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全文图书 > 李鼎铭先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一章 任区长自治名大震
李泽民

  自从东乡诸村组建民团以来,土匪不仅不敢踏进东乡诸村一步,而且对米脂县也不敢轻易进犯,从而使米脂县变得较为安定。国民党县政府也在米脂得以平稳施政。但因县府所组建的机构如县财务局、县教育局、县城防局等,均由县城里一些富豪、官僚绅士把持,实际的权力一一落到了这些人手里,这些有钱势的绅士在封建统治时骑在老百姓头上剥削,如今继续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视乡民百姓如奴隶,每当上面向米脂要款征粮时,他们便给四乡村民百姓摊派下去,而对城里的人则适当收一点以掩人耳目。时间一久,四乡村民百姓不堪重负,不少人找李先生诉说情况。李先生闪亮的大眼睛里不由喷射着怒火:“怎能这样哩!这是全县的负担吆,就城里的几个绅士这样胡吃人哩。再下来摊派,你们顶住不要交,让他们找李鼎铭来说理。”村民百姓听李先生如此说自是壮了几分胆。
  不久,县财务局又向四乡村民摊派钱粮。这次,东乡诸村百姓说:“你们有理去和桃花峁的李鼎铭先生去说,只要他让我们交我们才交。”城里一帮绅士得到这个回报后,立即碰头商量对策,他们没想到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绅士艾大举人摇头晃脑地说:“量他一个秀才出身的李鼎铭有何能耐,要说理咱们大家岂能说不过他。这抗粮抗款的罪名可是不轻啊,到时治他罪,看他如何个说法。依我看立即派人将李鼎铭寻进县城。各位以为如何?”城绅们一致同意了艾大举人的意见。在派人骑马去桃花峁的同时,他们又一起到县府去活动县长。
  李先生在桃花峁接到通知后对来人说:“你的话送到了,任务完成了,吃过饭你愿今走明走请自便。我还得收拾一下,明天一定到县城就是。”来人用过饭后只好独自先回了米脂城。
  第二天清早,李先生带了两个民团人员,就向米脂城步行而来。快到中午时分,李先生一行三人来到县城一个小店住下。歇过午后,李先生整理好身上的长袍马褂,独自一人昂首挺胸径直向县府走去。
  来到县府,只见一伙绅士正与县长一起议事。待李先生报上姓名,那些绅士一个个冷眼相观。县长上下打量一下李先生说:“早就听说桃花峁有个李鼎铭,还一直未见哩。”“这不,来啦。”李先生一字一句说着在一个凳子上坐下来。县长表情严肃地问:“听说你们东乡各村庄抗粮抗款不交,是何道理?这抗粮抗款可是坐牢掉脑袋的事,你可知道?”李先生淡淡一笑说:“抗粮抗款事出有因,钟不平则鸣,事不平则喊冤么。”绅士们忍不住了,七嘴八舌说:“抗粮抗款,还有何冤可喊?”李先生微笑着说:“有!听说这米脂城里有不少县府机关,养了许多闲散人员哩,什么财务局、城防局、二科什么的,都是城里的闲人。这上面来了摊派,就全由这些人定夺,结果全县的义务摊派负担,就都让乡里人负担啦,这不是事不平吗?事不平百姓便要喊冤、说理有何不可?”县长听李先生如此一说,便问在座的绅士:“你们城乡负担都是如何分配的?”
  这几个绅士正是财务局的,他们支支吾吾好一会儿,有的说:“有账哩。”有的说:“这是众绅士商量议定的。”
  李先生立即反驳道:“哎!众绅士商量议定的!咱这个米脂县县长就一个,县长是个谁?是由县长着哩,还是由众绅士着哩?”一个绅士恼火地打断了李先生的话:“啊!那绅士们就议定成这么个啦。” 
  李先生却不紧不慢地说:“你看这个事,全县的负担是老百姓,可大小当官官的都是你们城里人,那些账目又不公开,你们说多少就多少,想怎拨就怎拨出来了。你们挣上公钱不办公事,只顾自己占便宜捞好处,有多少粮、款就全给我们乡里人摊派哩,怎你们城里的哩?这不行,我们乡里人不欺负人,也不受人欺,说什么‘一个城里人管三个乡里人’,这不对,谁欺谁都不对,为人就应讲个公正公道才对。”
  一个高个子绅士站起来说:“对!咱就讲个公道。我给你说你们东乡里,有刘家峁的大财主姜耀祖、刘敬德,高庙山的四财主,还有杨家沟那些大财主,这么多财主,就应该多摊派,你说对不对?”
