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徐特立教育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59年 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徐特立
    
  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前,我国青年一马当先,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揭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序幕,从此,我国的革命就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运动的时候,我正在湖南办学校。那时候,中国是一片黑暗。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洋人欺侮中国人无所不至,清朝政府卑躬屈膝,处处顺从帝国主义的要求。真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凡是有爱国心的人,自然都是忧心忡忡,都在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我和我的学生们常常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为卖国政府的奴颜婢膝感到愤恨。那时候,不仅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就连教民也仗着帝国主义的势力为非作歹,法律不敢过问。记得有一次,湖南辰州发生了一桩教案,卖国政府为讨好帝国主义,在五年内不许辰州人去考科举,还惨杀了一个和教案有关的人,善化知县在收尸时因为哭了一场,就丢了官。又有一次,南昌的一个官员因为力争教民必须受中国法律的约束,结果也被外国人杀害。这一类的消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外国人凌侮中国人的事实,真令人悲愤。当我到修业学校和学生讲话时,一开口就泣不成声;我沉痛地告诉学生,要他们这一代把救国的担子挑起来。义之所在,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要向帝国主义报仇雪耻。……学生也激动得痛哭。我立即到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当场斩下自己的一个手指,以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以后,我更努力教学,办学校,我认为培养后一代来救国救民是我唯一的任务,我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我们当时已经知道,只有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的国土,彻底摧毁反动的封建势力,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但是怎样才能赶走帝国主义,打倒反动封建统治呢?我们却不大清楚,也没有想到对中国社会要作阶级分析,要到劳动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当中去找革命的力量;没有认识到必须从改变社会制度这个本质问题上来着手才能解决中国的出路。
  1917年,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传入中国。就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号召下,中国开展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赵家楼一把火,就是象征着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火焰。这把火立即蔓延到全国,蔓延到各个阶层,掀起了革命的新高潮。对于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我当时非常感动,受到很大的鼓舞。我想,青年学生能够这样关怀国家的命运,不怕流血牺牲,敢于起来向帝国主义、卖国政府宣战,正说明了我们的国家大有前途,大有希望。特别是“六三”以后,中国工人阶级风起云涌地参加了革命斗争,革命声势日益壮大,在这个形势下,我更加感到国家有前途、有办法,自己也觉得年轻了。不久,我到法国去勤工俭学,想学一些救国的本领。在法国我亲眼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黑暗,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之手,大多数人不得温饱;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是建筑在金钱基础上;这样的社会同样充满了不平。使我感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前途。我回国以后,就经历了大革命的风暴,参加了农协会工作。这时我才找到了党,政治上有了归宿。从此,我不论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是精神饱满,斗志旺盛,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
  五四运动到现在已有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中,世界上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但亲眼看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已被中国人民连根铲除,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我还希望能够亲眼看到人类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们怎能不欢欣鼓舞,万分兴奋呢!
