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公仆楷模的若干特点
雷云峰
    
  在“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林伯渠当时被赞誉为“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是人民公仆形象的楷模。其特点是:
  第一,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林老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的德、能、勤、绩综合起来的公仆形象、革命家的风范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最终是用他自己的行为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塑造而成的。他的行为与形象体现了“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的一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以他为党的财经事业贡献为例,其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令人折服。
  林老在留学日本时就攻读过经济学,研究过财政学和簿记学、统计学。护法战争时他任湖南财政厅长,大革命时任国民党中央执委财务委员,后在南昌起义、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和初到陕北期间,也一直做财经和部队的供给工作。无论形势多么艰险,任务如何繁重,他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财经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充分表现了他为革命理财的卓越才能。
  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林老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示,坚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了实现毛泽东的财经思想,他说只有发展生产,才能解决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必须耐心地做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的生活,“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关于发展生产,他认为“关键在于资本(按:指资金)与技术”。在资金方面,他要求“帮助民间游资转入有利可图的私营或公营企业,尤应尽可能争取边区外面的资本。到边区来从事有利可图的工业建设。倡导单独经营或与政府合作经营,都给以法律的保障与可能的协助。”在技术方面,除继续发挥现有职工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外,应“尽可能地争取外面的各种科学技术人员到边区来参加工农业建设,他们来后,都给以必要的优待。”他的这些见解赢得了不少华侨和外国朋友的赞扬,中外专家与客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边区。陈嘉庚南洋筹赈总会每月捐款700万元,还送了200多机工归国;路易·艾黎创办“工合”三次到延安;沈鸿带十部机器七名工人,一道来到边区;加美和印度医疗队、公谊救护队等,先后来到边区服务。仅1938年到1941年,延安接待中外来客7000多人,并特别注意了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和创新工作,用以发挥边区自己技术特点,增强自力更生能力。他这种财经意识与实践,对当今进一步改革开放,也有重要启示。
  党中央提出军队实行屯田政策后,林老于1940年春亲率农业技术人员勘探南泥湾,认定这里是开荒生产的好场地。1943年春节,他亲自率领慰问团慰劳南泥湾等地的驻军,赞扬“八路军是无敌的军队,既能从日本侵略军手中夺取武器,武装自己,又能征服自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给了指战员很大鼓舞。
  林老亲自开荒种地、拾粪积肥、纺线、种菜。他在边区政府机关中写出了个人的生产节约计划,其内容是:(1)在农业生产上,用变工合作方式,完成上缴粮食局二石细粮的任务; (2)收集废纸交建设厅;(3)戒绝吸外来纸烟;(4)今年的棉衣、单衣、鞋、袜、被单、毛巾、肥皂,全不要公家供给。并赋诗道:“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淡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二分私费赡。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他在给毛泽东汇报边区政府生产节约时,将自己的生产计划也附在后边,毛泽东看后甚表赞同,立即回信说:“来信获悉,生产节约今年必比去年有更好成效,你个人的计划能实行,必有好的影响,我也订了一点计划准备实行。”
  当时,林老已到花甲之年,仍带头上山割草,并和大家竞赛,在他编的《割草歌》中写道:“你上那条沟,我上这山峁;看谁割得快,看谁割得好;这样的光荣比赛,正当气爽秋高”。有一次,一位美国客人在延河边散步时,迎面见到从田野挑马草归来的林老后感慨地说:“主席先生!我在这块土地上,从你们的行动里,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在林老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发展经济,担负起抗日战争总后方的光荣使命。到抗战胜利前夕,边区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收入大大增加,政府取之于民的部分大大减少,粮食和日用品等基本自给,农业上做到了“耕三余一”,甚至“耕二余一”,财政平衡,物价稳定,一派丰衣足食景象。这不仅打破了当时敌人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而且对夺取抗日胜利,建设新中国有着战略意义。