  李先生冷笑一声说:“好!你们要比,咱比,你们要挖咱就挖。你说我们东乡里有大财主哩,我把你们城里的富财主也叫些。你们城里那杜家台、高长庭、李仁川、冯老六及艾家、高家那么多大财主,怎就穷得要命哩——没有的,比不过乡里的。”原来米脂城里财主更多,不仅有大量金银财宝,而且在四乡集中有大量土地,有些土地已扩展到了外县。绅士们听李先生如此一说,一下子张口结舌了,他们没想到一个久居乡间之人居然对县上之事了如指掌。
  忽然一个胖老绅士说:“我们这是新政府用的人,绅士们议定了的,只能按这摊法办。”
  李先生立即怒斥道:“不行。尽让老百姓受害哩,你们城里的财主们就一个钱也不要出。”说着面对县长说:“县长就一个,究竟是你负责着哩,还是众绅士负责着哩?县长是你坐着哩,还是他们坐着哩?”
  那县长久闻李先生大名,今日一见倒也觉得言之在理,只好说:“噢!那么就重商量。”  
  李先生站起来手一挥说:“重商量?不行!还要你做主哩,你再商量绅士们还是就这么来啦,你们城里人有这么多老绅士执权哩,我们乡里人顶不上个老绅士也要顶个小绅士哩。”
  绅士们听李先生话中有话,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反驳开来。一个老绅士挥手怒喝:“你三十来岁年轻轻的就想和我们相提并论,实在不自量力。”
  县长见绅士们动怒,一时双方吵起来也无益于解决事情,便大喊道:“今天说到这,李先生过两天再来吧。”
  李先生听县长如此说,便“哼”了一声离开了县府。在回小店的路上,他心想:我本想办个公道事,只要城里这些绅士回心转意,将城乡负担合理摊派就是了。不料这些绅士竟如此蛮横无理,看来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难办……
  李先生回到小店立即写了一封书信,让随行的两人马上动身送给距城二十来里路的高渠村的李高枝。李高枝见到书信后当即来到米脂城小店与李先生商谈,原来李高枝是米脂无定河西面人,其文化程度虽不及李先生,却也是米脂西乡一个文化人,与李先生同为一族,多有往来,很是敬重李先生。
  李高枝听了李先生的安排后,立即动身到西乡龙镇找其好友刘文章行事去了。这刘文章文化不高,但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是西乡龙镇一带说死说活的人物,故与西乡大文人李高枝交往甚密。
  一切安排就绪后,李先生便又去找国民党县长理论。县长一见到李先生十分客气地说:“李先生,这下你可放心地回去对东乡的老百姓说,以后的摊派,县财务局一定会公平合理地分配。这次就让他们把欠的粮款交齐,下不为例就是啦。”
  李先生听了淡淡一笑说:“嘿嘿!尔今的摊派都摆不平,下不为例岂不是笑话。长话短说,我们东乡的老百姓有一个请求。”
  “是何请求?”县长奇怪地问。
  李先生说:“我们要分区自治,将米脂东乡、西乡、县城分为三区,凡县府摊派负担等分别由三区各负其责,所有摊派负担应由三区负责人会同县长一起议定,不能只由城绅们胡摊派。这样公平合理地分配负担,县府也免去了许多麻烦。”
  还不等李先生说完,县长紧张得瞪大眼说:“啊!这如何使得,你们想搞独立吗?”
