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高岗 > 全文图书 > 高岗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十二 抗美援朝的“后勤官”
戴茂林,赵晓光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极为复杂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狭长的三千里朝鲜半岛,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有18个国家的军队参战,最终的结局却是停止在战争开始的地方——北纬38度线。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尊严遭到严峻挑战的危机情况下,奋起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战争。
  在这场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志气,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嚣张气焰的战争中,作为地处抗美援朝战争最前沿的东北地区党、政、军首脑,高岗发挥了特殊作用。以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接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他的一级国旗勋章时不安地说:“这枚勋章授给我不合适,第一应该授给高麻子(高岗)。”
  1|统率东北边防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全面爆发。
  朝鲜是亚洲大陆东北部伸向太平洋中的一个半岛。
  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被一分为二,分割成南方和北方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军队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北地区的结果。
  朝鲜内战的爆发本来是朝鲜民族的内部事务,不容外国势力干预。但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见南朝鲜军队不堪一击,南朝鲜政府有迅速垮台的危险,便不顾国际法准则,公然武装介入了朝鲜内战,并且武装入侵中国台湾,使朝鲜战争的性质由内战转变为美国侵略、朝鲜人民反侵略的战争。
  而美国侵略中国台湾的行径,则使得美国在武装干涉朝鲜内战一开始就将朝鲜问题与中国的主权尊严连到了一起。
  本来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整体国防部署中是处于战略大后方的地位。东北解放最早,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工业恢复也接近尾声,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就国防而言,东北背倚苏联,毗邻朝鲜,中苏结盟和中朝友好使得东北地区的安全没有忧虑。因此,在当时的六大军区中,东北军区兵员数额最少,只有十万人。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由战略后方一下子变成了国防前哨,使得党中央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迅速调整国防部署,增强东北地区的国防力量。
  1950年7月7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第一次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会议决定立即抽调位于中原地区的国防机动部队第十三兵团等北上,在中朝边境地区集结,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任务。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东北边防军组建时,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但粟裕当时正在青岛养病,而边防军在东北地区集结整训,又必然要与东北军区发生关系,因此,7月22日,周恩来与聂荣臻联名向毛泽东提出建议:
  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①
  毛泽东于23日批示:
  同意。
  随后,中央军委赋予了高岗对边防军部队“负主责”的职责。
  8月5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出:
  边防军各部现已集中,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请高岗同志负主责,于8月中旬召集各军师干部开会一次,指示作战的目的意义和大略方向,叫各部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务使士气旺盛,准备充分,部队中的思想问题必须予以解答。②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高岗于8月13日至14日主持召开了边防军高级干部会议,对边防军的任务、出国作战的目的、意义以及军事准备的要求等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他在13日的报告中指出:
  美国帝国主义已经直接发动了对东方各民族的武装侵略。进攻朝鲜,占领台湾,和组织亚洲的一切反动力量来镇压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是它的整个侵略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帝国主义念念不忘侵略中国,霸占亚洲。因此,它企图占领朝鲜作为进攻东北华北、进攻中国的跳板,并正在积极武装日本和(南)朝鲜,利用日本和朝鲜的人力物力,为美国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计划而作战。
  报告特别说明了边防军为什么要准备到朝鲜去作战,指出:
  如果美国侵略者占领了朝鲜,毫无疑问,一定会准备力量,来进攻我们的东北与华北,进攻我们的祖国。那么我们究竟是让它打下朝鲜,让它准备力量,增长气焰,等它打到中国来的时候再去消灭它好呢,还是现在争取主动,配合朝鲜人民军,在国土以外,消灭敌人,保卫自己好呢?显然地,在国土以外消灭敌人,是有利于我们,有利于我们的朋友,有利于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平民主的事业的。所以为着保卫祖国,巩固胜利,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我们必须主动地、积极地援助朝鲜人民,帮助朝鲜人民解放,使朝鲜成为独立民主统一的国家。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朝鲜人民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支援朝鲜和保卫我们祖国与保卫世界和平是一致的。因此,这样的战争是正义的。