  第二,政治上坚定卓实,终生追求真理。
  林老在原则问题上,方向正确,明辨是非,旗帜鲜明,“身酬革命轻艰险”,“临难不苟不含糊”。1932年他从苏联回国,临家门而不入。从瑞金出发长征时,他的妻子范乐春正值分娩后不久,组织决定她留在苏区坚持斗争,林老坚决服从,并对妻子范乐春说:“我们都是党的儿女,革命的需要高于一切,你要目光远大,看到我们的前途,坚信我们是会胜利的。”后来,范乐春同志不负林老所望,和邓子恢、张鼎丞等同志坚持在闽西根据地艰苦地进行武装斗争,直至不幸病逝。
  在中央苏区时,林老就对王明路线造成的危害不满,曾向毛泽东谈了自己的疑虑。因此,当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时,他衷心拥护,并经常向年轻同志谈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庆幸党有了像毛泽东这样的掌舵人。抗战初期,当王明推行右倾路线并企图向中央闹独立时,他勇敢地起来捍卫正确路线。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让年岁大的老同志东渡安全地区,林老认为自己是边府主席,应当与陕北人民共渡难关,就留了下来,转战陕北高原一年多时间,为保卫党中央,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重点进攻作出了贡献。
  林老一贯注意研究和掌握党的政策,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向毛泽东提议,坚持要把彭德怀的问题性质放在人民内部处理,不能扩大化。当时,即使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而使他暂时孤立,他也能够逆潮流而坚持真理。他不只一次地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警句自勉,又经常地提醒同志们,特别要重视反映真实情况的意见,既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又注重照顾大局。他和陈毅是战友、是诗友、棋友。陈毅1960年赞扬他“革命一生无愧怍,路线正确是英雄”。对林老作出了公正而准确的评价。
  第三,时刻想着群众,生活艰苦朴素,坚持清正廉洁。
  林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从不脱离群众。他经常教导大家:“凡事必博之于众,每事不敢自专。”边区政府各项行政任务的规定,预算和工作计划,都要经过边区政府委员会通过,提交边区参议会常驻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内遭到严重破坏,市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为了繁荣市场经济,1939年春节前,林老在延安选定孤魂沟建立了“新市场”,方便了农民的交换,缓解了供需矛盾,满足了人民生活上的需求。购销两旺,市场繁荣,但唯独缺少饮食行业,群众多感不便。林老又倡议创办了“南市”,办起了饭馆,有小吃小菜,炒、烧、蒸、溜,热气腾腾,群众非常欢迎。1942年6月,林老亲笔写了苍劲有力的“南市”两个大字,竖立在延安南关街上,被誉为中国的“列宁格勒”。
  林老生活一贯坚持俭以育廉、淡泊自持的美德。林老常说:“我自己的生活享受,绝不能超过一个普通工人所有的享受,革命的利益对我们来说,应该高于一切的。”林老当年就与中央审计委员谢觉哉,于1937年9月21日联名发出“保持苏维埃红军刻苦节约的传统作风,防止浪费腐化的习气侵入”的通知。通知规定:公私费用必须“严格分开”,一切私人费用,均“不能出公家账”,禁止“办高价酒席”,要爱惜每件公物,使之多用些日子,要不追加预算,并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反对铺张浪费。林老年事已高,但还经常吃大灶。在西安“八办”期间仅住9平方米的小屋,一块小薄棉被,寒冬被子盖不住脚,晚间就用一根麻绳捆住被子脚底,但往前方送的被服一批又一批,他却从不允许给自己留一条。在延安的卧室,也没有摆设,只有用木板制作的书厨,装满了书籍和文件,简单的几件旧衣服,用包袱一裹当枕头用。一条灰色围巾,不知用了多少个冬天。对 6岁的儿子林相持,让带上碗筷吃大灶饭。
  1942年12月,边区政府发布了五项规定:(1)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且须用在急务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经济; (2)除保证供给外,其他消费概需厉行节约,要提倡勤俭朴素,避免铺张浪费,要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3)集中力量于急需的经济事业,实行经济核算并加强其管理与监督,开展反贪污浪费的斗争; (4)爱惜民力,节约动员,不浪费一个民工,一匹民畜;(5)坚持廉洁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林老带头严格执行。
  1943年边区政府公布了《政务人员公约》。其中第五条规定“公正廉洁、奉公守法。”对这条林伯渠作了注释:“这是我们政务人员应有的品格,要在品行道德上成为模范,为民表率,知法守法,不滥用职权,不假公济私,不耍私情,不贪污,不受贿,不赌博,不腐化,不堕落。”
