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李鼎铭 > 个人著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北方民族历史教科书①
李鼎铭

  总论
  蒙古壤地延袤,为我国朔北屏瀚,东西相距5560余里,南北相距2560里。东接关东三省,西邻新疆,南至长城,北接俄领西伯利亚。自古为游牧行国,部落众多,其见于我国古史者,夏曰獯鬻,周曰猃狁,秦汉皆曰匈奴,唐曰突厥,宋曰契丹。自汉以后,匈奴稍弱,乌桓继兴,迨乌桓灭而蠕蠕盛,蠕蠕灭而突厥起,突厥灭而契丹复强。元之先称蒙古,居西北极边,奄有天下,遂成一统。明太祖定鼎金陵,元主逐归漠北,复其故号,遗种繁衍诸部,时拥众侵边,迄明季北陲不靖。清初,蒙古科尔沁部率众首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遂相继来降。外蒙古亦因准夷之侵凌,先后归诚。于是,漠南北蒙古诸部落尽归我国版图。今当反正之初,俄罗斯东间窥伺,一有不测,则北数省首当其冲。故居今日而欲保全家国,则经营蒙古其首务乎!今就我国古史及近人著述,择蒙古沿革之大略,与诸君其研究之,以为经营蒙古之先导。鄙人学术疏陋,差误在所不免。诸君如有所见,其各直言无隐,以匡鄙人之不逮,则幸甚。
  上世史
  第一篇 蒙古古代
  第一章 蒙古起源
  蒙古族原繁衍于西伯利亚之贝加尔湖东边一带,约在四千年前已游牧南下,蔓延于瀚海南北。
  据传说唐虞以上有猃狁、荤粥(与夏殷之獯鬻同类),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按荤粥与猃狁同类,今鞑靼诸种之先也,其俗贵壮贱老,礼仪与汉不同,故汉人贱斥至以为□□之类。
  第二章 北狄与周之关系
  周以前獯鬻虽时扰中国,而其势未炽。周时有猃狁者,据中国北境,屡侵山西、陕西,势颇强大。宣王时猃狁内侵逼京邑,宣王命尹吉甫伐之,追至太原城朔方而还。
  宣王殁,周道衰,犬戎、山戎相继侵掠。北狄乘中国扰乱亦渐次南下,侵入内地。当时雍州有白狄,冀州有赤狄及众狄,北方一带无一片干净土。
  春秋中,北狄渐衰。晋襄公败白狄,获其居。景公灭赤狄诸国。昭公灭肥,顷公灭鼓,二国皆白狄别种也。
  北狄之在内地者,虽败于晋,然尚盘踞北方,乘间侵扰,厥后即百有余年。而赵武灵王出,略狄地至代(今直隶宣化府尉州)、云中(今内蒙古归化城土默特地),西及九原(今内蒙古茂明安及乌拉特地),又北破林胡、楼烦(北狄二国、出西保德州宁武府及太胄岚州等。楼烦故地也。林胡又居其北),由是北狄之势益蹙。
  自夏以来千有余年,北狄与中国之交涉日繁,然时大时小,时起时灭,别散分离,莫能统一,其详不可得闻矣。厥后匈奴崛兴,兼并诸部落,始为北方一大强国,其盛衰存亡,乃可得而记云。
  第二篇 匈奴之盛衰
  第一章 匈奴初兴及中国防御之法
  战国末,匈奴始强,屡侵边境。赵孝成王命李牧守北边,牧养士习骑射,设奇阵大破之。匈奴奔走不敢近赵。及秦始皇并六国,命蒙恬将兵三十万归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为四十四县。蒙恬常居上郡(今陕西绥德州)统治之。初,燕、赵、秦既拓地北边,乃各筑长城以备之。至是复增筑旧日长城,起于临洮(今甘肃巩昌府岷州),达于辽东(今盛京奉天府东南境及锦州府东北境,皆秦辽东郡地),逾山跨谷,延袤七百余里,号万里长城,城壁高厚各二丈许,每六十间设堡寨,置戎兵,由是匈奴远遁,不敢南下而牧马。
  第二章 匈奴之武功及其制度
  秦末,中国扰乱,刘项相持,未遑边备,匈奴单于头曼悄悄渡河复其故地。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壮武有权数,射杀头曼,自立为单于,东破东胡,西走月氏,大拓疆土。乘势屡侵扰中国。诸王侯之背汉者亦亡命依匈奴,汉高祖自将征之,至平城大败而还。冒顿乃益轻汉,数击汉。高祖不得已,妻以宗女,约为兄弟,岁遗缯絮酒米食物各有数。吕后,文帝复通和亲。已而冒顿死,子老上单于立,复大破月氏,夺其地。月氏余众西向远走。南攘伊犁地方之塞种,代而据其地。当时伊犁附近有乌孙国,素与月氏有隙,乘其败,乞匈奴援兵赴伊犁以破月氏。于是匈奴属地东自朝鲜,西抵西藏之间,天山南北两路诸国亦皆臣服匈奴,匈奴置僮仆都尉监之。匈奴既吞并诸国,乃乘势大举南下,侵入朝那(汉县故城,在今甘肃平凉府平凉县西北)、萧关(在平凉府固原州东南),烧毁中宫,虏人畜甚众。于是汉置细柳、棘门、霸上三军以备之。纳晁错说,募民实塞下,终景帝时不为大患。
  匈奴之制,设官必置左右,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右方王将治西方,居上郡之北;左方王将治东方,居上谷(直隶宣化府东南)之北。而单于之庭门在其间,当代与云中之地。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蹄林,课校人畜。
  其刑法:拔刀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谓辗*(左车右栾)其带箕也),大者死。狱久者不过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
  第三章 匈奴衰微
  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其时值汉武帝出,欲伐凶奴,以雪前愤。尝用大行王恢议,遗恢等将兵匿马邑旁谷中,欲诱军臣入塞而击之,军臣觉而去。自是单于益怨汉,屡与左右贤王合兵寇我北边。武帝命李广、卫青等发大军破之,遂取河南地置朔方郡(故城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
  初,月氏为乌孙所逐,南移于妫水之滨(即阿姆河),臣服大夏,建大月氏国,势颇强大。武帝知月氏与匈奴有隙,乃欲与盟,使夹击匈奴,命张骞西往月氏。骞往匈奴中为单于所得,留十余年。蹇骞径得间亡,西逾葱岭,历大宛(今费尔干地)、康居(今西伯利亚之吉利吉斯荒原地),至大月氏,频进夹击匈奴之策。时大月氏已占肥沃之地,不复好攻战,骞留岁余不得要领而还。时汉武帝元朔三年也。武帝虽与大月氏盟未成,然频兵颇匈奴。元狩二年,命霍去病率大军出陇西伐匈奴西边,降休屠王(匈奴属王,在今甘肃凉州府附近)。已而昆邪王(匈奴属王,今甘肃甘州府附近)杀休屠王,并其众降汉,汉置五属国(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以处其众。由是自河以西至盐译,空无匈奴矣。后二年,卫青、霍去病复分道击匈奴,大破之封狼居胥山(在外蒙古喀尔喀之地)而还。单于远遁,漠南无王庭。汉复于河西地(昆邪王故地)置武威(今甘肃凉州府武威县)、张掖(今甘肃甘州府张掖县)、酒泉(今甘肃肃州高台县)、敦煌(今甘肃安西州敦煌县附近一带)四郡,徙民以实之,更自敦煌至轮台(天山南路五古尔之地)之间,配置屯田兵。由是匈奴与羌通之路绝。
  当是时乌孙之势强大,乌孙王昆莫曩借匈奴力破月氏,据伊犁地方,及其得势,无礼于匈奴,匈奴故与乌孙有隙。及汉破匈奴,开天山南路之道,张骞劝武帝与乌孙结婚,使夹击匈奴,乌孙自是从汉,与匈奴为仇敌。时汉武帝元封六年也。
  武帝既与乌孙盟,更威服西域诸国,以绝匈奴右臂,于是匈奴声势益衰。军臣单于以汉武帝元朔二年死。七传而至壶衍鞮单于,怨乌孙通汉,连寇其国。汉援乌孙大破匈奴兵,击获名王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七十余万头。时汉宣帝本始三年也。其冬,单于自将数万骑击乌孙,会大雪,人畜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与匈奴有隙之诸侯,并起而乘其弊。丁零侵其北,乌桓伐其东,乌孙攻其西,所杀数万级,重以饿死人民什三,畜产什五,诸属部均瓦解,不复奉匈奴约束。
  壶衍鞮单于死,二传而握衍朐鞮单于立,与日逐王先贤挥有隙,日逐率其众因郑吉降汉。日逐王之在匈奴,本以统领西域为职,故其来降也,匈奴西边全入于汉。宜帝拜郑吉为西域都护使,治乌垒城(天山南路策特尔),以统驭乌孙、康居等三十六国。时汉宣帝神爵二年也。
  匈奴已失西方日逐王之地,又东起叛乱,左地之贵人等厌握衍朐鞮之暴虐,则立稽侯*(左犭右册)为呼韩邪单于,发兵西击握衍朐鞮,握衍朐鞮疑败死。其地右贤王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于是呼揭单自立,为呼揭单单于,右莫鞑王自立为东犁单于,乌藉都尉亦自立为乌藉单于。凡五单于互相争伐,遂为分二部。呼韩邪单于与其兄郅支单于争,呼韩邪败走,率众降汉,赖汉保护得定故土,居五原*(上搴的上部,下毛)下。郅支单于怨汉拥护呼韩邪而不助己,乃西走康居。康居王以女妻之,郅支欲倚其威以胁诸国,连击乌孙、大宛,势转强。时甘延寿为西域都护,与副校尉陈汤谋矫制袭康居城,破之,杀郅支传首京师。时在汉元帝建昭三年。呼韩邪闻郅支被诛,且喜且惧,入朝谢恩,自言颇壻靖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妻之。匈奴自是世称汉甥,终西汉之世不复寇边。
