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张国焘 > 全文图书 >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十一、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路海江

  钟家沟会议之后,红四方面军就实施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计划。12月25日,首先攻占通江城,方面军总部和军委机关立即进驻通江。1933年1月23日,红军占领巴中,2月1日占领南江城。至此,红四方面军仅用月余时间,就解决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的绝大部分地区,歼敌3个团,击溃敌8个团,初步实现了进军川北的战略任务。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就积极着手进行创建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入川之初,在建立政权问题上,张国焘“决心扬弃苏维埃的公式”,因为他认为“这个公式不适合于西北落后地区。”他拟定了一个《红四方面军的入川纲领》,提出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保障人民安全作为“最低限度的政治纲领”。号召全川父老人民和红四方面军一起共同组织一个四川全省人民政府(其中没有只字提到苏维埃政府)。张国焘将这一定举动报告中央后,中央来电“坚决反对入川纲领”,要求“立即改正,仍用苏维埃政府制度和一贯的既定政策,否则,中央将考虑撤换领导的必要措施。”①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不得不收回他自鸣得意的“入川纲领”。
  1932年12月29日,在通江城成立了以旷继勋为主席的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作为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前当地的最高政权机关。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了《经济政策(草案)》、《关于土地问题的布告》(1933年3月)、《怎样分配土地》,翻印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1933年3月26日)等,提出了反对军阀地主豪绅、废除苛捐杂税、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建立苏维埃政权等政治主张,号召群众拥护和参加红军,开展革命斗争。
  1933年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通江召开,到会的地方和军队代表达500余人,历时一个星期。张国焘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会祝贺②并指导。会议选举产生了由37人组成的中共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中旬,在通江县召开了有150名代表出席的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省苏维埃政府辖新划分的红江、赤江、赤北、南江、巴中5县和巴中特别市及包括镇巴、西乡一带的陕南特别区,约150万人口。会后,各级临时革命政权,亦均由正式的苏维埃政府机构所代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1933年2月中旬,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调动部队,完成了对川陕根据地进行三路围攻的兵力部署。红四方面军经过休整部队,动员群众,扩大运输队伍,大大提高了战斗力。5月17日,张国焘在空山坝召开军事会议,由徐向前主持,进行了反围攻部署。从5月26日至6月15日,即连克南江、通江、巴中、江口等地,取得了反三路围攻战役的胜利。共歼敌2.4万余人,缴长短枪 8000支。使川陕根据地面积扩大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200万。③
  为了巩固根据地,加强红军建设,当时曾分工由张国焘、曾中生着重抓地方工作建设,徐向前和陈昌浩着重抓军队工作建设。④1933年6月25日,川陕省委在通江的新场坝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6月底,又在旺苍县的木门召开军事会议。这次会议,除总结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外,就是果断停止了部队的内部“肃反”。“肃反”发生在反三路围攻不久,张国焘借口部队不纯,令陈昌浩和政治保卫局进行“肃反”。张国焘说在红四方面军中,“现在是托陈取消派起主要的反革命作用了”。“红四方面军中托陈派的主要领袖,也是整个反革命的领袖,就是余笃三、赵箴吾、王振华、徐永华、王振亚、杨白等”。⑤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大家对此议论纷纷,慷慨激昂,强烈要求停止部队内部的“肃反”,这对张国焘是一个有力的抵制。
  可时隔不久,即7月下旬,张国焘又挑起了反“右派”和反“托陈取消派”的斗争。首先是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公布命令,称“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内开:曾中生同志着即免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职,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另行分配工作”。⑥可是没过几天,对曾中生并未“另行分配工作”,而是“被保卫局关起来了”。⑦陈昌浩还对徐向前说,从苏联回来的余笃三、王振华、朱光、杨白、赵箴吾等,过去就和托派有联系,被共产国际开除或处分过,现在查清,他们都是混进党内的“托陈取消派”。曾中生和他们团在一起,搞非组织活动。⑧