  这些措施的贯彻,收效极为显著。1943年,仅一年的客饭招待粮就节省6000余石。对于人力的节省更为惊人,同年,延安县减少了31000个民工,绥德县由1942年的70000个民工减到900个。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广大干部的革命情操,培养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大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林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对同志、对干部,他总是强调看他们的全部工作和全部历史,而不是看一时一事。他提出培养干部要做到“六要”,即:要能了解干部,要会使用干部,要能信任干部,要帮助干部,要尊重干部,要教育干部服从纪律。同志们工作有困难,他总是设法帮助解决;思想有长进、工作有成绩,他热情鼓励;有缺点错误,诚恳帮助,甚至严肃批评。林老常说:“药入不出汗,厥疾不瘳”。“在作风问题上,同志常犯的毛病,一个是急躁,一个是拖沓,前者发生了强迫命令,后者形成放任自流”,需要的是“民主作风与科学作风”,所谓民主作风,就是群众路线;所谓科学作风,就是实事求是。他一贯强调干部必须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鼓励知识分子干部深入实际,同工农群众相结合,鼓励工农干部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知识。林老的这些思想,是他唯贤是举,知人善任高贵品德的集中体现。
  第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勤政为民,雷厉风行。
  林老当年在延安多次跋山涉水,跑过陕甘宁边区许多地方,深入城乡基层。每到一地,手持拐杖,走家串户,了解人民的疾苦。一次下乡到富县,仅十多天,就处理民事案件40余起,件件作了交代。在边府欢迎他归来的大会上周文秘书长说:林老跋山涉水,披雪迎风,肩着新民主主义的旗帜,向下层深入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续范亭赞林老:“漫天风雪巡洛富,怀古不忘杜工部。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灯前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他在基层考察工作中,大家见他年纪大,工作又劳累,还和大伙一起吃小米饭,实在不忍心,悄悄地做一点大米饭给他吃,被他发现后,说自己肚子痛而谢绝。在机关吃饭,同志们借机多做几个菜,让他补补身体,也受到他的批评,他说:“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大家都要时刻想到敌后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我们有小米吃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多菜呢!我吃不下去。”续范亭诗赞:“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不学韬引不避世,童颜鹤发自风流。”同时赞扬以林老为首的边区领导干部说:“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冷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晚年,他身体衰弱,也仍然是力疾从公。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体察人民疾苦,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他还在日记中端端正正地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10个大字,并郑重地盖上印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勤政为民,雷厉风行,是林老的一贯作风。他惜时如金,每次开会他都到得最早,翻开所有会议的签到薄,头一个签到的都是林老。他戴上他那副惯用的深墨色眼镜,认真批阅文件,不论是在“通知”上划圈,还是在文件上批字,总是工工整整,从不草率。文件阅得快,在他看过的文件上批有“整缮”,即“快传、快印、快办”,并在“速”字旁划有两个圈圈。
  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军事与经济封锁,延安有一些商人贩卖日本肥皂,影响了边区肥皂的生产。中央军委王若飞收到延安肥皂厂建议禁止肥皂入口的信后,根据朱德关于提倡国货,保护国产肥皂生产,清查贩运日本肥皂的意见,边府从起草文稿、审阅到制印,直至林伯渠签名发出“关于禁止仇货入境”的边府训令,前后不到10天传遍延安与边区。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林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勇于自我批评,学不自满,坚持改造世界观。有一次,他在视察陕北时,批评富县工作做得差,但后来实践的考验证明,富县的群众工作是好的,他过去批评错了,特别找到受过他批评的同志,做自我批评,并再三嘱托把他的这个错误公开转告该县的干部和群众。1947年土改中发生“左”的错误,虽然他对“左”的做法也有意见,但由于自己是领导人之一,也负有责任,就公开作检查。他晚年经常同子女和一些同志谈到他生平引以为憾的一件事,是自己不善于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探索如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当初最早传到中国来的,只有《共产党宣言》等几本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都读过,但没能像毛泽东那样,读了就能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中,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他还经常谈到他所熟悉的其他一些领导同志的长处,认为有许多值得他学习的地方。他总觉得自己在旧社会生活的时间较长,因而要比别的同志更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加强党性锻炼。