  中世史
  第一篇 匈奴之亡及乌桓鲜卑之兴
  第一章 匈奴分裂
  呼韩邪单于以汉成帝建始二年死,其后裔皆臣事汉朝,久不寇边。及王莽篡汉室,欲立威匈奴,改匈奴单于为降奴单于,分其国土人民以为十五,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皆为单于。匈奴大怨,东连乌桓、鲜卑等胡,西诱西域诸国,频侵北边。汉光武统一天下,厌武事,不欲启衅匈奴,匈奴乃益骄,屡侵山西、陕西边地。会日逐王比与单于蒲奴有隙,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南边八部大人遂立日逐王为南单于,称呼韩邪,内附于汉。于是匈奴分为南北,自相攻击。汉徙南单于于西河(郡名,今山西汾州府西境、宁武府偏关县、陕西榆林府东境及北边外)、美稷(县名,西河郡北境,故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南),置使匈奴中郎将将兵拥护之。北匈奴反复无常,至汉明帝初年,威服西域诸国,势转强大,屡扰汉边,明帝遂决意北征。永平十六年,命祭彤、窦固等并南匈奴众大举破北匈奴于蒲类海(天山南路之巴尔库勒)附近,取伊吾庐(天山南路之哈密)地,留吏士屯田。明帝既破匈奴,欲仿武帝旧图,通西域以杀北匈奴之势,乃遣班超于西域。
  初,西域诸国多欲附汉,以光武不许,皆降北匈奴。班超至鄯善国(即西汉之楼兰也,故地在罗卜淖尔之南边),适北匈奴使者至,国王惮北匈奴不礼超,超乃夜袭杀北匈奴使者,鄯善王惧,降汉。超又西往降于阗国(和阗)、定疏勒(喀什噶尔附近),方班超威服西域。时窦固、耿东等发大军屡破北匈奴,遂夺东师(即西汉之姑师国,在吐鲁番附近)地,于是汉威复振于西域,更置西域都护监诸国。然龟兹(库车附近)、焉耆(喀刺沙尔附近)尚属北匈奴,不降汉。明帝死,北匈奴复诱诸国陷都护府。班超发疏勒、于阗兵,先降龟兹,袭焉耆,寻招致乌孙,又破大月氏之兵。于是汉威再振于葱岭东西,西域五十余国先后内属。
  自西域诸国隶汉,漠北匈奴势顿衰,诸国又乘其弊,南匈奴伐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既而鲜卑复大破之,击斩优留单于,北匈奴大乱,于是屈兰储等五十八部降汉。时汉章帝章和元年也。
  汉和帝时窦宪有罪,请于帝,欲讨北匈奴建功赎罪,率大军出塞,与北单于战,大破之,单子远遁,降二十余万人,登燕然山(外蒙古杭爱山),刻石勒功而还。其后二年,窦宪复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在外蒙古界内),单于与其余众皆远遁至西方里海之滨,而北匈奴地遂空,于是鲜卑自东徙而据其地,匈奴余众留者十余万落皆降服鲜卑。自是鲜卑盛,至魏晋之际乃大兴。
  第二章 乌桓与鲜卑
  乌桓、鲜卑本东胡也。战国之末,秦汉之际,东胡颇强大,殆与匈奴颉顽,后为匈奴单于所破,其余众散,保乌桓(山名,在内蒙古东部,今阿鲁科尔沁西北有乌联山,疑即乌桓山)及鲜卑山(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西)为二族,世役属匈奴。
  汉武帝时,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匈奴于上谷渔阳(汉郡,今顺天府密云县)右北平(汉郡故城在今热河八沟界)辽东塞外,侦察匈奴动静,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其后,部众渐强,屡侵汉塞。汉昭帝时,霍光遣范明友袭破乌桓,自是从汉。东汉初,匈奴扰乱乌桓,乘其弊,击破之。由是拓地日广,西至上谷,东至辽东。汉献帝时有蹋顿者,有勇略,遂总摄乌桓各部。时袁绍与公孙瓒争,蹋顿以诸部助袁绍,毙公孙瓒,绍立蹋为单于。后曹操击袁绍破之,绍二子往依蹋顿,数人塞为寇。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操率大军出塞,击斩蹋顿,遂灭乌桓,徙其余众于山东,其后遂不振。
  鲜卑被冒顿逐后,势甚微。至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互相攻击。鲜卑因乘其弊,连破北匈奴,势顿强。桓帝时,有檀石槐者,勇建有智略,诸部畏服,遂推为大人,定庭于内蒙古之弹汗山,兵马甚盛,南抄缘边,北掠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其属地,东西亘四千里,南北逾七千里,分其地为三部,东接扶余、*(左氵右岁)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之。汉灵帝光和四年,石槐死,其国分裂,后四十年,鲜卑部有慕护跋者,助魏毙公孙渊,以功封王,居辽西,称慕容氏。其余鲜卑部族,有拓跋、宇文、秃发、乞伏诸氏,自辽东至河西遍布北边,乘晋室大乱,乃渐南下。
  第二篇 塞外诸族扰乱晋室及后魏之盛衰
  第一章 汉之勃兴与前后两赵兴亡
  匈奴自汉以来臣事中国,入居塞内,以先世为汉婿,胃姓刘氏。魏武分其众为五部,左矣刘豹单于,于扶罗之子也,为左部帅,居太原(郡名,今山西太原、汾州二府)、兹氏(县名,今汾州府治)。豹子渊有文武才,夙为部众所服。豹死,晋武帝以渊代为左部帅。及晋室之乱,匈奴余众推渊为大单于,据左国城(山西汾州府永宁州),国号汉,胡晋归之者甚众。晋怀帝永嘉二年,渊遂称帝,徙都平阳(山西平阳府治)。渊死,子聪立,遣刘曜、石勒等攻晋都,入洛阳,执怀帝。怀帝从子,秦王邺得报,即位长安,称愍帝,亦为刘曜所攻出降。于是司马懿曹孙琅琊王睿即位建康,保江南之地,是为东晋元帝。汉刘聪既陷洛阳、长安,其疆宇跨河北、河南、山东、关中,殆战中国之大半。聪死,刘曜以渊族子,故自立于长安,改国号曰赵,是为前赵。石勒亦自立于襄国(直隶顺德府邢台县),称赵王,是为后赵。已而,刘曜侵后赵,石勒与战于洛阳,曜大败被擒,于是汉旧土悉归勒,勒遂称帝。南击东晋,拓地于江淮间。勒为匈奴别种之羯人,有武略,富治才,张纪纲,定制度,稍致太平,勒死,太子石弘立,勒从子虎弑弘代之,徙都邺。及死,各争王位,大将军冉闵乘之族诛石氏,篡国称魏帝。于是符洪以氐酋据关中,号前秦王。张重华据河西,称前凉王。石氏之属地分裂,江北复为群雄割据。时鲜卑之慕容*(左亻右隽),承父祖余业,并辽西、辽东,略直隶北部,日伺南下之机,乘后赵内乱,破魏冉闵,都邺称帝。
  第二章 前燕与前秦之兴亡
  前燕乃鲜卑慕容皝所建国。自皝之曾祖父慕容跋时,慕容氏已振势于辽水东西。至皝父慕容廆,并诸部,势顿强,自称鲜卑大单于。皝嗣,称燕王,南击后赵,东破高句丽,势日炽。子慕容*(左亻右隽)立,乘后魏内乱,入河北灭冉闵,奠都于邺,称帝,并山东,略河南,殆有统一江北之势。*(左亻右隽)死,子慕容*(左日右韦)嗣。是时晋桓温兵方逼燕,*(左日右韦)叔父慕容垂有勇略,大破晋军于枋头(河南卫辉府浚县),桓温走还,乘威名日盛,*(左日右韦)忌之,垂西奔降于前秦。
  时符洪之子孙符坚为前秦王,信任王猛,颇致富强。及慕容垂来奔,符坚遣猛急袭前燕,灭之。符坚已并关中、河南、河北、山东地,又南略巴蜀,西灭前凉,北夺鲜卑、拓跋氏之地,于是符坚已定天下之七八,东至高句丽、新罗,西至龟兹、于阗,塞外诸国之朝贡于秦者六十余国。坚乃欲吞并江南,一统天下。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符坚发卒六十万、骑二十七万逼晋,晋谢玄督众八万,大破之于淝水,符坚仅以身免,末几被弑,其后嗣亦前后被戮,前秦遂亡。时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也。
  前秦盛时,鲜卑、西羌之入事其朝者颇多,及败皆背之,各据一方。鲜卑慕容垂据中山(直隶定州)徇河北地,是为后燕。西羌姚苌据关中,是为后秦。鲜卑伏乞乾归领陇西,是为西秦。鲜卑秃发乌孤据河湟青海,是为南凉。氐酋吕光据姑藏(甘肃凉州府治),统河西之地,是为后凉。未几,匈奴裔沮渠蒙逊据张掖,建北凉国。汉人李暠更于其西,据敦煌,建西凉国。故当时中国北方之地,称帝王者七国,就中后燕、后秦尤强大,互攻无已。时方是时鲜卑、拓跋氏崛起塞外,次第南下,遂统一江北之地焉。
  第三章 后魏之兴