  报告还提出了与美军作战的指导原则,对与美国军队作战胜利的条件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针对部队中有人恐惧原子弹,指出:
  有些人怕原子弹,但实际上也不必害怕。1.原子弹不光美国有,苏联也有。2.原子弹使用于战场上,不光损伤对方,连自己也要损伤。3.全世界人民反对原子弹,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使美国不得不有所顾忌。
  报告对边防军的准备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是充分的政治动员、积极的军事准备和具体的物资准备。报告还指出,边防军出动时,“到朝鲜去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出现,穿朝鲜服装,用朝鲜番号,打朝鲜人民军的旗帜,主要干部改用朝鲜名字。这样的处置,可以使朝鲜人民喜欢,又很策略。”
  报告最后说:
  “我们曾经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曾经消灭了八百万美蒋军队。现在党和人民要求我们去消灭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我们应该)“勇敢地担负起这一光荣的战斗任务”。(要求)“各个部门与各个部分都应迅速地、仔细地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是争取胜利的先决条件。”“政治教育一定要深入人心,军事技术和战术要拼命地练,各项准备均应专人负责,严格检查,防止落空,限期完成。”③
  15日,高岗将会议情况向毛泽东做了报告。
  18日,毛泽东致电高岗,指出:
  “8月15日送来你在边防军干部会议上的报告收到了。这个报告是正确的。”“边防军完成训练及准备工作的时间可延长至9月底,请你加紧督促,务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④
  从7月上旬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到10月初中央决定出兵朝鲜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一直忙于边防军的训练及准备工作。他不但亲自作政治动员,而且直接抓部队的军事训练。
  8月30日,高岗在呈毛泽东的报告中说:
  现在军队中有些干部,以过去打日本、打国民党军队的眼光来看今天的敌人。对敌人的技术、空军、炮兵的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另外又有少数干部,对美帝空军感到棘手。所以须有专人来研究敌人特点,以之教育部队,便于作战时有把握地消灭敌人。
  毛泽东在9月3日致高岗电中同意高岗的分析和建议,指出:
  必须以现代战争观点教育部队,切忌不可轻敌。你的意见是正确的。
  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高岗领导边防军在战前准备的军事训练中,适应时间紧迫的特点,强调采取“多用老办法、多想新办法”的训练方式,以“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为训练原则,从部队实际出发,既强调熟练掌握传统战法,又要求结合未来作战任务的特点,学习现代战争和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知识,一切训练工作着眼于提高部队战斗力。
  补充装备是边防军战前准备的重要工作,东北军区全力以赴保障边防军的需要。所需补充的装备,军区仓库中有的立即下发部队;仓库中无存货的,即由军区所属部队中抽调;依然解决不了的,则及时请求中央军委解决。到10月中旬,边防军的编制、装备补充工作基本结束,边防军的武器配备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军的其他部队,为未来作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参战为必需和有利”
  1950年9月15日,美军实施仁川登陆,朝鲜战局突发逆转。到9月底,朝鲜人民军已经无力阻挡美军和南朝鲜军迅速北进,朝鲜战局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
  作为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又是边防军的负责人,高岗对朝鲜战局的发展是十分关注的。在朝鲜人民军顺利向南推进时,高岗就考虑到了战局有可能出现逆转。8月30日,他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综合朝鲜战场各方面的情况,提出:
  人民军以现有力量,希望在大邱、釜山地区消灭敌人已不可能。如不主动转移作战地区,分散敌人,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而仍在原地,相持日久,消耗日增,美军增援后势必出击,则可能遭受损失,影响士气。⑤
  边防军的第十三兵团首长、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负责同志,也几乎在高岗向毛泽东报告的同时,得出了朝鲜战局有可能迅速逆转的结论。
  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决定请求苏联和中国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10月1日,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正式向中国方面提出关于中国紧急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
  1950年10月1日,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周年纪念日。这天晚上,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与首都群众欢聚一堂,共庆共和国的生日。就是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的电报传到了北京。
  此时的中国内地经过一年来的军事斗争和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巩固,各级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经济恢复工作顺利进行,在华东、西南、西北等解放较晚的地区开展的剿匪作战也取得了重大成绩。然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不但台湾、西藏还没有解放,解放战争还没有最后结束,而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钢铁、粮食等主要经济指标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还必须花大力气才能根治。
  在这样的条件下,面对朝鲜人民的请求和现实的危机,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出手相救,直接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开战,还是坚守国门,只在道义上对朝鲜人民的困难给予声援?
