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在纪念李鼎铭先生就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刘兆年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纪念李鼎铭先生就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60周年学术研讨会,今天在延安召开,我谨代表中共延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会议致以诚挚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领导、教授、学者以及李鼎铭先生的亲属表示热烈欢迎和良好的祝愿!
  今天,我有幸参加这次研讨会,与诸位教授、学者、同仁一道缅怀李鼎铭先生的丰功伟绩,并向专家们学习,深感荣幸和机会难得。延安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不但孕育了中国革命,而且造就了一批与我党真诚合作的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就是其中最典型、最著名的一员。
  李鼎铭先生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开明绅士。1937年,在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猖狂进攻中国、美帝国主义援助国民党进行反革命内战时期,他抱着正义感,毅然走上了与我党合作共事的道路。1941年冬天,李鼎铭先生在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从此,他积极投身于民主参政、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李鼎铭先生是与我党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主席在边区参议会上发表演说,批评一部分共产党员不善于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李鼎铭先生听后发言说:现在强敌逼境,最主要的就是“团结”二字,人人都应该毁家纾难,把中国救下来。先生恳切希望把各党各派无党无派都看成一家人,化除成见,互相信任,互相亲爱,同力合作,使一切力量都集中到抗日救国、和平民主的伟大事业上来。1942年,在接见晋西北绅士参观团时,他说,共产党是进步的政党,自己决心和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李鼎铭先生这种与共产党精诚合作,共同致力于边区建设的精神,在陕甘宁边区乃至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众中是有深远影响的。
  先生深思远虑,积极参政议政,为边区建设不遗余力,建树颇多。他坚决拥护和认真贯彻新民主主义各项政策,积极提倡发展生产,精耕细作,移民垦荒,植棉造林,广种洋芋,扩大养蚕等。尤其是1941年11月他提出“精兵简政”著名提案,对于克服严重困难,坚持长期抗战起到了重大作用。提案提出:“对于军事实行精兵主义,加强战斗力,以兵皆能战,战必能胜为原则,避免老弱残疾滥竽充数等现象。对于政府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提案切中时弊,击中要害,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特别重视。毛主席把提案一字一句抄在笔记本上,还加了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当年12月,党中央向各抗日根据地发出了实行“精兵简政”的指示。先生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先生从1941年当选议员开始到1947年病逝,共从政七年时间。七年中,他在民主参政、合作抗日、建设边区、保卫边区的各项工作中,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这七年,正是他一生中灼灼闪光的时期。先生在旧社会里苦闷彷徨了大半生,终于在晚年由共产党引领走上了光明之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李鼎铭先生的道路以其丰富的蕴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期,全党上下正在努力学习和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精神。我们纪念李鼎铭先生,缅怀他对边区政权建设的贡献,目的就在于追思和弘扬他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他爱国爱党与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的精神,学习他以国家前途、民族大业为重,力主团结一致,挽救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
  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纪念李鼎铭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与非党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两面旗帜,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不懈努力。
  预祝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