  接着,张国焘在通江召开领导机关党团活动分子会议,由陈昌浩报告“肃反”问题,中心内容是“反对托陈取消派与右派”。并且点了曾中生、余笃三等七八个人的名,说他们是什么“阴谋活动”、“反革命先锋”、“投降敌人”、“推翻党的领导”等。⑨张国焘则在党内刊物发表《右派的根本错误》,⑩调子和陈昌浩差不多,说什么“右派与托陈派、改组派、AB团、第三党联合起来,形成小组织的活动”。张国焘曾亲自审讯曾中生,但曾中生一直正气凛然,拒不写“认罪悔过”的所谓“自首书”。张国焘在川陕根据地的内部“肃反”,时断时续,不像鄂豫皖“白雀园大肃反”那么集中、突出。⑾但是,许多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党政领导干部,遭到了张国焘的无辜迫害。如余笃三、赵箴吾、王振华、吴展、杨白、李春霖、旷继勋、舒玉章、任玮章、杨珊等。张国焘把曾中生等一大批有理论、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领导干部打下去以后,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凌驾于党、政、军各级组织之上,大权独揽,实行军阀主义的统治,给川陕苏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1933年8月中旬到10月底,红四方面军举行了仪(陇)南 (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大进攻战役,使川陕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大发展。三大战役胜利后,川陕根据地已发展到东起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营山、达县,北至陕南之镇巴、宁强,纵200余公里,横250余公里,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控制有8座县城,建立了23个县(市)革命政权。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共8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1.5万人,群众到众数十万人。⑿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苏区。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奋战十个月,胜利地粉碎了刘湘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这期间,张国焘曾在党和苏维埃政府及红军刊物上发表了《平分土地和改造苏维埃》(《苏维埃》第11期)、《坚决肃清反革命》(《共产党》第22期)、《贫农团的重要》(《苏维埃》第14期)、《毋忘广州暴动》(《苏维埃》第20期)等文章。并在1933年12月召开了中共川陕省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上用川北话发表了演讲。据说,张国焘到川北后,为了适应对群众宣传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掉了江西萍乡音,“说得一口流利的四川活”,并且熟悉掌握了不少川北土语。⒀
  10个月反六路围攻斗争,虽然以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但川陕根据地的元气,却受到严重损伤”。根据地内“良田久荒,十室半毁,新塚满园,哀鸿遍野,令人惊心惨目。”⒁长年的战争消耗和破坏,加上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路线,使川陕根据地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尽管党政军机关全力以赴投入医治战争创伤的中心任务中去,但短时间内难以收效,形势颇为严重。
  为了迅速恢复和加强各项工作,加强红军的建设,巩固胜利,准备粉碎“川陕会剿”,根据地连续召开了川陕省第四次党代会、党政工作会议、川陕省苏维埃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张国焘于1934午11月2日在毛浴镇召开的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大会上作了政治报告,并于11月15日作了会议总结。会议期间,张国焘在和徐向前闲谈时,曾问徐向前:你看将来该怎么办?现在根据地财力、物力很困难,如果刘湘再发起新的进攻,该怎么个打法?去汉中行不行?流露出对老根据地失去信心。⒂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向西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2月19日,中央军委作出决议,要求“四方军应重新准备进攻,以便当野战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四方面军能钳制住四川全部的军队。”⒃1935年1月4日,张国焘致电中央:“东方城口一带山大、穷困、人口少,西有嘉陵江、剑阁、碧口之险,再采取决战防御亦非良策”,暗示了外线作战和发展新区的意图。广昭战役发起后,红四方面军收到了遵义会议后的中央和军委1月22日来电,内称:“为选择优良条件,争取更大发展前途计,决定我野战军转入川西,拟从泸州上游渡江。若无障碍,约2月中旬即可渡江北上”。指示红四方面军“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接电后,张国焘召集紧急会议作了认真研究,一致认为,迎接中央红军是当务之急,乃决定暂停对胡宗南的角逐,集中主力强渡嘉陵江。由张国焘指挥第三十一军和总部工兵营积极进行渡江准备;由徐向前指挥12个团发起陕南战役,迷惑敌人,由陈昌浩指挥抗击东线敌人和逐步收缩战线。
  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后方机关、省委机关、第三十三军和地方武装,以及部分地方干部,陆续撤到嘉陵江以西,仅刘子才、赵明恩等300余人枪留根据地坚持斗争。在红军最后离开嘉陵江东岸时,张国焘以给敌人造成困难为名,实行所谓“坚壁清野”,焚烧根据地的房屋、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注释:
  ①《我的回忆》第3册,第153页至172页。
  ②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刊物《川北穷人》第9期,1933年2月16日。
  ③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290页,第295页。
  ④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290页,第295页。
  ⑤ 张国焘:《红军中的肃反工作》,《干部必读》1933年6月28日。
  ⑥《干部必读》第32期,1933年7月30日。
  ⑦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313页。
  ⑧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313页。
  ⑨《陈昌浩在后方最高领导机关党团活动分子会上的报告》,1933年8月。
  ⑩《干部必读》第44期,1933年8月31日。
  ⑾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319页。
  ⑿《红四方面军战史》,第249页。
  ⒀ 川陕革命根据他博物馆副馆长杜中的一次谈话记录,转自彭方成《张国焘在川陕苏区历史上的作用应该恰当肯定》,见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编《红军长征研究》,1986年。
  ⒁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380页。
  ⒂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第384页。
  ⒃《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川陕时期(下)》第371页至379页。
  

张国焘传记和年谱/路海江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