开展起来了。
  1928年5月初,日本帝国主义进犯山东,悍然杀死派去交涉的南京政府外交官蔡公明,并杀戮中国军民万余,酿成济南“五三”惨案。国民党政府毫不抵抗,一味妥协退让,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5月5日米脂县党、团组织发动三民二中学生上街游行。数百名学生打着标语和彩旗,冲出校门走上街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军阀”,“日本侵略者从济南滚出去”等口号。沿途赶集的农民、小手工业者、建筑工人以及市民纷纷涌入学生行列,声援助威,整个县城都陷入愤怒的吼声之中。
  马文瑞和刘澜涛、张雄飞、常应黎、师俊伟、朱敏等党、团员,或走在队伍最前列,或在群众中组织队伍,领呼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抗议反动的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号召民众抵制日货。
  游行中,愤怒的学生砸了阻挠张贴标语的反动豪绅艾丕发家的银匠铺,痛打了反对和辱骂学生的传教士邢怀仁,把从艾丕发家抓到的艾畅园和邢怀仁一起揪到北门戏台上斗争。最后大家冲向县政府请愿,县长闻讯逃跑。
  学生们的革命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米脂县政府和反动绅士的震惊,他们向井岳秀告发,称三民二中“赤化”,并提供师生中“赤化”分子名单,基督教会和艾家也一再上告。井岳秀则认为刚办起来的学校怎么会有共产党分子闹事,不外乎几个学生娃娃胡闹。于是派了一个姓谢的参谋,由县长柴振清陪同来到学校训话。谢参谋阴阳怪气地说:“你们学生娃娃能闹个啥?我跟朱、毛是同学,他们都闹不出个名堂,你们胡闹腾什么呢?”并威胁说:“再胡闹腾就要解散学校。”鉴于四师风波的经验教训,为防止敌人镇压破坏革命组织,上级党、团组织将三民二中许多党、团员疏散离校,马文瑞这时也离校返家,暂时躲避。
  1928年6月,中共陕西省委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下,会议通过了《全陕总暴动决议案》。9月下旬,陕北特委决定在米脂县城召开第二次各县代表大会,贯彻省委第三次扩大会议精神,制定陕北暴动计划。
  由于不久前陕西省委发动了渭华起义,虽已失败,反动派还是加强了戒备,且一下子又来了不少衣着和口音不同的外地人,士绅们到处散布“土匪攻城”和“共产党暴动”的传言,特委书记杜衡却仍麻痹大意,声言革命者“要有大无畏精神”,不加警惕和防范。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五),会议尚未开始,井岳秀自绥德调来一营兵力,全城戒严搜捕。一些同志纷纷向杜衡告急,催他快走,他仍无动于衷。随后,杜衡、焦维炽、贾拓夫等负责人即被逮捕。敌人从杜衡、焦维炽身上搜出记有党、团组织和人员代号的笔记本,被视为重要案犯,押往榆林。贾拓夫、李文芳被关在米脂看守所。其他与会人员闻讯逃出米脂,造成了陕北党史上的“中秋节事件”。
  从三民二中回到家中的马文瑞,不久即被任命为共青团绥德西区区委书记。他十分关心党、团的活动。从米脂逃出,来到马文瑞家附近张家岔村的特委委员杨国栋、冯文江,一直惦记着存放在米脂城内县委负责人景仰山、窦增荣处的特委文件。为了避免党、团组织遭受更大的损失,杨、冯决定派马文瑞去米脂取回。米脂刚出过事,从敌人戒备森严的眼皮底下去取党内文件,显然是件很危险的事。在巨大的考验面前,马文瑞毫不退缩,他吆上家里的毛驴,驴背上搭一条毛口袋,扮作进城办事的农民,在县委所在地米脂高等小学找到景仰山,取到了文件,装在毛口袋里,仍搭在驴背上,从容不迫地通过了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的城门。一路上马不停蹄,翻山越岭,忍受着饥渴劳顿,行走一百多里,赶回张家岔,把文件如数交给了杨国栋。
  马文瑞只身闯过龙潭虎穴,安全转移特委文件,避免了党、团更大的祸患。从此,马文瑞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