  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确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援助朝鲜问题。
  应当说,在美国出兵朝鲜之后,中国政府对于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帮还是不帮的问题,早已解决了。在8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对朝鲜,不能不帮。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们,甚至挑衅。因此,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
  还应当指出,高岗对于中央的这一战略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和认真贯彻的。他在8月13日和14日召开的边防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也已经充分地阐述了党中央关于边防军要准备出国作战的指导思想。但作为身处战争最前沿的东北地区的党政军最高首长,高岗对于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将要面临的困难和遭受的影响,考虑得还是比较多的。
  因此,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上,高岗和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们一道,坦陈己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会上也十分正常地出现了主张暂不出兵和积极主张立即出兵两种意见。
  据彭德怀后来回忆,毛泽东在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说:
  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机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⑥
  周恩来后来也说:
  当着朝鲜正受到帝国主义摧残的时候,美国侵略军越过了三八线迫近鸭绿江的时候,那时下这个决心,在我们革命的进展历史中是很不容易的。下这个决心,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很多顾虑,而且从过渡时期来看这些顾虑是合乎实际的。⑦
  虽然困难很多,决心难下,但中国共产党人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会议经过充分讨论,意见逐渐趋于一致。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立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助朝鲜同志,抗击美国侵略,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会议决定由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挂帅出征。
  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命令在“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同时,赋予了高岗全权负责志愿军后方供应工作的职责: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宜,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⑧
  毛泽东在签署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的同一天,致电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转金日成,通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兵朝鲜的决定。电文中说:
  (一)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二)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勤务工作及其他在满洲境内有关援助朝鲜的工作,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负责;(四)请你即派朴一禹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二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⑨
  高岗是在毛泽东发布抗美援朝命令的当天与彭德怀一道冒雨乘机返回沈阳的。周恩来与林彪则在同一天秘密离京前往苏联。10日,高岗与彭德怀一起研究了具体的出兵方案,并向毛泽东做了报告。11日,毛泽东回电彭德怀、高岗及邓华,对于出兵计划予以批准。
  然而,就在志愿军按计划准备出动时,由于苏联方面不能兑现出动空中掩护的许诺,提出苏联空军要在两个月至两个半月之内才能准备好,毛泽东于10月12日20时急电彭德怀、高岗和第十三兵团领导人:出兵命令“暂不执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⑩。同时请高岗和彭德怀立即回北京。
  13日,高岗与彭德怀乘专机飞抵北京。下午,即出席了中央政治局讨论出兵朝鲜的紧急会议。与会者经过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即使苏联方面两个月或两个半月不能出动空中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也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
  当晚22时,毛泽东将政治局会议讨论结果电告周恩来:
  “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当时彭德怀和高岗均认为,志愿军与南朝鲜军作战,是有把握取得胜利的。即使没有苏联空军掩护,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中国人民也应当出兵援助朝鲜,打击美国侵略者。14日3时,毛泽东再次电告周恩来:
  彭及高岗同志均认为打伪军有把握,他们和我一样,都认为参战为必需和有利。(11)
  高岗是14日返沈阳布置参战准备事宜的,彭德怀则暂时留京等候周恩来的回电。
  15日凌晨1时,毛泽东电告高岗:
  (一)我人民志愿军决于10月18日至迟19日开始渡江前进,粮食等项则应立即前运勿延为要。(二)彭德怀同志本日或明日返安东。(12)
  当日清晨5时,毛泽东又就志愿军先头部队出动时间问题致电高岗、彭德怀并告邓华,并请高岗电告“粮弹是否已开始渡江输送”。
  彭德怀当日乘专机返沈阳后,立即与高岗召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负责人,传达中央政治局最后决定。当晚,高岗与彭德怀、朴宪永一起乘火车赴丹东,第二天,高岗与彭德怀在丹东召开了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