  拓跋氏世居漠北,其俗以索辫发,因号索头部,其酋日可汗,猷言单于也。魏时,诘汾可汗南迁,居匈奴故地。三国之末,诘汾子力微为可汗,始徒盛乐(山西归化城南)。力微死,少子禄官立,分国为三部:一居土谷之北,自统之;一居代郡之北,使兄子猗*(拖去掉扌字旁)统之;一居盛乐,使猗*(拖去掉扌字旁)弟猗卢统之。晋人附者稍众。及猗*(拖去掉扌字旁)、禄官死,猗卢总摄三部。晋怀帝时,并州刺史刘琨,表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后为其子所弑,国大乱。晋成帝时,猗卢从孙拓跋什翼健为可汗,雄勇有知略,能修祖业,始制百官,号令明白,政事清简。东于朝鲜北境,征服*(左氵右岁)貊等夷族,西于葱岭麓讨平破落那(即费尔干),大拓疆土,威势张于塞北。晚年,内乱起,前秦符坚乘之灭拓跋部。未几,符坚亡。什翼健之孙拓跋珪纠合故众,复据盛乐,国号魏。后燕慕容垂伐之大败。珪遂灭后燕,徙都平城,即帝位,是为魏太祖道武帝。时晋安帝隆安二年也。史谓之后魏,以别于曹魏。道武帝深信道教,禁佛教。晚年惑方士之说,服寒食散,药发,躁怒无常,内哄渐荫,于是谨守河北,不能外征。
  第四章 魏太武帝统一江北
  东晋自破符坚后,江东久无事。安帝时,刘裕为军事大都督,西击后秦。时后秦姚苌已死,其子兴在位。即位之初年,东向略河南地,西服西秦,又灭后凉,于是南凉、北凉、西凉诸国皆朝贡称藩,后秦威势一时倾江北。未几,曩之匈奴部酋赫连勃勃者,以事怨后秦,背而据朔方,筑统万城都之(故城在陕西榆林府怀远县西),国号夏,屡击后秦。寻西秦亦背后秦,扰其西边;后魏逼其东境,于是后秦势日衰。刘裕乘机攻入长安,后秦遂亡。裕归,篡晋自立,是为宋武帝。
  宋武帝之定关中,而未还也。夏主赫连勃勃南下,遂其守兵,夺关中称帝,连破西秦。西秦先灭南凉,至是夏又灭西秦,并关中陇西。先是北凉已灭西凉,统一河西之地。而青海河湟间为鲜卑支族吐谷浑所据,故关西之地有夏及北凉、吐谷浑三国鼎立,互相争伐。后魏渐自河比而西向,前后平定三国。
  后魏自道武帝后,经明元帝,至太武帝,勇健善用兵,每战辙胜,击夏破北凉,寻降吐谷浑,遂并吞北方诸国。时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也。
  第五章 后魏与塞外诸国之交涉及其制度
  后魏太武帝统一江北,威振西陲。龟兹、疏勒、乌孙以下诸国,皆来献贡,于是后魏亦遣使西域。宋文帝元嘉十四年,董琬等奉命经天山南路诸国,而自乌孙至破落那,厚加招抚,以鄯善国纳北凉余众,而杜西域往来之遭,故太武帝征之擒其王,自是塞外诸国皆臣服,独柔然负强,屡执使者,又时入寇略边境,太武帝乃大举讨之。柔然,故匈奴别种也。东晋初,有车鹿会者,勇健为部众所推,始建国号曰柔然,世隶拓跋氏,散居漠之南北。越六代而至社仑,与后魏遭武帝同时。社仑凶狡有才略,士马繁盛,雄于北边,与后秦姚兴通,屡侵后魏。于是道武帝自征之,社仑败遁漠北,击高车,略其地。高车即汉代之丁零,亦属土尔其族,居天山北,部落蕃盛。至是失其东边,社仑又破匈奴余裔于额根河畔,于是其属土跨内外蒙古,兵势大振,遂称可汗,屡南向侵后魏,以报前败。社仑死,从弟大檀立。魏太武帝亲征,大败之,追至菟园水(在外蒙古三音纳颜部内,杭爱山南),柔然、高车部落降者殆百万,大檀忧愤死。后其子吴提及孙吐贺真速为太武所败。自是柔然屏迹,不敢侵魏。高丽及西域诸国皆朝贡于魏。
  太武帝晚年遇弑,嫡孙文成帝靖位,承太武帝经略四方之后,与民休息,国库充实。子献文帝嗣,聪明有才略,而好黄老佛陀之学,常有遗世之心。在位六年,传位于太子孝文帝,自称太上皇,徒居北宛,与禅僧共居焉。其嫡母冯太后,内行不修,忌上皇遂毒杀之,临朝称制。冯太后死,孝文始亲政。后魏起自夷狄,刑罚过滥,文物不修。猗卢为代王时,用法甚严,国人犯罪者,或举部就诛,老幼相携而行。人问何之,曰往就死,无一人敢逃匿者。道武帝诛人,或夷五族,明元承之,吏文亦深。太武帝命崔浩定律令,建制度,亦多遗憾。及孝文亲政,专任用汉人之儒者,尚文治,轻刑辟,均民田,制户籍,兴学校,定礼乐,凡先王礼制,儒书所述者,无不举行。又恶其国俗鄙陋,思有以革之,乃行左法。
  一自平城迁都洛阳,朝廷仪式一模中国之风,禁胡语胡服;二使宗室与中山国名族结婚,以奖励臣下国民之与汉结婚者。
  然功臣勋旧多不悦新制,或有谋反者。且自是文弱华美之风渐行,武备废弛,朝纲不振,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矣。
  第六章 后魏分裂
  后魏孝文帝死,子宣武帝嗣,疎忘宗室,嬖倖擅权,国政寝乱。宣武帝死,子孝明帝立,年幼,母胡氏临朝称制,内嬖用事,政刑纵弛。北边六镇(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玄皆在长城北)悉叛。秀容(故城在山西朔平府朔州北境)酋长尔朱荣讨平之,以功都督北边军事,势颇张。会胡太君,鸩杀帝,荣以清君侧为名,入洛阳,弑胡太后,杀王公以下二千余人,立孝庄帝。荣负功,阴蓄不臣之志,帝待其入谒,手自诛之。荣族并叛,弑帝,立节闵帝,使高欢统六镇。欢自先世徙居北边,遂习鲜卑之俗,沉深有大志,常倾资结客,以待机会。至是执兵权,乘尔朱氏失民望,起兵破之,入洛阳,废节闵帝,而立孝武帝,以功进拜大丞相,开府晋阳(山西太原府),势倾朝廷。是时鲜卑宇文泰镇夏州(今陕西榆林府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以功封关西大都督。帝畏高欢,谋伐之。欢先拥兵入洛阳,帝奔长安,依宇文泰,拜泰为大丞相。已而泰弑帝,奉文帝征欢,欢立孝静帝以抗之。魏自是分为东西。时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也。自后魏建国,自是百四十三年。魏虽仍存其国号,而实为高氏与宇文氏之天下。东魏孝静,凡一世而禅于高祥,是为北齐。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凡三世而禅于宇文觉氏,是为北周。周、齐二国,互相攻伐,不暇远征。于是突厥起于金山之麓,吞并内外蒙古,遂为北方一大强国焉。
  第三篇 突厥与回纥之盛衰
  第一章 突厥勃兴
  自柔然败于魏太武帝,内外蒙古地几尽为后魏所有。及后魏衰乱,柔然渐复强盛。宣武帝时,大檀五世孙丑奴立为柔然可汗,勇武善用兵,击平诸叛部,复其故地,势大振。丑奴为其母所杀,国乱,弟阿那坏即位,称头兵可汗,亦长兵事。时东西两魏相争,各与柔然和亲,以结其欢心,头兵于是益骄。
  突厥,故土耳其族也,世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铁工。至其酋长土门,有勇略,善用兵,南破高车,并其部落五万余众,势顿强,于是求婚于柔然。头兵辱骂之,土门怒,乃自立为伊列可汗,击破柔然,杀头兵。伊列可汗死,子木杆可汗嗣,勇武逾父,击柔然,灭之。时梁敬帝绍泰元年也。
  木杆既灭柔然,乃南降吐谷浑(见前),兆并结骨,东攘契丹,西破咽哒。咽哒属土耳其族,汉代丁零之裔也,当时据中央亚细亚。契丹为通古斯族,当时自内蒙古东部,蔓延满洲西境。结骨者,土耳其族,当时繁殖于西伯利亚之叶尼塞河上流。突厥既并诸国,其属土东至满洲,西近阿拉海,北包贝加尔湖,南并青海,建牙于外蒙古之都斤山(在外蒙古三音诺颜部南境),以统东方诸国。使从弟达头可汗,建牙千泉(俄领中央亚细亚塔拉斯河之附近),以统西方诸国,突厥始分为东西。
  第二章 东西两突厥与中国之关系
  东突厥之木杆可汗连寇中国西北境。木杆卒,弟佗钵可汗立,北周与之和亲,岁给缯絮锦采,以结其欢心。北齐亦畏其强,厚赂之。佗钵益骄傲,轻中国。隋初,佗钵卒,兄子沙钵略可汗立,分立族人为小可汗,各统部众。沙钵略数击隋不克。隋人行反间,诸可汗相猜贰。木杆子阿波可汗与沙钵略相攻不已。已而阿波西奔,依达头可汗,率兵东还,击败沙钵略,据乌孙故地,势大振。沙钵略惧而降隋,仰其保护。沙钵略死,弟莫何可汗立,勇而有谋,西击阿波,擒之。莫何死,沙钵略子都蓝可汗立,与莫何子染干有隙。隋厚赐染干,且妻以公主,离间之。都蓝果嫉染干,举兵击之,染干败奔隋,隋封为启民可汗,置夏(今陕西榆林府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胜(故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界内)之间。未几,都蓝被弑,国大乱,启民得隋保护,尽并其众,由是事隋益恭。启民死,子始毕可汗立,以事怨隋,复寇边。时值隋室扰乱,汉人归之者甚众,遂大强盛,控弦百万,势凌华夏,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皆臣属焉。
  是时西突厥亦强大,达头孙射匮可汗拓地东至阿尔泰山,西临里海。其弟统叶护可汗继,有勇略,北并敕勒,西破波斯,疆域之广,逾于东突厥。
  隋末,割据群雄,争称臣于东突厥,以仰其援。店高祖亦称臣,借援兵,赠遗极厚。始毕弟颉利可汗立,士马雄盛,有凌唐之志。时与始毕子突利可汗召集隋之宗室归臣,入寇唐边,高祖苦之,至欲迁都,以避其锋。太宗初立,颉利与突利大举深入,逼京郊,与太宗盟于渭桥而还。
  第三章 突厥衰亡