  1943年整风审干时,康生把河南、四川、甘肃、陕西等省的地下党打成了“红旗党”,把这些地区来的党员和进步青年都当做反革命进行“抢救”。林老强调要实事求是,他说:“来边区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是要抗日、要革命的,混进来的坏人是极少数,对来历不清的人要审查,要调查研究,一时搞不清的慢慢搞,还要看他的表现,不要乱戴帽子”。1947年的土改中,陕甘宁边区一些地方,有的同志提出一些过“左”的口号,对基层干部乱批乱斗,引起群众恐慌。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的重视,并及时纠正了这些错误。林老为了保护同志,主动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说:“自己是好好先生,对这些同志帮助不够。”平时,干部有了问题,都愿意找林老谈心,不论是老干部或青年干部,他总是平等相待,以诚相见,一视同仁。林老的这些高尚品德,堪称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第五,励志唯存马列篇,坚持学习不自满。
  林老经常激励自己,勤奋而顽强地学习,增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他不论在延安,还是在西安,都经常手不释卷,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在西安期间,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他朗朗如洪钟般的读书声,直到早饭为止,谁也不能干扰打断他,每每读书时,全神贯注,有时甚至读得废寝忘食。1940年春天,当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书出版后,他一方面送给在西安的杜斌丞、杨明轩、成柏仁、侯外庐、郑伯奇、车向忱、李敷仁等知名人士,人手一册、扩大其影响;另一方面,他自己闭门谢客三天,聚精会神地阅读,终日手不释卷,一边高声朗读,一边用红笔画上各种符号,随后用蝇头小楷,批写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并结合实际,写出精悍感人的文章,然后,给那些登门拜访他的朋友们做解释和宣传工作。
  在延安整风期间,林老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批判清算党在历史上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指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主观主义,脱离中国革命实际,这种反科学的作风和路线,只能引导革命走向失败。他热情赞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同志自己就是这个结合的巨手。”他认为毛泽东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林老以自己探求真理的亲身经历,以遵义会议以来革命事业的发展,雄辩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和进步的旗帜”,号召全党同志应当“高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积极地向前进步,向前进步”。
  林老60寿辰时,毛泽东到他窑洞向他祝贺,他请教毛泽东说:“像我这样的人,应当如何学习?如何为党工作?毛泽东回答说:“讲到底,我觉得还是三个问题,像你我这样的老党员,也还是要在立场、观点、方法三个方面去努力。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他非常重视毛泽东这个教导,经常向同志们讲述这个谈话及其体会,直到1956年党的八大会上,他总结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之必然,驳斥了外国资产阶级政客们企图使中国人民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好”的谰言。他强调指出了一个真理,在没有认识马列主义之前,或者有了马列主义而不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中国的革命都不能免于失败,只有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无往而不胜”。他认为,这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同样是重要的,搞主观主义,“同样可以使得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中遭到严重的挫折”。“只有在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能够成热地运用它的时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才算有了可靠的保证。”
  综上所述,林伯渠的一生,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对党对人民竭忠尽智、勤勤恳恳,是名副其实的“为人民服务的老勤务员”,他是人民公仆形象的光辉楷模,正如当年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公祭林老的会上所致的悼词,对林老作出公正评价,林伯渠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战士”,“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之一”,“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历史阶段,他都是彻底的革命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走过了一条真诚追求进取,炽烈寻求真理,谋求中国解放的道路,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防微杜渐,以身作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公仆形象。 
  

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所编 主编 郭 林 阎树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