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李鼎铭陵园的建设与保护
乔雄波
   
  李鼎铭先生是中外驰名的一代名人。曾经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真、彭德怀、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杜斌丞、李维汉、林伯渠、郭洪涛、马明芳、李木庵、常黎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G·斯坦因(英国记者,延安来访)等国际友人结下深厚的友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李鼎铭先生在当代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研究李鼎铭陵园修建这段珍贵的史实,是专家学者的神圣职责,加强对李鼎铭陵园与故居的保护管理,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意愿和政府的责任。
  一、李鼎铭先生逝世与埋葬
  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参政议政的先驱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在胡宗南匪军进攻延安时期,在毛主席、党中央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途中,积劳成疾,于1947年12月11日,病逝在战斗岗位上(绥德义合)。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边区政府托付先生的家属于12月19日将灵柩经绥德四十铺、塔坡寺、米脂县杨家沟镇管家嘴等村运回原籍米脂县桃花峁村草草埋葬,并表示等到解放战争胜利后另行安葬。1948年2月2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绥德疏属山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祭,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联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工维舟陪祭,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中央东北局、边区各级党政机关及其他解放区敬送了挽联,对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对李鼎铭先生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中共中央挽词写道:“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人民对他的功绩永志不忘。”同时,边区政府决定将李鼎铭先生生前手创的桃镇小学,命名为“桃镇鼎铭小学”,在米脂县城建立由林伯渠主席题写“爱国典范”的纪念碑,以资纪念。
  二、陵园修建与移棺安葬
  李鼎铭陵园是由国家内务部报请国务院,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修建的。1958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给周总理呈送了《关于移葬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情况报告》。报告说:“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于1947年胡宗南匪军进攻延安时期病逝,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边区政府托付李副主席的家属将灵柩送回原籍米脂县桃花峁草草埋葬,并表示等到解放战争胜利后另行安葬。现在李副主席的家属提出要在桃花峁他们的祖茔附近,修建墓穴,移棺安葬,并立碑纪念……现在我部拟将这件事交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他们的祖茔附近修建墓穴,移棺安葬,并立碑以示纪念。”该报告经国务院吴德峰、齐燕铭以及习仲勋秘书长批示转呈周总理,周总理批示:“习周同意内务部意见批复,届时可以主席、总理名义分送花圈。”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国务院第一办公室收文阅读专用纸》“拟办和批示”栏中,内务部写有“李鼎铭的影响似属于地方性的”的话句,周总理在“地方性的”四字下面,用红笔重重地画杠打“×”。这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没有变,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李鼎铭先生的丰功伟绩,李鼎铭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享誉中外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其影响不是属于地方性的。
  遵照周总理指示,内务部于1958年11月5日给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了《关于移葬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修建墓穴的函》,交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办理,并指出“在移棺安葬时希先告我部,届时主席和总理拟送花圈以示悼念”。
  1960年10月8日,内务部给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了《关于请中央负责同志为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纪念碑题词的函》,经请示总理明确规定了题词内容、碑刻位置,并再次要求届时以主席和总理名义分送花圈。
  陵园1959年春动工兴建,1960年秋竣工。1960年12月11日,在李鼎铭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举行了隆重而节俭的安葬仪式,毛泽东、周恩来,省、区、县各界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先生的生前友好敬送了花圈。
  三、陵园与故居保护管理
  李鼎铭先生在家乡人民群众当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从1947年李鼎铭先生逝世到1960年移棺安葬,李鼎铭坟墓与故居由家属、亲属和当地群众义务保护管理。1960年成立李鼎铭纪念室,由于政府财政困难,一直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从1960年至1984年李鼎铭陵园与故居仍然由其亲属和当地群众义务保护管理。1984年,李鼎铭陵园与故居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政府复修了故居东边垮塌的两孔窑洞。1987年政府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1984年至今,李鼎铭陵园与故居由县文化文物部门(文化站)负责保护管理。
  2001年,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精神和陕西省文物局《关于划定拟公布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范围的通知》之规定,制定并详细划定了李鼎铭陵园与故居保护规划与保护范围,明确规定李鼎铭陵园与故居实行三级保护。一级保护区(A区,重点保护区),即现陵园与故居为重点保护区。二级保护区(B区,一般保护区),陵园与故居围墙外延20米及陵园与故居间的区域为一般保护区,全面绿化,防止水土流失。三级保护区(C区,建设控制地带),B区外延100米(南至老财湾山顶),为建设控制地带,禁止建设和陵园故居无关的建筑物。
  李鼎铭陵园与故居随着对李鼎铭先生及陵园与故居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随着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李鼎铭先生在政治经济、文卫史哲诸方面不朽功绩的再认识,随着文化文物意识的普遍增强,加强李鼎铭陵园与故居保护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李鼎铭陵园与故居申报全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上报省政府,待公布。
  四、陵园与故居价值评估
  李鼎铭陵园建筑在桃镇麒麟湾名曰昌圪塔的黄土峁上,是由米脂著名工匠马向发设计监修的。陵园拱形大门上书“李鼎铭副主席陵园”,进入陵园是高大雄伟的塔型纪念碑,正面镌刻中共中央挽词和毛泽东主席挽词,两侧分别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挽词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挽词,背面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简介。纪念碑石雕护栏构思奇巧,工艺叫绝。陵园后部是墓丘和墓碑,墓丘由巨石砌成,庄严雄浑。墓碑设计独具匠心,将镰刀斧头、五角形巧妙地设置在传统墓碑上,赋有文化涵义。陵园护墙设计奇特,由巨石精磨细刻而成,雄伟壮观。
  陵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庄严与精细相统一,结构紧凑,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整个建筑犹如陕北石雕之乡一件巨大的石雕精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李鼎铭故居始建于1925年,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建筑,坐落在陵园脚下的黄土坡上,窑洞正立面上方悬挂1925年家乡人民敬送的“造福桑梓”巨匾。
  李鼎铭先生博学多识,通览经史子集,通晓易学及多门自然科学。陵园与故居的选址规划(先生生前亲自选址),蕴含高深的哲学理念。陵园与故居背靠麒麟虎头山,左围印台山,右绕巨笔梁,怀抱老财湾,翠柏常青,果花溢香,天圆地合,清静自然,与李鼎铭先生深沉慎思博学的人格相融通。
  李鼎铭先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享誉中外、家喻户晓的近现代名人,加强对李鼎铭陵园与故居的保护管理,填补榆林市无名人故居的空白,对于改变全市乃至全省革命人物纪念馆与故居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步形成革命人物、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以及文化名人纪念馆与故居并行发展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李鼎铭陵园与故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李鼎铭与陕甘宁边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