  唐太宗之立也,忧突厥势大,欲离间二可汗,频通好于突利,约为兄弟。颉利于是深嫉突利。颉利又恶其*(外囗里圣)俗鄙陋,乃委用汉人,改其国俗,而效华风。宗族功臣多不悦,加以频年战争,赋敛苛繁,由是内外离怨,兵势不振。敕勒诸部,相率背叛。敕勒亦名铁勒,当时散在漠北,分属两突蹶,部族甚多,薛延陀、回纥二部尤强。至是薛延陀酋长夷勇,遣使于唐,约与夹击东突厥。唐太宗册夷勇为真珠毗伽可汗,发众十万,击破东突厥,追擒颉利,其部落或降唐,或奔西突厥,或附薛延陀。东突厥故地悉为敕勒诸部所占。真珠可汗建牙于郁督军山(在外蒙古三音诺颜部界内),以统诸部。太宗末年,真珠可汗死,国乱,回纥部长吐迷度率敕勒诸部击之。唐军亦乘其弊,灭薛延陀,回纥遂据其地,与诸部皆降唐。时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也。
  颉利之败,其族斛勃逃居漠北,聚东突厥余众,建牙于阿尔泰山之北,自称乙注车鼻可汗。及薛延陀败,车鼻益振威漠北,不服唐,唐命将击之,车鼻就擒,于是内外蒙古一带之地,悉归于唐。
  是时西突厥亦乱,统叶护可汗被弑,国人立咥利失可汗。已而,西部诸族别迎立东突厥始毕可汗之子乙毗咄陆可汗,自是西突厥更分为东西两部,以伊列河(即伊犁河)为界,西部势渐强。乙毗咄陆遂统一两部,暴虐,为其下所逐,国人立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咄陆之族阿史那贺鲁降唐,居庭州(今新疆迪化府),召集散亡,击灭射匮,悉并西突厥地,号沙钵罗可汗,势颇张。后叛唐,唐遣将击擒之,别立部长,西突自是臣庙。
  第四章 回纥之盛衰
  回纥据东厥地,虽臣服于唐,而其势颇强。天宝初国乱,吐迷度八世孙骨力裴罗者征服乱党,唐玄宗册为怀仁可汗,建牙于乌德犍山(即郁督军山),其属土东至黑龙江沿岸,西至阿尔泰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回纥以是时为极盛。裴罗卒,子葛勒可汗立。唐安禄山之乱,肃宗求援于葛勒,葛勒发兵赴援有功,肃宗册葛勒为英武威远可汗,以女妻之,且厚遗岁币。葛勒卒,子牟羽可汗立,复因援唐有功,代宗册为英义建功可汗,牟羽渐骄。初,禄山之乱,有西藏族吐蕃者,乘间夺去河西陇西地,屡寇中国。代宗初年,仆固怀恩叛唐,诱牟羽与吐蕃兵入寇。郭子仪说牟羽与袭吐蕃,破之,吐蕃自是与回纥为怨敌。代宗崩,牟羽欲乘丧入寇,其相顿莫贺谦不听,恕弑之,自立称天亲可汗,求婚于唐。德宗方病,吐蕃入寇,以女妻之,册为孝顺可汗,以结其欢心。初,回纥风俗朴素,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与唐通赂,遗极厚,牟羽自尊大,渐流于侈泰,上下互相猜忌。吐蕃已与回纥有隙,至是屡侵其地。回纥属部有沙陀者,西突厥别种也,居蒲英海(天山南路之巴里库勒)之东,兵马强盛。吐蕃诱其兵,大破回纥。时唐德宗贞元十年也。回纥至是势愈蹙。当回纥之西北,沿仙娥河(外蒙古之色楞格河)有黠嘎斯部,即古之结骨。唐文宗时,其部长阿热乘回纥衰,自称可汗,连破回纥,回纥余众散之殆尽。黠嘎斯代领其地,唐册阿热为诚明可汗。然其国卒不振,于是契丹乃起于东方,遂为东亚一大强国焉。
  第四篇 契丹
  第一章 契丹之兴
  契丹者,通古斯族也,其部众以潢河(西喇木伦)附近为根据,领内蒙古东部之地。后魏初,众稍滋蔓。隋唐之际,常受中国之羁縻。及唐玄宗后,乘中国衰微,渐南侵。其国旧分八部,各戴大人。八部大人中,更推一大人总统全部,以三年为交替期。唐末,遥辇氏当国,为刘仁恭所攻,兵衰民困,众选耶律阿保机代之。时唐昭宗天佑四年也。阿保机雄勇有智略,改革旧制,专图集权中央,诱杀诸部大人,改交替为世袭,称帝建元,号曰天皇王,是为契丹太祖。
  太祖既革新内政,欲征服四邻,先击并室韦、奚、霫、女真诸部。女真、奚、霫三种皆通古斯族。女真繁殖于黑龙江下流地。奚、霫据直隶北境,今承德府地。室韦属蒙古族,当时据黑龙江中流沿岸。寻西向略回纥地,降吐谷浑、党项诸部。吐谷浑遗种时移居内蒙古西部,党项在其南,据青海东南部,西羌别种也。太祖既征服西方诸国,遂东还击渤海国。渤海国为通古斯族所建,南北朝时,通古斯族之一种,曰靺鞨部者,散居满洲地方,部落甚多,惟黑水、粟末二部尤强。唐时大祚荣为粟末部长,改国号曰渤海,役属诸部落,威势大张。及大諲譔为部长,国势寝衰,契丹太祖乘其弊,讨降之。时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也。
  契丹既征服渤海,其属土跨内外蒙古满洲,东西诸国皆朝贡焉。太祖以征渤海之年死,其后述律氏集诸将,难制者尽杀之,立次子德光,是为太宗。当时唐室已亡,群雄割据,互相争伐,太宗遂乘间南下,侵略中土焉。
  第二章 契丹与五代之关系
  唐之亡也,朱全忠据大梁(即汴,今河南开封府)称帝,是为后梁太祖。晋王李克用素与全忠有隙,乃与契丹太祖结为兄弟,约其击梁。已而,契丹背晋归梁,屡侵晋边,取代北(今山西代州以北地)及平州(今直隶水平府)地。李克用死,子存勖立,改晋为唐,灭梁破契丹兵。后石敬塘叛唐,求救于契丹,约事捷割地,契舟太祖自将援之,大败唐兵,册命敬塘为晋帝,是为后晋高祖。
  后晋高祖之得天下也,契丹力居多,故割山西、直隶北境十六州献之,岁赠帛三十万匹,酬其劳,且诸事对契丹执臣下礼。及高祖崩,从子出帝立。景延广用事,颇轻契丹。太宗怒,大举南下,擒出帝,自据大梁,建国号曰辽,晋诸藩镇皆附之。太宗贪中国金帛,纵胡骑四出剽掠,郊畿数十里间财畜殆尽,人不聊生,由是内外怨愤,所在盗起,不能镇压。太宗遂置镇北,还途死,从子世宗立,归临潢(在内蒙古巴林东北)。
  辽太宗之北还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太原入汴,逐辽守兵,称帝,是为后汉高祖。一年死,子隐帝嗣。邺都镇将郭威率部下叛,入大梁称帝,是为后周太祖。时隐帝叔父刘崇守太原,闻郭威篡位,乃建北汉国于河东,乞援于辽,辽世宗自将救之,途被弑,太宗子穆宗立,耽畋游饮酒,国势寝衰,后周乘之,悉夺瓦桥关(直隶保定府附近)以南地,穆宗寻被弑,世宗子景宗立。时宋太祖已代周而有天下,数与辽争,由是数十年间河北一带常为交战之区。
  第三章 辽之盛与西夏之兴
  北汉主刘崇之立也,辽世宗册为神武皇帝,保护备至。宋太祖欲灭北汉,屡为辽兵所阻。及宋太宗立,大举灭北汉,欲乘势取辽南边,辽景宗遣耶律休哥救之,大败宋军于高梁河(北京之西),太宗走还。
  景宗死,子圣宗嗣,年甫十二,母后萧氏摄政。后明达治道,赏罚信明,将士用命,以耶律休哥总南面军务。宋太宗乘圣宗新立,遣曹彬等分道伐辽,休哥逆击,大败之于歧沟关(直隶顺天府涿州),彬引退。休哥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辄胜,让功诸将。镇燕十七年,劝农桑,省赋役,恤孤寡,军民怀之,边疆大治。太宗之不得志予北方,以有休哥也。
  宋真宗继太宗立,辽圣宗大举侵宋,深入内地。宋相寇准,奉真宗至澶州(直隶大名府开州),将士踊跃,辽军骇怖。宋惩于频年交战之祸,遂许以岁币,约为兄弟,各解兵归。
  圣宗既南与宋和,乃东降高丽,西征回纥。其属地东莅日本海,西接天山之麓,南包中国本部之北,北至外蒙古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国中建五京:以临潢为上京,辽阳为东京,内蒙古东隅之大定(喀喇沁右翼之南)为中京,今之北京为南京,后以山西之大同为西京。其纳贡称臣者,高丽、吐蕃、吐谷浑、黠嘎斯以下凡六十国。
  时宋西北有西夏者,西藏族也。其初本名党项,唐时避吐蕃之攻击,移居陕西东北。唐末封其部酋拓跋思恭为夏国公,赐姓李,其子孙世据夏州,统近邻诸州,殆为一独立国。宋太宗时,李继捧居其国,始入朝宋。其族弟继迁以银州,降辽,辽封为夏王,遂并继捧之众侵宋。子德明立,称事宋辽两朝。及德明子元昊立,雄略有大志,讨河西回纥,悉并其地,据陕西、甘肃北之十八州,都兴庆,称大夏皇帝,有雄兵五十万,屡侵宋境。宋仁宗使韩琦、范仲淹防之,互有胜负。陕西之地,常为兵马之区。
  辽圣宗以宋仁宗天圣八年死,子兴宗嗣,乘宋与西夏构兵,集兵南京,声言南征宋。仁宗大惧,增加岁币,致誓书请和。
  辽既与宋和,更说宋与西夏各罢兵。时宋仁宗亦厌用兵,从其说,岁赐西夏以银、绮、绢、茶之属,夏乃受宋册封,执臣礼,而和。时宋仁宗庆历三年也。
  第五篇 女真
  第一章 女真之兴与辽之亡
  辽之东边有女真族,即辽初之黑水靺鞨也。渤海盛时,女真曾隶其下。及辽灭渤海,其西南部之在混同江(松花江)附近者,列于辽版籍,号熟女真;其东北部自黑龙江而散在长白山之间者,唯受羁縻,号生女真。生女真有完颜部者,世居按出虎水(按出虎,土言金也,今名阿勒楚喀河,河源小白山之北,北流入松花江)之源,宋仁宗时,完颜乌古迺为其部长,渐次服属其近邻诸部,辽封为生女真节度使。乌古迺死,其后嗣皆力拓疆土,势益振。五传至阿骨打,遂自立为女真主。时宋徽宗政和二年也。
  辽以圣宗之世为最盛,兴宗时国威犹不坠。道宗立,初,政颇可观,既而耶律乙辛专权,势倾中外,于是内则贤臣去朝,外则诸部反侧,国势渐衰。道宗死,天祚帝立,荒于禽色,不恤国政,阿骨打遂叛辽,建国号曰金,称皇帝,是为太祖武元帝。天祚帝率大军亲征,大败引还,于是东京州县及熟女真皆降于金,金益进兵逼辽上京。时宋徽宗以屡世受辽逼迫,欲借金之势力灭之,遂用童贯谋遣使于金,约夹击辽,其余款如次:
  一、两国夹攻,金取辽中京,宋取辽南京;