  我们今天的青年应该怎样纪念“五四”这个伟大的节日呢?要纪念“五四”,就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的革命光荣传统,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在当前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五四”以来,许多革命前辈的那种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忘我精神和伟大抱负,那种不避艰险、不惜牺牲、不辞劳苦、不怕困难的顽强的革命斗志,永远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可以说,这是革命前辈遗留给我们青年一代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会永远鼓舞着我们青年向前迈进。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是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前辈所表现的崇高品质。国破家何在。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公,哪有私;没有集体,哪有个人。他们总是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个人得失;他们考虑的不是从国家和社会那里多取得什么,而是自己要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什么。这也就是说,他们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是“给”,而不是“取”。鲁迅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就是这种崇高品质的表现。为了革命,他们毁家抒难,赴汤蹈火;为了革命,他们视死如归,气节凛然。
  有了这种“无我”的革命精神,才能做到无畏,不怕凶恶的敌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失败挫折,不怕流血牺牲。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这样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先进革命战士的奋斗,才把祖国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并且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绩。因此,在纪念“五四”四十周年的时候,青年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革命前辈这种崇高的革命精神,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今天虽然是处在和平建设的环境里,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象“五四”时代那样流血牺牲。但是我们仍然要发扬为公忘私的精神,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伟大抱负。我们革命事业是不断发展的,革命的道路还是很长,在前进中还要经过很多艰苦,如果都只为个人打算,陶醉在小圈子里,那就不可能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青年时代,精力旺盛,正应该在这个时候去为祖国创功立业。眼光狭小,只看到生活中小事,对个人得失考虑太多,就会分散精力,消耗韶光,就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蓬勃的朝气,成大器,做大事,也就会毁坏了个人的远大前途,损害了革命事业。青年是老一辈的接班人,应该象老一辈那样有革命的志气,有远大的抱负,兴旺老一辈所创立的家业。让我们黄金般的青春,放射出不可磨灭的光彩。
  纪念“五四”,还要学习革命前辈不避艰险、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的顽强斗志。可以说,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就是一部和千万重困难作斗争的历史。“五四”以来的四十年中,我们的革命有胜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这种情况也就使得我们的革命队伍不断发生变化,有的人在困难面前、在革命低潮时候被吓倒了,消极颓丧,甚至背叛了革命。但是大多数的革命战士仍然高歌猛进。在革命的紧急关头,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勇敢地把千斤重担挑起来,冲破难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正是过去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本色。革命本来就是困难的事业,怕困难就不要革命。革命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在向困难作斗争中取得的。一个难关突破了,就是一个胜利;闯过了一重重的难关,也就一天天接近最后的胜利。克服的困难愈大,愈多,胜利也就愈大,愈来得快。正因为革命前辈们深刻懂得这个基本道理,所以他们能够艰苦卓绝,英勇果敢,对革命充满着无限的信心,富有革命乐观主义。困难出英雄,现在我们的许多优秀的革命干部,都是在艰苦的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青年要想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能担起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任,就应该有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要在困难中锻炼自己,不要畏首畏尾,在困难面前退却。青年们应该要求自己做最艰苦的工作,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而且有信心有决心做出成绩来。今天我们无论做哪一项工作,在哪一个岗位上,都会碰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总是逃避不了的。如果避重就轻,弃难择易,则将一事无成。我们说一个人的本领是大是小,实际上也就是看他能不能处理复杂的事物,能不能克服各种困难。人所以高出于其它动物,比动物伟大,就在于人能够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改造世界,而不是做客观世界的奴隶。不去克服困难,就没有创造,社会就不会前进。因此,严格地说,逃避困难,就是一种坐享其成的思想反映。我们青年一代要继承父兄的事业,决不应该这样。
  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我见过不少的革命同志,他们总是在找最艰苦的工作,别人以为苦,他们却以为乐。因为他们知道经过艰苦奋斗,总会带来丰硕的成果。当你看到了成果,看到自己的劳动有利于人民,而个人又在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的时候,就会感到无限的安慰,享受到最大的愉快。我想,许多青年同志在工作中也有这种体会的。
  青年同志们生活在今天的新社会里是非常幸福的。党和国家为青年创设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又在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经常给予系统的指导。今天的青年已经不再象“五四”时代的青年那样饱尝旧社会的痛苦,也可以不必靠自己去摸索斗争的道路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就摆我们的前头,青年同志们只要听党的话,自己又不懈地努力,前途定是光明远大。这一代青年应该超过上一代。我经常接到一些青年同志的来信,他们向我表示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叙述个人在工作上学习上所取得的优良成绩,并谈论着他们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的热情,充满着欢乐和希望。通过这些信件就使我更具体地看到了青年们朝气勃勃地战斗在各岗位上的可爱形象,听到了他们歌唱幸福生活和向往未来的宏亮歌声。我相信今天的青年—代决不会辜负党对他们的厚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五四”的光荣革命传统一定会在他们中间得到大大的发扬。青年一定会高举着“五四”的火炬,向共产主义前进!
  * 原载1950年4月《中国青年》第8期。
  

徐特立教育文集(修订版)/徐特立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