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杨明轩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教育与社会*
杨明轩

  (一九二一年)
  今天,是陕西师范学校成立纪念会,兄弟得与这个盛会,自己觉得实在荣幸得很。兄弟阅历少,学识浅,实在不敢说是来在这里演说,不过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希望大家指正指正。
  今天,兄弟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并且很高兴和大家讨论的问题,不是别的,就是“教育与社会”这个问题。换一句显明的话来说,就是“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很繁复的,很广泛的,很重要的。为讨论便利起见,为时间短促的关系,可以约要简单的说一说什么叫做教育?什么叫做社会呢?
  教育就是引导训练发展个人的本能,使他恰好适合社会的生活,也就是沟通个人本能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工具。社会就是各人之间因彼此或多或少都有“意识的关系”而成的团体也。就是从各人“心的相感作用,营一种共同生活的团体”。由此说来,可见社会是由个人集成的,教育是发展个人本能的。这二者不能没有相互的关系,从个人的方面看去,教育是为造就良好的国民,引导个人入于社会中,教他能服务社会。从公众的方面看去,教育又是改良社会的唯一方法。
  再说,凡社会改良及社会改造,在根本上必要仰赖个人的教育,无论在那个社会,他的构造的繁简、高下,全靠着该社会中个人的智力和品性是怎么样,无论在那个时代,社会中个人的智力及品性,全能限制社会的构造。所以,必须抬高个人的智力及品性,然后社会才能进步。社会的进步既然是为个人的智力及品性所限制,所以要改良社会,先改良新个体的智力及品性就是了。这种改良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是生物淘汰法,淘汰社会中能遗传的元素,灭绝不适宜的,保存适宜的。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实行人为的淘汰,就当能行,也是最拙笨、最不完全的方法。
  第二,是政治的约束,由国家的干涉去改良环境。但是,我们就事实上观察和理想上推测,政治是一种治标的方法,绝不是根本改良个人的智力和品性的方法,所以现在不能不专赖着第三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用教育去改良个人的智力和品性。因为教育不但能改变个人的先天的本能,且能约束个人后天的习惯及性质。所以社会的进步必须依赖教育,教育是造成个人的性质习惯的人工方法,根本方法。就是政治、法律等及其他有关社会进步的事情,都完全要以教育为后盾,否则不能成功。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什么是教育的真正的职能了。教育能使个人适于社会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个人能在社会上作事,能给社会增加福利。教育的宗旨并不是教训个人,发达个人的能力才干以利个人,却是在个人未入社会作事以先,教训个人怎样才能适于社会的生活。换言之,教育在社会上的职能,就是完成个人的习惯,陶冶个人的性质,发达个人的才干,使个人长成以后,能作社会上强健有用的分子。
  总而言之,在复杂社会中支配个人的习惯、性质,唯一的方法就是教育,教育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主要方法。教育能变化人的天性,所以是造成完美社会的利器。改良社会若舍去教育绝不能成功。再说,我们由已往的历史可以知道以往的文明,全都有赖于教育。古来的文明,不但因为有教育才能继续的存在,并且因为有教育才能发达。历来各民族中全赖教育的力量,才能使该族的文化世世相传。教育能造成个人的习惯和性质,教青年人以思想的方针和作事的方针。所以来世人民的行为思想,就是今世教育的结果。可见教育不但在已往的社会演进上占优势,我们也可以断定在将来社会中,教育仍然是有力的原动力。
  从以上所讲的看去,可以知道教育在社会上所负的责任是重大的了。所以办教育的人应当把教育看作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方法,以造成社会上健全有用的分子为教育宗旨。换一句话说,以后的教育宗旨不是造就律师、政客及其他治人的人,却是造就公民。教育宗旨既然是造就公民,所以现在的教育方法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才能合宜。就是打破从前文艺主义的教育,提倡社会化的教育,不在培植个人,使个人成功,而在教育个人怎样去作好父母,好邻人,成了社会上的好分子,并且要教个人以工业上的知识,因为有用公民必须是生产者。
  教育既然是改造社会的最高的方法,是这样的重要,这样的神圣,那末,我们当师范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一定知道是“人人负有改造社会、指导社会的责任”。输入知识于学生,陶冶学生人格。这改造的责任非常的重大,我们须要暂以教育为终生的职业,才能不负这神圣的教育,才能稍尽这改造社会的责任。我愿与大家共勉之。
  *本文按杨明轩的手稿刊印。署时是本书编者判定的。
  

杨明轩/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史委员会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