  二、成功之日举石晋赂契丹,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其余辽地悉为金有;
  三、宋与金之岁币如与辽之数。
  是时辽室内乱,金太祖乘间进兵,攻陷中京,天祚帝出奔。金追天祚,又陷西京。宋如约遣童贯、蔡攸等攻辽南京,辽将守南京者殊死战,贯等不克成功,惧罪,乃密遣人求金图之。金由居庸关攻入,遂陷南京,由是五京皆入于金。
  金责宋出师愆期,违前约,止与宋南京及附近六州(蓟、景、檀、顺、涿、易,今顺天府及遵化州、易州),且谓南京为本朝兵力攻下,别要宋于前定岁币外,每岁赠钱百万缗,粮二十万石,以为攻陷南京之慰劳。时宋徽宗宣和四年也。
  女真初无文字,及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契丹太祖制契母字)汉字。太祖颇留心于文学,使诸子皆学。命完颜希尹制女真字颁行之。宋宣和五年太祖崩,弟太宗立,西向击辽天祚帝。
  辽天祚帝西走至云内(内蒙古乌拉特部西北),西夏主李乾顺遣使迎之,金约以阴山以南□西夏,令勿纳天祚帝,西夏遂称藩于金。天祚□□党项,途为金人所擒,辽亡。
  辽之皇族有耶律大石者,当辽之亡,率余众西走收服天山南路回纥诸部,又进军入中央亚细亚,略撒马儿罕国,势大张,建国号曰西辽,是为西辽德宗,子孙相继,君临葱岭之东西,一时为中央亚细亚一强国云。
  第二章 金与宋之和战
  金既灭辽,与宋接壤,乃日伺南下之机。适宋纳辽之遗臣张毂,又招致金之叛将,且违约不输粮米,金遂分两道,代宗命粘没喝自西京趋太原,斡离不自平州(今直隶水平府治)入燕山(即南京六州地),所过辄下,遂长驱逼汴京。徽宗不能支,传位其子。钦宗遣使请和于金,金不许,于是钦宗使李纲为将划攻守策,计恢复,然汴京被围甚急,朝臣皆无斗志,切望议和。钦宗乃用李邦彦之谋,与金议和,输犒师金银数千万两,以宰相亲王为质,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地畀金。既而宋背约,金又遣粘没喝与斡离不分道,代宗长驱抵汴。时宋之朝臣多主讲和,不备战。金军猝至,仓惶不知所措,城遂陷,金人执徽、钦二帝,悉括汴京之金帛珍宝,立张邦昌为楚帝而还,于是河东、河北全土悉为金有。
  张邦昌恐宋人不服,迎孟太后听政,太后立高宗于南京(本宋州归德军治,今河南归德府治),高宗怯懦,迁都杭州(两浙路,今浙江首府),以避敌称南京。
  金太宗闻宋之南渡也,乃乘机大举甫下,略山东、河南、陕西地。高宗出奔,金人恐汉族不归服,欲选汉人为其藩辅。粘没喝建议立宋降臣刘豫于汴,为齐帝,使主河南、陕西之地。时西夏王李乾顺亦乘宋败,与金盟。宋将岳飞、韩世忠等力防之于江,屡建奇功。会金太宗病笃,引军还,宋高宗得复归杭州。
  金太宗殁,从孙熙宗继。粘没喝以属乌古迺之曾孙,自太宗时久统军事,有重望,至是以军事总督参与国政,权势益盛。太宗子蒲鲁虎及太宗从弟挞懒等忌之,谋黜其党。粘没喝以忧死。蒲鲁虎等又因齐帝刘豫为粘没喝所立,乃以豫屡败于宋为口实废之。初,宋高宗遣使于金,请称臣罢兵,粘没喝不许。及蒲鲁虎等执政,欲示殷勤于宋,而增己之势力,乃建议以齐旧地河南、陕西遣宋。时宋徽、钦二帝及高宗生母韦氏俱在金,高宗日夜欲与金和,冀得还。有秦桧者,初被囚在金,得挞懒信任,后还宋,力主和议,高宗遂用其谋,遣使受地于金。时金熙宗厌薄鲁虎、挞懒等跋扈,且疑其通宋有异志,与其叔父兀术谋诛之,遂背约,以兀术为将使南伐。宋将岳飞大破之于郾城(今河南许州属县),迫至朱仙镇(在河南开封府城南)。飞欲乘胜恢复河北,秦桧恐和议不成,奏请班师,而遣使于金,乞罢兵,兀术惩前败遂许和。其议和条款如左:
  一、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陕西风翔府宝鸡县南)为两国界,以北为金属地,以南为宋属地;
  二、宋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
  三、宋君主受金册封得称宋帝;
  四、宋徽宗梓宫及韦太后归宋。
  两国和议既成,秦桧以谋反诬岳飞,下狱杀之。宋人至是无敢言战者。金亦内讧渐萌,不能南下矣。
  第三章 议和后金之情形
  金熙宗即位以来,粘没喝与兀术相继辅政,国富兵强。及晚年纵酒自遣,屡手刃皇族侍臣。从弟迪古乃弑之而自立。迪古乃性淫虐,诛杀宗室大臣,夺其妇女以充后宫,荒淫秽乱,无复人理。
  初,金取辽五京,袭其旧称,仍居按出虎水之源,名会宁府。熙宗升会宁为上京,改辽上京为北京。至迪古乃以上京僻在一隅,迁都于燕,大营宫殿,务极华丽,削上京之号,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以中京为北京,汴京为南京,而东京、西京如旧。
  迪古乃欲灭宋,以统一天下,遂背约。以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率大军六十万南下,将渡江,会闻内乱,还兵,途次被弑。从弟乌禄即位,是为世宗。是时宋孝宗已受高宗禅,锐意恢复,乘金军北归,复陕西、河南、淮北诸州,又遣张浚图河北,既而出师不利,媾议讲和。时金世宗亦无意战争,遂与宋订和约如左:
  一、地界如熙宗之时。
  二、宋以犹子事叔父礼事金,罢君臣之礼,且宋得自称皇帝。
  三、改岁贡为岁币,银绢较前各减五万。
  金世宗贤明仁恕,素得众心,即位以来交好邻邦,尝助西夏、高丽,诛戮奸臣,二国感其恩德,数十年间不复背金。当是时金之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蒙古西端,南至汉、淮二水,北至胪朐河,为东亚一强国焉。
  金自迁都以来,风俗渐流于奢侈。至世宗雅尚俭素,复女真之旧风,禁国人著南人衣服,又命学士以女真字译一切经史,建女真大学,一时风俗醇厚,生民乐业,称金室中兴英主。
  金世宗死,孙章宗嗣,锐意图治,国内太平。既而佞臣胥持国用事,纪纲不修,北方为塔塔儿诸部所扰,连年征伐,民困财匮。时宋之韩*(左亻右外广,右里王)胄专内政,欲伐金以立威权,遂于宋宁宗开禧二年背盟伐金。金章宗逆击大破之,乘势南下,连陷诸郡。宋人惧,杀*(左亻右外广,右里王)胄,送其首于金,增岁币以乞和。自是宋、金二国皆不振,蒙古乘虚,一时暴兴,遂建空前绝后之大帝国。
  近世史
  第一篇 蒙古与宋金之兴废
  第一章 蒙古勃兴
  蒙古族本斡难河及克鲁伦河上游之游牧种也,世奉贡于辽、金。及合不勒为部长,助挞懒遗族抗金,金征之不胜,遂册合不勒为蒙辅国王。时宋高宗绍兴十七年电。至其孙也速该并合诸部,势益强。也速该死,其长子铁木真继立,助金征服塔塔儿部,以功为察衮图鲁,猷中国之招讨使也。
  当时蒙古东与塔塔儿部相接,其北沿贝加尔湖畔,有泰赤乌部,其南阻沙漠接长城有汪古部,其西薛灵格河流域有蔑里吉部,蔑里吉部之南有克烈部。蔑里吉、克烈两部之西按台山麓一带有乃满部,为西方一强国,其南至天山附近与畏吾儿部(回纥)相接。
  蔑里吉部之北,贝加尔湖之西岸有斡亦剌部。斡亦剌部之西、乃满部之北也里的石河流域有吉里吉斯部。乃满部之西南伊犁河流域有哈剌鲁部。
  初,也速该死,铁木真幼,泰赤乌部率众掳铁木真,欲害之,铁木真逃脱。已而又为蔑里吉部所攻,几不能自立。铁木真乃与克烈部长汪罕同盟,破蔑里吉部。寻下,泰赤乌部次伐塔塔儿部,威势大振。已而,汪罕同盟嫉铁木真,背约袭之,反大败,国遂亡。于是蒙古与乃满部接壤,乃满部长太阳罕大恐,与斡亦剌、塔塔儿,蔑里吉诸部合兵伐蒙古,铁木真逆击之,擒杀太阳罕,诸部悉溃。塔塔儿部以下先后皆为蒙古羁属。铁木真乃大会诸部长于斡难河源,即大汗之位,号成吉思汗。时宋宁宗开禧二年也。
  太阳罕之败也,其子屈出律率余众奔也里的石河流域,图恢复,势渐强。成吉思汗复击破之,屈出律奔西辽,于是按台山附近地悉归。斡亦剌部亦来降。时西夏有内难,成吉思汗乘其弊,屡侵之。宋宁宗嘉定二年,西夏主李安全遂纳其女请降。寻,畏吾儿、哈剌鲁二部亦来归,成吉思汗乃大举伐金。
  时金章宗已死,其叔父永济继立,以柔弱失将士之心。成吉思汗乘之陷西京,辽遗族耶律留哥亦叛附蒙古,取辽东州郡。金国势益蹙,内乱起,永济被弑,章宗庶兄宣宗立。成吉思汗命其子术赤、察哈台、窝阔台、拖雷等分兵拔河东、河北、辽西诸州郡,进逼燕京,宣宗大惧,纳皇族女及金帛请和。时宋宁宗嘉定七年也。
  金宣宗既与蒙古和,恐燕京难守,乃迁都于汴。成吉思汗愤其有疑心,复南下陷燕京。于是金势日蹙,黄河以北悉归蒙古。
  是时,奔依西辽之屈出律已篡西辽王位,又破哈剌鲁部,伐畏吾儿部,频东向谋捣蒙古之虚。于是成吉思汗遣其将哲别讨之,是实蒙古西征之导源也。
  第二章 成吉思汗远征
  西辽德宗以宋高宗绍兴六年死,经子仁宗而至孙直鲁克,纳乃满之屈出律,以女妻之。是时,西辽之四邻有花剌子模国,为突厥种族所据,岁纳币于西辽。至谟哈美德为花剌子模王,深以纳岁币于西辽为辱,适屈出律欲篡西辽,谟哈美德遂与之合兵灭西辽,夺西尔河以南地,而西尔河以外之西辽属土悉归屈出律。
  西辽国为回教流行之地,屈出律故信景教者,故严禁回教,国人不服。及哲别之军至,解其禁,国人悦,皆降蒙古。屈出律出奔,被杀,于是蒙古直与花剌子模边境相接。已而,花剌子模杀蒙古商人,掠其财货,成吉思汗发使询问,又被杀。成吉思汗大怒,以伐金之任委宿将木华黎,亲率诸子伐花剌子模。时宋宁宗嘉定十一年也。