  17日下午5时,毛泽东急电彭德怀和高岗来京。当晚,二人乘火车离丹东返沈阳,18日上午乘专机到北京,参加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按原计划,于19日向朝鲜境内出动。19日上午,高岗与彭德怀又乘专机返回丹东,主持召开了志愿军第十三兵团党委会,传达了中央关于志愿军向朝鲜战场出动的决定,并对志愿军的渡江计划作最后部署。
  当天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3|一切为了前线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东北行政区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方基地。
  就地理位置而言,东北与朝鲜仅一江之隔,南为鸭绿江,北为图们江,与朝鲜接壤的国境线约1400公里,而且东北还与苏联接壤。这种三国毗邻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但中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人力、物力要从东北运往朝鲜,就是苏联援助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装备和物资,也要首先进入东北再转往朝鲜。
  不但地理位置,东北的政治经济状况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担负起抗美援朝战争总后方基地的重任。东北是全国最先解放的地区,由于率先完成了剿匪和土地改革,各级人民政权建立得也比较完善,经济恢复工作又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展迅速,所以东北又是全国最先转入计划经济建设的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拥有最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作为东北党政军的首脑,既然东北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方基地,高岗自然也担负起了抗美援朝“后勤官”的重任。实际上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的1950年7月,中央军委组建东北边防军时,高岗就已经承担了这项责任。
  党中央、中央政府和中央军委对于东北总后方基地的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并在这种特殊时期赋予了高岗一些特殊的职权。
  11月5日,周恩来总理致信高岗和李富春,指出:
  对于东北全部支援部队工作,我们已想见其繁重,只要东北提出要求,我们愿全力以赴,帮助你们解决困难。凡为东北已决定者,我们定做你们后盾,支持你们贯彻下去。有些事情职权属于中央,但你们仍可便宜行事,只要通知一声,当由中央追认。凡能统一于东北者,我们无不赞成统一于东北。(13)
  政务院和中央军委还从政务院机关和各大军区抽调大批干部调往东北,加强总后方基地的保障工作。东北人民政府也指定副主席李富春等人,会同东北军区后勤部,专门负责志愿军的后方保障工作。
  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东北人民全力以赴,各行各业齐动员,一切为了前线,做好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从1950年10月开始,东北行政区转为战时体制,各省、市民政厅(局)都设立了战勤处,各县民政科设战勤股,各区政府设战勤助理员,各村设战勤委员,形成了从省(市)到县、区、村的抗美援朝战勤网络,专门从事支前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北地区共有394万余人参加战勤工作,其中直接赴朝服务的民工就达74万余人;共动员了39.9万人参军,其中参加志愿军的约30万人。仅辽东、辽西、黑龙江、松江四省即组织担架16600万副;辽东、辽西、吉林三省即出动战勤大车24.8万辆。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东北人民还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开展了订立《爱国公约》、捐献武器和拥军优属活动。从1951年开始,各地开始订立《爱国公约》。《爱国公约》的签订,把各行各业、各阶层人民团结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旗帜下,努力参加生产建设,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捐献武器的运动中,“东北人民共捐献了人民币六千五百一十七亿三千七百五十五万两千二百二十一元,折合可买战斗机四百三十四架,超过了原计划将近两倍半”(14)。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北人民政府还安置了大批朝鲜难民,扶养了近万名朝鲜孤儿,培训了十余万朝鲜人民军。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跨出国门进行的战争,战勤保障也是一项全新的任务。由解放战争时期的“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的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的方针,改变为由国家集中统一供应,并且还要把大量的军需物资由国内运往国外,确实要解决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据高岗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高岗十分忙碌,既要频繁地同前方的彭德怀密切联系,随时解决前方提出的各种要求,又要及时地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请示如何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我们仅从1950年10月21日到12月29日即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头两个月内,毛泽东就朝鲜战争的有关问题就给高岗发来了46封电报这一统计数字,也可见高岗当时工作忙碌之一斑。
  4|两次入朝一次赴苏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高岗还曾两次赴朝、一次赴苏,与朝鲜和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协商抗美援朝的有关事宜。
  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一直存在着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相互配合和统一指挥的问题。1950年11月8日,周恩来致电柴军武并告彭德怀、高岗:
  目前正值战役间隙期间,毛主席嘱向金首相建议,可否于本月10日前后到彭德怀同志处与高岗、彭德怀两同志晤面,商谈在朝作战和供应、朝鲜人民军和机关进入东北后的训练安置及其他一切,不知金首相意见如何,请速询告,以便通知高岗同志赶往。