  李先生口头耐心地解释说:“这不是搞独立,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地方自治,实行民权、民生、民主的三民主义你该知道吧!”说着李先生严肃起来。
  “既是这样,待我想想……”县长思量好一会儿自言自语说:“若能这样,倒也省去许多麻烦……”但他转而又对李先生说:“此事还需商谈商谈再说,你先回去吧。最好是先让老百姓把钱粮交上,上面催要得紧,咱们有事也可慢慢商量。”
  李先生口头坚持说:“只要三区分开,负担合理,钱粮马上交齐,否则我怕此事难办。”其实心里明白:这县长一定是想和那些城绅们去商谈,这次我一定要逼着鸭子上架。给他点时间也好。于是便告辞了。
  几天后,县财务局又听到西乡诸村百姓也拒交粮款的消息,以李高枝、刘文章为首的一伙农人也提出了“分区自治”的要求。县长一听,急得团团转,而官绅们互相之间也产生了矛盾,互相推诿责任。眼看上面催交粮款的时间一天天逼近,熊县长终于被迫从思想上接受了“分区自治”的主张,他劝说城绅们:“分三区有什么不好,将城区扩大到十里内村庄,自然城里的负担就减轻了,上面拨多少负担还是先要到县上的,我当然不会让城区吃亏。再说分区自治我们也免了许多麻烦,如百姓闹纠纷打官司哩,上面摊派负担哩等等,大家也乐得逍遥。可如果这粮款收不起,上面怪罪下来,咱们都担当不起的。”无奈之下,众城绅们也只得同意实行三区自治。
  熊县长当即派人通知东乡李鼎铭和西乡李高枝、刘文章来县上开会。经过几次会议的激烈争论,三区划分的地界及区政府所在地基本确定下来了。东乡称为东区,西乡称为西区,距县城十里内的村庄称为城区。东区政府设在桃花峁,西区政府设在龙镇,城区政府设在县城。至于各区的负责人选,城区的高老绅士提议:“如今已经到了民国年,不是讲民主么,那么这三区的负责人应该民主选才对啊!”熊县长说:“高老绅士言之有理,各区负责人由各区百姓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经过十几天的选举组织活动,最终李鼎铭先生被东区近八万百姓一致投票选为东区区长;刘文章被西区百姓选为西区区长;高老绅士被选为城区区长。如此一来,东、西区百姓倒是欢天喜地,只城绅们心中却闷闷不乐,他们没想到李鼎铭在东区这等深得民心。
  事后,李高枝对李先生说:“我虽没被选上区长,可心里高兴啊,这次我们西乡人跟你沾大光啦,以后脱离城绅们的压制,再不受他们的气了,他们城里就剩那么一小块地方也贪污不成了。你们东区以后有什么举动就跟我和刘文章说一声,我担保我们西区人和你们东区永远站在一起。”李先生哈哈笑着回答:“忘不了,怎能忘了一家子哩。”从此这西区一直与东区遥相呼应,使城绅们无可奈何。原来这东区的地域也比西区大,文化也较发达。全县三百多村庄,东区就占了二百多,南至现绥德吉镇,东至现佳县峁沟,北至海会寺现李站乡(靠榆林地),东西长二百里,南北长一百里。
  散会那天,熊县长先讲了各区分管的事务,然后让各区负责人发言。不料城区一伙绅士对李先生心怀不满,特别是高老绅士、高举人等视李先生如仇人一般,因为这次事情不仅使城绅们失去了丰厚的油水,而且让城中百姓也明白他们所受城绅们的害,故借此发言机会一齐指桑骂槐。李先生却毫不在意地说:“我回桃花峁去呀,回去办我的局子去呀,管你们着哩。以后榆林下来摊派负担按三份分,西区负责西区,我们东区负责东区,你们城区负责城区。你们那局子用那么多人,够五六十人,吃谁哩?挣谁哩?马马虎虎冒挣哩,以后看着办去吧。我们那局子准备用一个管帐的、两个差使,共三个人就行啦,保管什么事也误不下。”城绅们听了李先生的话,心中既惶恐又憎恨。熊县长见双方形势紧张,连忙宣布闭会。