  成吉思汗侵入花剌子模,陷沿道诸城,花剌子模军连战皆败,军无沮丧。谟哈美德知不能敌,乃使其部将固守国都寻思干,而自出奔。成吉思汗围其国都,别遣速不台、哲别二将穷追谟哈美德,谟哈美德穷蹙,窜死里海岛中,
  成吉思汗围寻思干时,谟哈美德子札兰丁退守哥疾宁(阿富汗地方可古里之南),以御蒙古地。已而,成吉思汗陷寻思干,进击札兰丁,札兰丁出奔,成吉思汗以暑甚罢兵,引师东还。时宋宁宗嘉定十七年也。
  速不台、哲别之军既追谟哈美德至里海,逐西行逾太和岭(高加索山),袭突厥种之钦察部。先是蔑里吉部为成吉思汗所破,远奔阿剌海之西依钦察部。至是蒙古遂借为口实伐之。阿罗斯(即俄罗斯)率联军援钦察部,蒙古军遂击于阿速海(即唵扫夫海)附近,大破之,会接成吉思汗东还之报,乃大掠阿罗斯东南部而还。
  自铁木真称大汗以来,不出二十年,举内外蒙古、满洲、中国之北半部、天山南北两路、中央亚细亚,悉归蒙古。盖蒙古起于漠北,风气质朴,上下一心,无虚伪欺饰之弊,其制度又足以起颓风,而进之以武勇。兹为略述其梗概如左:
  一、蒙古定制,由各部长及诸将联为库里尔泰大会,非经会中推戴,不得为蒙古大汗,故蒙古大汗皆于全国负重望者;
  二、蒙古人自幼驰马射猎,故骑兵尤精,出征时每人备马三四头以上,故可彼此互代,终日驰骋;
  三、骑兵远行时,惟以马乳及干酪为食,时或刺马吸其血以充饥,能支旬日,故其进行颇速;
  四、编立军队之法,以十递进,每十人为一队,其长为户,十户以上有百户,统十户十人;百户以上有千户,统百户十人;千户以上有万户,统千户十人;万户直隶于大汗。各官长对其属下,皆有无限权利。
  五、各兵丁虽当出阵时,仍不免纳税之责,必令其妻守家,以完税额,故虽频年用兵,而资财不匮。
  第三章 西夏及金之亡与拔都西征
  金之领土既渐为蒙古蚕食,金宣宗乃欲拓地于南,以偿北方所失。会蒙古西征,边警稍缓,宣宗遂举兵侵宋。时宋宁宗亦图恢复,大举伐金。西夏又以蒙古来伐,怒金不援,侵其西境。蒙古将木华黎乘之图金,金腹背受敌,势益蹙。宣宗死,子哀宗嗣,请和于宋,且与西夏约为兄弟国,各罢兵。时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也。
  成吉思汗自西征还,先伐西夏。是时西夏虽与金和,然以连年用兵,国力疲敝,其主李德旺(李乾顺之曾孙)忧悸而死,其从子晛遂举国降蒙古,西夏亡。时宋理宗宝庆三年也。
  成吉思汗既降西夏,欲乘势南下伐金,至六盘山(甘肃巩昌府附近)死,时年七十三,称曰太祖,其第三子阿窝台为库里尔泰大会推举即大汗位,始都杭爱山下之喀喇和林,是为太宗。
  太宗诏太祖遗志,亲率大军由河中(山西蒲州府)渡河以逼汴京。金哀宗奔蔡州(河南汝宁府)遗使求救于束。时宋理宗已与蒙古通好,约夹击金,遂绝金使,遣盂珙与蒙古军合陷蔡州,灭金。金称帝凡百二十年而亡。
  宋将赵范、郑清之等欲乘时恢复中原,急发兵入汴京、洛阳,逐蒙古守兵。太宗怒宋背盟,使其子阔端攻宋军,破之。宋势顿挫。
  蒙古伐金时,辽遗族起于辽东,建国号曰大辽,南伐高丽。会蒙占大将哈真来辽东助高丽,灭大辽。已而,高丽害蒙古使者,太宗怒,遣撒里塔伐高丽,陷京城,高丽遂降。时宋理宗绍定四年也。
  太宗既灭金,破大辽、高丽,东方稍平,更欲经略西方,乃以宋理宗端平元年命术赤子拔都为将,率大军五十万征俄罗斯。太宗子贵由、拖雷子蒙哥、拔都兄斡耳朵等从之。以速不台为先锋,沿按台山麓,经吉利吉斯荒原,降沿路诸部,平定钦察诸地方,北降俄京莫斯科,南降几富,俄罗斯全境皆被蹂躏。更分二军,西向侵入欧洲内地,一军自马札儿(今之匈牙利)渡颓纳河,一军自孛烈儿(今之波兰)侵西力西阿,所至辄杀掠。欧洲北部诸王候联军御之,亦为所破。于是欧震动,捏迷思(今之德意志)诸部民皆荷担而逃。会接太宗讣音,乃引军东还。
  第四章 忽必烈经略南方及旭烈兀西征
  太宗在位十三年,任用耶律楚材兴学校、立制度,庶政略备。太宗殁,其第六后鼐玛锦氏称制,紊乱宪章。楚材以忧卒。后临朝四年,立长子贵由为蒙古大汗,是为定宗,在位三年而死。皇后海迷失及太宗之族谋立太宗孙从子失烈门,而库里尔泰会推拖雷子蒙哥为大汗,是为宪宗。失烈门之兄弟皆不平,宪宗取主谋者诛之,移太宗子阔端及太宗孙海都等于阿尔泰附近边地。自是太宗子孙与拖雷子孙永成怨敌,遂为蒙古分裂之原因焉。
  宪宗使皇弟忽必烈总理漠南军国事,忽必烈遂引兵南下,自临洮径行山谷中二干余里,渡金沙江,摩莎蛮王(今丽江府)迎降,进薄大理城,虏其王段智兴。时宋理宗宝祐元年也。于是,忽必烈更进军入吐蕃。吐蕃素奉佛教,唐天宝时有印度僧巴特玛撒巴来吐蕃,投其国俗,别创一密教,是为喇嘛教祖师。喇嘛云者,乃无上之义,指高僧也。其后喇嘛教传播日盛,教主之势力次第扩张,渐凌国王。至扮底达为喇嘛教主,其威令行于吐蕃全土。
  忽必烈入吐蕃,与扮底达和,伴其从子拔思巴还,宠用之,后为蒙古大汗,乃拜拔思巴为帝师,使统吐蕃全土。
  忽必烈既定大理、吐蕃,乃使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平其余西南夷。兀良哈台自云南侵交趾,交趾王陈照走海岛,兀良哈台遂屠其城,以热不能堪班师。
  蒙古自太祖时已征服中央亚细亚,及太祖东归,其地渐不靖。花刺子模王札兰丁先窜印度,借叠尔里王朝之援,得归故土,图恢复。蒙古太宗遣拜受等讨平之。嗣后,回教徒仍时谋叛乱,于是宪宗使皇弟旭烈兀引兵西征。旭烈兀至阿姆河畔,招致西域诸侯王,令发兵伐木乃奚国。木乃奚者,回教徒中之一种,据里海南爱耳布之山边,凶悍,久为蒙古害。旭烈兀攻破其都,进兵逼哈利发(回教皇继嗣者之义也)都城八吉打,哈利发木四达希母乞降,木四达希母之族遁于密昔儿(埃及),称哈利发。于是旭烈兀使郭侃等平定印度之怯失迷儿地方(即克什米尔),自率大将西进,略天方(阿剌比亚),将歼密昔儿之回教徒,会宪宗死,乃还。
  第二篇 元之盛衰
  第一章 元世祖之一统
  宪宗之遣师西讨也,欲大举灭宋,以统一天下,乃使皇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亲率大军入蜀,围合州(四川重庆府),别命忽必烈自河南渡江围鄂州(湖北武昌府),兀良哈台自交趾北侵潭州(湖南长沙府)。宋理宗使贾似道御之,似道密遣使于忽必烈,约称臣纳币。会宪宗没于合州,忽必烈闻阿里不哥将称大汗于和林,乃允贾似道之请,匆匆收军。还至开平(内蒙古多伦诺尔之北),不待库里尔泰推许,遽称大汗,是为世祖。阿不里哥在和林别开库里尔泰,称大汗,宪宗诸子及定宗察合台子孙之在漠北者,皆从之。世祖自将击之,阿里不哥穷蹙乞降,宪宗诸子亦降。定宗族以世祖之即位不遵旧制为口实,得不执臣礼,于是分裂之势渐成矣。
  世祖既攻降阿里不哥,新奠都于燕京,名曰大都,而以开平为上都,建国号元。时宋度宗咸淳七年也。
  世祖之北还也,贾似道深匿称臣纳币之事,以是得理宗宠幸,权势倾朝。及世祖即位,发使者征前约,为似道所囚。世祖大怒,遣伯颜大举南下,降汉阳鄂州,进逼宋都杭州。宋恭帝黜贾似道,征勒王兵。文天祥、张世杰各起兵入卫,既而战败,恭帝遂降,于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立恭帝兄端宗于福州,图恢复,亦为元军所败。端宗播迁以殁,宋遗臣等更立其弟昺于崖山(广尔省新会县南),复为元军所破,昺殁于海。宋亡。
  世祖既灭宋,更欲取日本,以张威于海外。先是高丽内乱,世祖遣兵定之,即命高丽为介,招致日本屡遣使节。日本北条时宗怒其书辞无礼拒之,斩使者。世祖怒,以忻都为将,攻壹歧、对马,无功而还。至是乘其灭宋之势,欲报前败,起兵十二万,战舰四千五百艘,命阿剌罕、范文虎为将,侵日本九州。会飓风大作,全军覆没。世祖欲图再举,以经略南方无暇,遂罢其事。
  当云南之西南有缅国者,即今之缅甸也,当时蚕并近邻渚部,为南方一强国。元之降大理也,遣使招致之,不奉命,乃遣兵讨之,陷其国都蒲甘,缅王出奔。已而,元军以粮竭去,缅王复归国都,请降纳岁贡。自是阿撒母地方诸蛮部及暹国,皆相继朝贡于元。
  交趾之南有占城国,当今交趾支那地。世祖下交趾时,遣使谕其朝贡,拒不从命。世祖怒,命唆都率海(军)伐之,别遣皇子脱欢将陆军应援。唆都、脱欢假道于交趾,交趾不应,遣将拒守,会元军疫作,交趾兵乘之,元军大败。已而,世祖复遣脱欢征交趾,遂陷其都城。唆都患暑而归,交趾兵追击,大破之。未几,交趾王陈聆入贡于元以谢罪,占城寻亦降。
  世祖既征占城、交趾,又遣使招致南洋诸国,于是马来八儿(南印度之东岸)、来来(即罗斟,今暹罗之南部)等国前后入贡,独爪哇不听命,后复遣兵击破之。自是元之国威遍于南洋。
  自铁木真起兵以来,至其孙忽必烈,仅七十年间,而蒙古实建一大帝国。除北方西伯利亚、阿剌比亚半岛、日本、前后印度外,几全据亚细亚洲而有之,欧罗巴大陆之东南部亦多役属焉,其拓地之广,亘古未有也。
  第二章 元初制度及东西交通