  得知这一信息后,金日成同意就以上问题与彭德怀和高岗进行会商。于是,高岗于14日赶到朝鲜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第二天,高岗和彭德怀与朝鲜首相金日成、苏联驻朝鲜大使史蒂可夫进行了会谈,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
  同一天,高岗还与彭德怀商讨了如何解决志愿军当前供应困难问题。当时在朝鲜战场上铁路基本被敌机炸毁,运输主要靠汽车,而汽车也因敌机轰炸和道路崎岖而损失严重,急需补充,但国内汽车也十分有限。为了解决汽车短缺问题,高岗与彭德怀联名致电周恩来,提出了借用苏军汽车应急的建议。电文说:
  前线汽车被炸毁和翻车者已达六百台以上,现宋兵团已过江,供应甚困难,部队经常断炊。因此,由满洲里运往大连之苏方汽车一千台,无论如何,请设法借用。(15)
  当时苏联已到满洲里的一批汽车是准备运往大连苏军基地的,接高岗和彭德怀的电报后,周恩来立即致电斯大林,请求紧急借用苏军汽车500辆,待中国从苏联订购的3000辆汽车到达后从中归还。斯大林表示同意,并迅速将已到满洲里的495辆汽车作为中国订购的汽车,交付中国使用。
  16日下午,高岗再次与彭德怀商谈如何保障志愿军粮弹物资供应问题,当晚返回沈阳。
  高岗第二次入朝,是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中朝两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
  第二次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后,中朝两国军队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轻敌速胜情绪。为了统一作战思想,彭德怀在第三次战役发起之前,就向毛泽东提议召开一次中朝两军干部会议,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在征得了朝方同意后,1951年1月25日至29日,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议在朝鲜成川郡西南君子里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召开。参加会议的除志愿军和人民军的领导外,还有金日成等朝鲜劳动党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中共中央也特派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彭德怀做了题为《三个战役的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做了《作战的初步经验》的报告,金日成做了《朝鲜劳动党今后工作方针》的报告,高岗做了《国内外形势》的报告。
  这次会议总结了经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鼓舞了士气,成效很大。高岗在2月8日就这次会议的情况向毛泽东报告说:
  此次大会团结一致,军事思想、政策思想均无分歧。主要精神放在总结经验、交流经验、明确政策、准备力量,以消灭敌人,解放全部朝鲜。会议对全体到会干部教育意义很大。全体同志情绪饱满,信心极高。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朝鲜战争进入了边谈边打的时期,战争发展趋势出现了重大变化。
  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美国当局被迫调整朝鲜战争政策,放弃了占领全朝鲜的目标,作出了愿意通过谈判沿三八线一带实现朝鲜停战的表示,说明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1951年6月3日,金日成来到北京,与毛泽东共同分析了战争形势,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
  6月5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就派高岗赴苏向斯大林通报中朝双方会谈的情况和中共中央的意见事宜,征求斯大林的意见。正在北京的金日成也希望与高岗一同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共同谈论这些问题。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于是,高岗和金日成于6月10日乘坐苏联派来的飞机,秘密前往莫斯科。
  高岗到莫斯科后,首先与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会晤,然后由张闻天陪同看望了正在苏联养病的林彪,13日,会见了斯大林。
  这是高岗两年内第二次与斯大林见面。高岗和金日成向斯大林通报了中朝双方的意见后,斯大林表示赞同毛泽东与金日成对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共中央对朝鲜战争指导方针的意见。他在13日致毛泽东的电报中说:
  关于停战,我们认为,现在停战是件好事。
  在苏联期间,高岗多次与张闻天会面,交谈朝鲜停战谈判的问题。张闻天提供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获悉的朝鲜战争的最新消息,并请高岗转告马洪设法送一些国内情况的材料。
  在完成使命后,17日,高岗离开莫斯科返回国内。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58页。
  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454页。
  ③ 转引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91—92页。
  ④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469页。
  ⑤ 转引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18页。
  ⑥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257页。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137页。
  ⑧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543页。
  ⑨⑩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545、552页。
  (11)(1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559、563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87页。
  (14)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编:《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人民出版社1954年4月第1版,第1142页。
  (15) 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449页。
  

高岗传/戴茂林,赵晓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