  李先生回到桃花峁,建起了东区政府(区公所),又将东区二百多村庄按地段划分为七个分区,通过投票让百姓选出自己分区的区长,然后召开七分区负责人会议。开会那天,豆家沟分区区长豆四先生、马家铺分区区长申殿元、姜兴庄分区区长佘永仲、圪针店分区区长郝真海、高庙山分区区长常守四、刘岔分区区长申殿英、折家坪分区区长折云喜一齐来到桃花峁村区公所。在会上,李先生主张东区各分区的中心工作是普及教育和发展生产,要求各分区应成立一个小学堂或私塾堂,大点的分区要成立两个,以提高乡民文化知识和思想觉悟。在生产方面要求各分区深耕细作,积极倡导植棉、纺纱、织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经营生意买卖或运输业等等,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强调各分区注重百姓内部团结,不许闹纠纷,做到小事小案不出村、不出分区,就地妥善解决。中案不出区公所,由区公所妥善解决。大案要禁止发生。对于上面下达的摊派负担,要以每家每户的土地和人口实际收入按比例分配。财主收入多自然摊派也多。七分区负责人对李先生的治区方案,一致赞成。   
  为了推动全区的生产与办学,李先生经常组织各分区负责人对各村庄出现的种地能手、织布能手、办学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回去广为宣传,号召所有村庄应向这些楷模看齐,并鼓励各村庄村民相互往来,取长补短。对生活较困难的住户动员其移居到地广人稀的延安地区去安户,这不仅解决了困难户的窘境,也为地方减轻了负担,百姓们都说李先生为穷人找到了一条谋生的出路。对于区公所来的各种案件,李先生都要亲自调查直接处理,不管是谁,绝不徇私情,秉公办理,因此没有到县里上诉的案例发生。
  李先生公正无私一心为百姓办事的精神感动了东区一个文人,此人名叫李七七。据说李七七的文采出众,年轻时便闯荡在外,如今年老归乡,看到家乡有李先生这样的人才,不由连声感叹道:“后生可畏!我家乡有此人物,自当繁荣昌盛啊!”并自发地要为李先生写一本大事记。为了解掌握李先生的各种情况,他从此一直不离李先生左右。
  次年开春,桃花峁村召开了七分区负责人促生产会议,李七七照例闻风而至。当李先生听完各分区区长的汇报后说:“咱这地方的人以后逐渐多了,生活要过得好些,就要搞多种经济作物哩。山芋蛋(洋芋),我看就可以多种上些,那可是个好东西哩,吃也能吃,推芡也能推,喂猪也行。绿豆芡能做粉条哩,山芋芡说不定也能做粉条,大家要好好研究找找窍道哩,那样山芋蛋就更值价啦。这可是咱区农人要过好日子的一个出路哩。”豆家沟分区区长豆四先生是秀才出身,听了李先生的话大为赞同:“李先生说得对极啦,这山芋蛋可真是个好东西哩,我们回去不仅要多种山芋蛋,还要像李先生说的,研究它如何变粉条哩。”这时,听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口音,只见此人头上戴个折折帽,紫铜色的脸上布着几条皱纹,原来是能言善说、远在榆林地接壤处的姜兴庄分区区长佘永仲老汉,他的分区共管十几个村庄,每次来桃花峁开会往返步行就得好几天哩。只听他说:“李先生是有本领的人,一想出来说出来就对,我们回去就按李先生说的办,不打一点折扣。山芋蛋能吃能推芡能喂猪,如果再能搞成粉条子,那不更了不得啦……”直待佘永仲老汉说够,各分区区长才纷纷接着发言。
  建国后,米脂真个成了洋芋县,不仅将洋芋做成各种粉条,还做成其他许多食品面市哩。至今不少老人仍说:“李先生早就看到这么个啦,可真的实现了。”此为后话。
  且说李先生待各分区区长发言毕,又讲了知识兴国教育富国、富家的重要性,虽然七分区有了二十来处私塾,但教学质量太差,学生太少。李先生提出将地处东区中心的陈岔村灵水寺改建成一所大型高等小学校,这样便可普遍解决缺乏教师经费、质量提不高、办学艰难的问题,文人李七七高兴地说:“李先生办学宏论,使我大开眼界,此举千古不朽。米脂县创建以来,除过元朝年间富人集资办的言川书院,供城里少数富家子弟入学外,再无一个学校了,这言川书院如今也已名存实亡了,更无人想到要在这米脂为穷人开办个新的好学校,米脂城县党部虽有个教育局,啥事不管。而今李先生不仅要在全区办学普及文化,还要为穷人开办高等学校,照此下去米脂县将会出现致用之才了。自古道‘寒门出贵子’,日后这米脂的穷人可要出人头地了。”