  蒙古起自漠北,故宫制法度不备。历太祖、太宗、宪宗数世,方有事于外,未遑尽力内治。世祖自宪宗时已为漠南都督,招致汉人之有才学者用之。及为蒙古大汗,乃命汉人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官制。于葱岭以西置阿姆河行省,于杭爱山以北置岭北行省,于满洲及朝鲜置辽阳行省,又于天山北路设阿力麻里元帅府,天山南路设别失八里元帅府。又置中央政府于燕京,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统天下军国事。御史台以司黜陟,枢密院以握兵权,中书省以行政务,其长官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畏吾儿人、康里人、波斯人等弍焉,其他登庸官、吏法、学制、税制等,大抵参酌中国旧制焉。又蒙古向无文字,仅借畏吾儿文字或汉字用之。世祖乃命拔思巴创蒙古新字,颁行诸路,译写一切文字。
  世祖既吞并四邻诸国,乃于往来要道设驿站、置守兵,故旅客无险阻之虞。当时陆路自中央亚细亚经天山南路以达于燕京,或自西伯利亚南路经天山北路以达于喀喇和林,海路则自印度沿岸抵江南之泉州、福州诸港。交通既便,故往来日众。蒙古大汗又厚遇外人,不间人种之异同,凡有才能者,概登庸之,故阿剌比亚、波斯地方之学者、军人,意大利、法兰西之画家、工匠等,来仕其朝者颇多,西洋之天文、算学、炮术等皆于是输入中国。
  当时欧洲耶稣教徒屡兴十字军攻回教之土耳其人,故愿与蒙古同盟。十二世纪顷,罗马教皇音诺圣脱四世、法兰西王路易九世,皆遣使通好于蒙古。时蒙古方欲吞并回救国,故用远交近攻之策,常厚遇耶稣教徒,许其传教东方。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有蒙迭哥尔维诺者,赍罗马教皇之书航海东来,创罗马派教会于燕京,嗣后耶稣教徒之来中国者日多。
  第三章 诸汗国之向背
  蒙古拓地既广,其宗族功臣皆裂土分封,以资镇压。其最著者为西方之四汗国,一曰伊儿汗国,旭烈兀之裔领之,据阿姆河以外之西方亚细亚一带地,以妈拉固河(乌尔米亚湖之东)为国都;二曰钦察汗国(或名金党汗国),拔都之裔领之,在伊儿汗国之北,东自吉利吉斯荒原,西至匈牙利举秃纳下流地及高加索以北地,悉列其版图,以亦的勤(今之乌俄尔加)下流之萨来为国都;三曰察合台汗国,察合台之裔领之,据西尔河外天山附近一带之西辽故地,以阿力麻里为国都;四曰阿窝台汗国,阿窝台之裔领之,据阿尔泰山附近之乃满故土,以也迷里(哀密儿河岸)附近为根据地。虽皆受其大汗之指挥,实则于独立国无以异也。
  宪宗之为大汗也,太宗子孙常抱不平,阿窝台汗海都实为其首领。及世祖即位,海都等愈不服,故阿里不哥之争,援之甚力。阿里不哥亡,海都汗退至也迷里养兵力。及世祖南下伐宋,海都遂乘间起事,与察合台汗亚儿古合兵同抗世祖,于是世祖更命也速蒙哥孙八剌为察合台汗,且命拔都孙忙哥帖木儿为钦察汗,以防海都。既而忙哥帖木儿与八剌皆背世祖别开库里尔泰,推海都为蒙古大汗。惟伊儿汗阿八哈以其父旭烈兀为世祖亲弟,故素不从海都。海都与八剌合兵侵伊儿汗国,阿八哈逆击大破之。已而,阿八哈死,其子阿鲁浑与叔父阿美德争汗位,钦察汗忙哥帖木儿又侵其西北边,于是伊儿汗遂不暇钳制海都。
  海都乘伊儿汗无东顾之暇,欲大举东侵。会八剌死,乃立其子都哇为察合台汗,与之合兵东进至哈剌火州(今吐鲁番附近)。世祖命皇子那木罕为将,率宪宗子昔里吉及木华黎孙安童等防之。昔里吉叛,捕那木罕及安童应海都,世祖大惊,更遣伯颜防之。海都战不利,乃诱满洲吉林地方诸汗,欲与夹击世祖。
  曩蒙古之分封诸王也,以满洲吉林地封太祖弟搠只铁木哥之子孙。至是铁木哥曾孙乃颜与其族诸王并附海都,世祖命伯颜守和林,而自将击满洲兵破之,擒乃颜,留皇孙铁木耳,平余党,复自赴和林征海都,海都遂还,于是留伯颜镇北,而自还燕京。
  世祖死,伯颜遵遗命立皇孙铁木尔为大汗,是为成宗。海都乘成宗新立,率阿窝台、察合台两汗国诸王大举逼和林,成宗子海山遂击大破之,海都败死,两汗国诸王皆引还兵,立海都子察八儿为阿窝台汗。自海都与世祖构畔,阿窝台与察合台两汗国疲于战争,至是都哇与察八儿相约降成宗。已而,成宗死,海山嗣,是为武宗。时察八儿复叛,都哇请于武宗,欲与夹击,武宗遣兵破之于也儿的石河上,察八儿穷蹙遂降,于是阿窝台汗国之地悉为察合台汗所并。四十年之乱至是始平,大汗威令复及于西北。然未几,元渐乱,蒙古大汗国亦次第瓦解矣。
  第四章 元之衰微
  自世祖即位以来,连年用兵,府库空虚,国用渐不给,于是滥发纸币,称曰交钞,又增课盐铁酤酒之税,民间不堪其扰,元之衰兆实萌于此。
  蒙古帝位相续,不必父子世及,惟择年长力大者立之,故承位之继必起纷争。成宗之死也,皇后卜鲁罕摄政,欲拥立成宗从弟阿难答。时成宗从子海山久镇北边,有重望,大臣欲迎立之,恐道远不能猝至,乃自河南招海山之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姑监国。八达入燕京,杀卜鲁罕及阿难答等。未几,海山至燕京即位,是为武宗,立八达为皇太弟以报之。
  武宗崇奉喇嘛,且信任权臣脱虎脱,颇怀旧制。武宗死,八达继立,是为仁宗。仁宗初立,锐意除弊政。未几,铁木迭儿用事专横,贪婪靡所不至。仁宗死,太子英宗立,铁木迭儿暴益甚,帝渐疏之,任用拜住,拜住锐意图治,力贬铁木迭儿党羽。于是铁木迭儿之党作乱弑帝,并杀拜住,迎立成宗从子也孙铁木儿,是为泰定帝。后泰定帝往上都死,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上都,是为天顺帝。
  初,武宗传位仁宗,仁宗后武宗子和世辣当承大统,时丞相铁木迭儿迎仁宗之意,出和世辣为云南王,而立仁宗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武宗旧臣不平,奉和世辣谋叛,事败逃遁漠北,依察合台汗,其弟图帖睦尔亦谪居江南,泰定帝之往上都也,使燕帖木儿留守大都。燕铁木儿曾有恩于武宗。及泰定帝死,嗣子幼,武帝旧臣乘机迎图帖睦尔遣兵攻上都。天顺帝出奔,不知所终。于是图帖睦尔与燕铁木儿迎和世辣即位,是为明宗。明宗还至上都遇弑,图帖睦尔嗣位,是为文宗。文宗后,明宗二子宁宗、顺帝相继立。燕帖木儿历相数朝,势倾内外。燕帖木儿死,伯颜用事,尽贬燕帖木儿党羽,独专大权,阴怀不臣之志。顺帝退,伯颜命伯颜义子脱脱代统国政。时顺帝至元六年也。
  元自世祖拜喇嘛拔思巴为帝师以来,历代帝王皇后皆就喇嘛,受佛戒,佛事供养之费不资,顺帝时尤甚,以故内库空虚,国用不敷,乃厚敛于民。是时交钞不能通用,物价腾贵,民间不堪其苦,皆怀乱志。顺帝日事淫乐,不顾闽政,于是汉人所在蜂起谋逐蒙古。
  是时李二、张士诚等叛于江苏,郭子兴占安徽,徐寿辉略湖北、湖南,方国珍据浙江,海内沸乱。有朱元璋者,郭子兴部将也,得士卒心,伐子兴,领其众南下据金陵,渐次征服群雄,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元。是时元室内乱又起,不暇防战,故达等所至辙下,进逼大都。
  先是李二、张士诚等起事,元丞相脱脱出征,有哈麻者,素与脱脱有隙,因谗之,代为丞相,劝帝宴乐,而自专朝政。后搠思监继为丞相,专务壅蔽,老的沙刻之,搠思监与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谋斥之。老的沙往依代同主将孛罗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引兵入大都,杀搠思监而代为丞相,太子出奔上都。已而,太子与阿南主将扩郭帖木儿合兵攻大都,大都朝臣应之,杀孛罗帖木儿,于是扩郭帖木儿代为丞相兼天下兵马总元帅,后至太原谋叛,顺帝遣诸将讨之。是时徐达等正逼大都,元军不暇防战,大都遂陷,顺帝奔上都。自世祖建国凡九十八年而元亡,于是朱元璋即帝位,建国号曰明,是为明太祖。
  明太祖命常遇春等进逼上都,顺帝穷蹙遁应昌(内蒙古多伦诺尔之东)死,太子爱猷识里达腊遁归漠北,称大汗于和林,扩郭帖木儿亦归和林,谋再举。已而爱猷识里达腊死,弟脱古思帖木儿为大汗,使纳哈出召集吉林地方之蒙古族入辽东,图恢复,明将冯胜、蓝玉等大破之于金山(奉天府开元县西北),又进袭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湖畔,脱古思帖木儿遁漠北,至土拉河畔为长子也速迭儿所弑,于是蒙古部属全溃,漠南满洲之地皆归明版图。
  第三篇 明时蒙古之情形
  第一章 瓦剌与鞑靼之关系
  脱古思帖木儿死,蒙占大乱,无能统一,五传其孙坤帖木儿立,鬼力赤弑之,自立称鞑靼可汗,部民不服。有阿鲁台者,元太祖弟搠只之后裔也,杀鬼力赤,迎坤帖木儿弟本雅失里,立为可汗。明成祖遣使招谕,拒不受命,明将邱福击之于胪朐河(即克鲁伦河)大败,于是成祖自将大军五十万,破其军于斡难河畔。