  为了创办灵水寺学校,李先生专门来到米脂县城,找到了新任县长华文清。原来熊县长为分三区的事依了李先生,城绅们不满,将他设法排挤出了米脂县,不久便换来了这位姓华的新县长。可见这伙城绅真是神通广大,县老爷得罪了他们照样不得安生。且说李先生见到了华县长后,开门见山将自己要创办灵水寺学校的事说了。华县长久闻李先生大名,对李先生治理东区深感钦佩,特别对李先生重生产普及文化的做法更为赞赏,只是因了熊县长“前车之事,后车之鉴”的缘故,劝说李先生别太想得大干得大,百姓人多事杂得慢慢来,可李先生说:“我个人的事自然无须着急,这办学关系国家富强。我这辈子财、官都可不要,惟独这教育不能放弃,此事不管怎样,你要为我做个主,要为我们米脂老百姓办好这件事哩。这也是造福百姓之事啊!”
  华县长见李先生态度如此恳切坚定,想想便问:“啊,这办书房的事公家不负责,没款怎办?”
  李先生纠正说:“而今不叫书房、书院了,是办学校。至于办校款我早想好了,尔今不兴搞封建迷信,寺院改学校,灵水寺院十几个人就占二百多垧土地,光这土地收的租子就基本够办校的了。我们少用其中一点,再筹借一些资金,这学校是可以办起来的……”原来清朝时,米脂寺院庙宇甚多,其中的和尚道士全靠百姓的款、粮、地养活哩。
  华县长听了李先生的话,点点头说:“先生言之有理,可寺院的人该如何安置呢?”
  李先生回答说:“可留一些庙产让他们过日子。这建校舍办学校,提高百姓文化培养人才,是与民与国有利的当务之急的大事啊。”
  华文清听了顿时便爽快地说:“好!灵水寺办校的事就由你去办,我做主啦。”
  “那好!只要你有这话。”李先生高兴地笑了。
  李先生回到东区,立即向灵水寺僧人宣布了县府决定。僧人自然不敢多言,由着李先生安排便了。
  李先生一边筹建校舍,一边到处选择能任教的老师,并向全县及邻县发出招生告示。李先生以东区区长身份兼任校长,为学校题名为:“米脂县灵水寺初高等觉民小学校”。这“觉民”二字意为人民掌握知识方能觉醒之意。学校办起后,李先生主张改良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要学好各门适应社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参加生产劳动,课余时间,学生、教师一起背石头、调泥、平整操场、自种蔬菜等等,李先生既参加建校劳动,又当义务校医,将自己装满药品的小木箱从桃花峁带到校。从此这个小药箱不仅是李先生装药品的工具,也成了他装文件、办公用品、书籍等零碎东西的工具。师生们戏称为李校长的“万宝箱”。
  新办学校设有高年级三个班(三年制)、初年级四个班(四年制)。高年级开设算术、国文、地理、历史、理科(包括植物、动物、生物)、英语、书法、唱歌;初年级开设算术、国文、英语、书法、唱歌。每天清早,师生们先到操场上练武艺,而后上算术,国文课,到了下午上其他课程、参加课外劳动,直到太阳落山才放学,一天在校时间达6个多小时。
  李鼎铭先生鼓励学生们从小要立大志干大事,他对全校的学生讲:“人生在世要干大事,就应先立志,有了志,就应去奋斗,去实现。做有出息的学生。”并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
  李先生有早晚饭后写毛笔字的习惯。为了使全校的学生学好书法,他亲自上书法课。学生们练毛笔的“仿”(字帖)都由李先生来写,学生们的作业每天由先生亲自阅改,好与歪用红笔点画得清清楚楚,对有的学生他还叫到当面批评,从而使全校出现了书法热,毛笔字有了明显提高。因李先生精通许多知识,经常到各班讲课学生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有的学生说:“咱李老师是古秀才,那时候没学算术么,可他的算术怎就那么好!”李先生还经常向学生讲:“你们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懂处提出来,学一点懂一点,千万不要自己哄自己。”个别学生作业稍有书写不认真,李先生便叫去训话:“要好好写哩,这本子是钱买的,笔、墨、纸全是你们的老人辛苦得来的,你不好好写糟踏啦,对得起你们的老人吗?你们到这儿受教育来了,又不是让荒误你们来了,以后这么个交待不了,你爱好些就听说,少受回背兴,不然这挨头子可随便着哩。”李先生虽言语不多却句句在理,说得学生们从此再也不敢不认真完成作业。
  杜聿明是李先生二舅杜良奎的大儿子,因他从小受父亲使枪弄棒的影响,时常搞得自己衣帽不整,父亲便将12岁的儿子交给李先生严加管教,聿明吃、住在距灵水寺学校二三里路的高家洼村外婆家。一天中午饭后,顽皮的聿明趁村人午休,便翻过外婆家院墙偷摘了邻居的西瓜、小瓜,不巧被人发觉声张起来。李先生得知此事后,狠狠教训了他。在李先生的教育下,杜聿明成了一个品学兼优受人称赞的好学生。他后来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成为国民党的爱国大将军。他曾对军人说:“民众是本军的衣食父母,本军的一切都是民众给的。我们的衣服是那些寒冬腊月里打赤膊的百姓脱给我们穿的;我们的米饭是那些挖野菜、剥树皮、骨瘦如柴的百姓让给我们吃的。我们没理由不为百姓拼命打敌人。”其统率的军队军纪严明,所到处军民关系甚好,并为百姓创办了学校、工厂、医院、图书馆等等,做了许多有益于民众的好事。建国后共产党对杜聿明委以重任,称他为“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此为后话。
  再说自从李先生对聿明严加教育一事传出后,全校学生更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就连教师也不敢有丝毫出格的表现。李先生告诉大家:“我办的学校一定要好,学生质量一定要高,我灵水寺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要往榆林中学保送哩。这所学校,我愿终身为之。”事实上也是如此,榆林中学只要听说是灵水寺来的学生,那就得另眼相看,并不由自主地说:“啊!是李鼎铭的徒弟!”原来李先生从山寨子办学始至今已有10多年了,这榆林中学不少师生也是他的弟子,李先生不少弟子仍时常去看望他,尽管他的学生多,有的已多年不见,可李先生有惊人的记忆力,只要是他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他叫不出名字的。
  李先生自治东区,又在灵水寺办学名声大振,引起了县城绅士们的高度注意,他们想:这个李鼎铭干什么事都比我们强,总是技高一筹,照此下去我们这些城绅还有何面目立在人前哩。因为与李先生办的学校相比,县城这所古老的言川书院显得格格下入,一片冷清、城绅们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将这老掉牙的言川书院翻新一下,也像李先生一样推行新法办学,可他们认为李先生的男女生同校实属大逆不道,便决定办个女子学校。李先生的学校叫高等学校,他们的便叫高等女子学校,总之不能比李先生低了。如此这般一个仅有十余名女子的学校便建起来了,而且请县长亲手写了“女校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挂在校门口。不料因老师年迈,加之封建残余思想严重,二位老先生不便管理女生,后来竟发展到无人敢任教的地步,不得已学校只好停办。而灵水寺的学校却越办越好,一伙城绅越发嫉恨眼红起来。
  

李鼎铭先生/李泽民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