  是时外蒙古西部有瓦剌部者,即元初之斡亦剌部也,旧属蒙古,及元衰,察合台汗国亡,其势渐张。明成祖时,马哈木为部长,乘鞑靼败,杀本雅失里,拥立其子答里巴统一漠北,进窥明境。阿鲁台与马哈本有隙,遂率鞑靼余众降明。明成祖与之合兵破瓦剌,追至土拉河畔,马哈木穷蹙降明,于是蒙古一带皆属明。而鞑靼与瓦剌东西对立,互相倾轧,至马哈木子脱欢为瓦剌部长,速破鞑靼,杀阿鲁台,以脱古思帖木儿曾孙脱脱不花为鞑靼可汗,而自专权势。阿鲁台部下之众东向徙兴安岭之麓,建科尔沁部。脱欢子也先富勇略,西略哈密及河西,东降兀良哈部。兀良哈部旧属满洲吉林地方之通古斯族。明成祖与惠帝战时,助之有大功,遂得大宁附近为根据地,至是从瓦剌部侵明北境。明宦者王振劝英宗亲征,大败于土木(直隶宣化府土木堡),也先虏英宗,进逼北京,明于谦等同守北京,破瓦剌,瓦剌遂请和归英宗。
  也先寇明无功,疑脱脱不花与明通,弑之自立,暴益甚,其臣阿剌杀之,代领其众。鞑靼部长孛来又击破阿剌,与毛里骇谋立脱脱不花子麻儿可儿为可汗,于是瓦剌势衰,明之北边得无事。
  第二章 鞑靼与明之关系及满洲之兴
  孛来与毛里骇拥立麻儿可儿,二人争权相攻,各不相下,以故鞑靼之势未统一蒙古诸都,落号大元。大可汗乘明衰微南下,略河套、宁夏,分其属土为漠南、漠北,以封诸子。封末子札赉尔于漠北蒙古,名曰喀尔喀部;封二子巴尔色于漠南蒙古之西部,号曰吉囊,犹言副王也。达延死,嫡孙下赤继为鞑靼可汗,直辖漠南蒙古之东部,以其接近长城,故又称插汉儿部(即察哈尔部,察喀尔省,近接之义也)。
  巴尔色死,子究弼哩克嗣为吉囊,以河套为根据地,是为鄂尔多斯部之祖。其弟俺答据阴山附近地,即土默特之祖也。明世宗以来,兄弟屡略大同附近。究弼哩克死,俺答代领其众,与其从孙大举剽掠山西,夺牛马二百万,杀男女二十万以去。寻又诱科尔沁插汉儿诸部寇明北境,前后二十余年,陕西、山西、直隶诸省常为兵马之区。
  是时瓦剌部居河西一带,其势已衰,俺答乘机击破瓦剌,寻击吐蕃,取青海。青海为喇嘛教流行之地,俺答从此遂归依喇嘛教,招致喇嘛建设寺院,盛图布教,且厌杀戮,不复寇边,既而与明通好,开马市、茶市于河西。时明穆宗隆庆六年也。俺答死,黄台土代为吉囊,亦深信喇嘛教,故人寇明朝之举亦罕。
  究弼哩克及俺答等之振势漠南也,鞑靼可汗渐次衰微,仅能号令插汉儿部而已。及卜亦汗孙萨克图为可汗,威势寝复。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其曾孙林丹汗立,屡寇明。是时明神宗方病,满洲之侵凌,故厚其岁币,与林丹和,使防满洲。
  满洲者,通古斯族也,自蒙古灭金,通古斯族之势力久微,惟宁古塔附近有觉罗部,明英宗时徙居兴京,部落渐蕃。至明神宗时,有努尔哈赤为其部长,兼并近邻诸部落,国号满洲,称皇帝,是即满洲太祖也。
  满洲太祖率兵讨叶赫部,明神宗与朝鲜光海君共援之,太祖逆击,大破之于浑河畔,遂乘势灭叶赫部,奠都奉天。太祖殁,太宗立,遣兵伐朝鲜,陷平壤,朝鲜王乞和。时明熹宗天启七年也。后数年,满洲方经略蒙古,朝鲜乘间侵辽东,太宗自蒙古还击之,陷其国都,朝鲜遂降满洲,受册封。太宗既降朝鲜,绝东顾忧,遂专力攻明,进逼山海关。
  是时林丹汗方与明和,遂率兵侵辽东,又怒科尔沁与满洲通,击之,欲挽回可汗之实权,频凌鄂尔多斯、土默特诸部,于是漠南蒙古诸部皆联合以防林丹,且乞援于满洲。明崇祯七年,太宗自将大军伐林丹,林丹败死,其子孔果尔汗降满洲,献传国玺。满洲既定漠南蒙古,更国号清,连年侵明之北境,明将吴三桂御之,与清世祖相持不下。会李自成陷北京,三桂乃乞援于清,清遂进兵破李自成,席卷山西、河北诸地,迁都北京,率兵南略,次第平定诸省,遂统一中国焉。
  第四篇 蒙古与清、俄之关系
  第一章 准噶尔部之强盛
  自元世祖拜拔思巴为帝师,喇嘛威令遂行于西藏全土。其教以密咒为旨,蓄妻子多弊害,因其服色尚红,名日红教喇嘛。明太宗时,有宗喀巴者,恶红教喇嘛之妖妄,别创一新教,排幻术,禁娶妻,务除红教喇嘛之弊害,因着黄帽、黄衣以示别,故有黄教喇嘛之名。其开宗之二大弟子为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达赖喇嘛居前藏,班禅喇嘛居后藏,总裁宗教之事,其他世务悉委之他喇嘛。名曰第巴宗喀巴。既禁妻,故特创嗣续之法,谓达赖、班禅两喇嘛不死,惟为呼毕尔罕(比身之义)辗转出现以济度众生云。
  明世宗时,三世达赖喇嘛立,亲往漠南蒙古传教,渐得蒙古诸部之尊信。及俺答曾孙继为四世达赖喇嘛,黄教势力益张于内外蒙古及伊犁地方。明神宗时于库伦置大喇嘛,以处理其地教务。红教喇嘛见黄教势力愈大,遂欲引拉达克(西藏之西端)之酋长藏巴汗以抑压黄教,五世达赖喇嘛乃招致卫拉(即瓦剌)部以拒之。
  卫拉部自也先死后久不振,至明末清初乘蒙古诸部衰微,势复强。当时卫拉部更分为四:一曰准噶尔部,居伊犁;一曰都尔伯部,跨厄尔齐斯河;一曰土尔扈部,居塔尔巴哈台附近;一曰和硕部。居乌鲁木齐附近。自四世达赖以来,卫拉各部皆已归依黄教,及受五世达赖喇嘛命,遂自青海入西藏,击藏巴汗杀之,红教喇嘛南遁不丹、尼泊尔地方,西藏全土遂归黄教喇嘛管辖,而兵权则和硕部长固始汗操之。时有桑结者,为西藏第巴,欲抑压和硕部,窃招准噶尔部。
  先是准噶尔部长僧格之弟噶尔丹为西藏喇嘛,与桑结有交,后因僧格被弑,归而请乱,为准噶尔部长,遂与桑结联盟,略青海、西藏,大破固始汗之子达延汗,又乘回部之乱,定喀什噶尔,统一天山南路,乃东出兵击外蒙古之喀尔喀部,于是与清廷之衅起。
  第二章 清与喀尔喀及准噶尔之关系
  清之兴也,蒙古科尔沁部首先归附,又插汉儿战败,内蒙古各部皆降清,独外蒙古之喀尔喀部未降。喀尔喀部乃鞑靼大汗达延末子札赉尔封地。札赉尔拥众万余为七旗,授子七人领之,分左右翼,有三汗:一曰土谢图汗,据土拉河流域;二曰车臣汗,在土谢图汗部之东,领克鲁伦河附近之地;三曰札萨克图汗,在土谢图汗部之西,占杭爱山西麓一带地。喀尔喀西接卫拉部,每与构兵,及噶尔丹统一卫拉部,乃大举侵入喀尔喀部,蒙古地方之喇嘛等皆应之,三汗部落瓦解,率众东走,乞援于清。清圣祖谕噶尔丹,使收兵还侵地,不听,反长驱遥内蒙古东部。清圣祖命王兄福全、皇子允提等逆击之,于西喇木伦河附近凯旋。后噶尔丹复纠率回教徒逼喀尔喀,清圣祖乃于康熙三十五年率师亲征,大败之于昭莫科(土拉河之南),噶尔丹远遁。初,噶尔丹为准噶尔部长,欲歼其兄僧格遗族,以绝后患。僧格子策妄阿拉布坦遁于巴尔噶斯湖畔,至是乘机据伊犁,通好于清,约夹攻噶尔丹。噶尔丹腹背受敌,遂自杀,阿尔泰山以东地悉归于清。策妄阿拉布坦自立,称准噶尔汗。
  策妄阿拉布坦雄略有大志,自领准噶尔部以来,频年西出兵,破吉利吉思族,大拓疆土,又乘西藏纷扰,大举袭拉萨,既而为清兵所败引还。
  是时青海之和硕部乘清世宗新立,复叛清,煽动青海、西藏诸喇嘛作乱,世宗发兵破之,叛众多投准噶尔部,于是策安阿拉布坦复纳其叛众以抗清廷。子噶尔丹策零继立,诏其遗志,东向逐科布多。清兵侵喀尔喀部,三音诺颜部长策凌大败之于鄂尔坤河畔,乃请和于清世宗命策凌与策零会,以阿尔泰山为喀尔喀与准噶尔两部之界,约彼此不得相越。三音诺颜部者札赉尔曾孙丹津喇嘛诺们罕之后故隶土谢图汗,自圣祖以来,其部长策凌屡破准噶尔部,有大功,故世宗命为喀尔喀之独立部,使领色楞格河流之地,自是喀尔喀部始分四大部焉。
  清既得内外蒙古,乃将全部分之为盟,更分之为旗。盟有盟长,旗有札萨克,使统治其管内皆以本地部长酋长任之。内蒙古之盟长、札萨克直隶理藩院,唯外蒙古则隶乌里雅苏台之定边左副将军。
  清之经营西北也,蒙古各部多率师以从之,故平定以后,择其从征有功者优奖之,并与之联姻,以结其欢心。又因黄教喇嘛禁止杀戮,足以感化野蛮人种,特认为正教而保护之,居民一家之中,必一人为僧,故僧额多,生齿不繁,遂为蒙古衰弱之原因焉。
  第三章 俄罗斯东侵
  蒙古既衰于东方,而西方诸汗国亦次第瓦解,故俄罗斯得乘间而起,蚕食诸汗国,渐次东向以扩张其势力焉。
  俄罗斯自宜万一世时,莫斯科大公得钦察汗信任,国势渐张。明英宗时,宜万三世立,俄罗斯渚侯半为所吞并,遂背钦察汗而独立。明世宗时,宜万四世立,吞并蒙古族诸汗国,遂东向以经略西伯利亚,其后嗣皆极力扩张疆土。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于叶尼塞河畔建城堡,后十年又于昂可拉河岸筑壁垒,其地之俄士恰克通古斯诸侯渐服从之,遂自贝加尔以探蒙古之北部。清定外蒙古,威震西北,俄乃遣使请订通商条约,清世宗许之,议以恰克图为两国互市地,许俄人来北京营商务,又得建公使馆及教堂。乾隆年并停北京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清于库伦设办事大臣总理其事。光绪七年,俄人又要求在乌里雅苏台及科布多二处通商,清廷许之,于是外蒙古利权尽归俄人掌握,而俄人则得步进步,益思扩张其势力,至于今日遂有赞助外蒙独立之举,其意盖欲断绝中蒙之关系而实行吞并焉,乃蒙古不悟,竟为其煽动,良可慨已。
  ①本文是李鼎铭先生于1917年在陕西榆林中学任教时所作,原名为《蒙古历史教科书》。因此文主要叙述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故改名为《北方民族历史教科书》。文中地名、人名、称谓一般不作改动,作者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及其评述也一律保持原貌。
  

李鼎铭研究文集/李鼎铭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