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怀念林伯渠同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忆延安时期的林老
谢怀德

  在深切怀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同志的日子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林老在边府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日日夜夜。
  一九三五年十月,林老跟随毛主席长征到达陕北,在陕北生活了整整十三个春秋。现在,人们每当提起陕甘宁边区政府,就会很自然地回忆起当时边区政府的领导者——林伯渠同志。林老的音容笑貌,至今仍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林老的谆谆教导,经常回荡在我们的耳旁,激励着我们为人民事业永不休止地战斗!
  这里追忆林老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一些片断。
  (一)
  林老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他任边府主席时同干部谈工作、讨论问题,常以长者的风度,循循善诱。他对来访的人民群众,总是让人先把话讲完,然后问清事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不打断来访人的申辩。他在工作之余,只要一有机会,就深入到群众中去,和各方面的人士接触。
  当时边府与南坬相连。那里有位姓惠的老乡,在群众中印象不太好,人称“疙瘩老惠”。可是林老和他接触交谈很多,对他提出问题,摆明事实,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却从不挖苦训斥,终于使他变为上进心较强的人。
  一九四二年,林老到富县视察工作。当时,我任富县县长。县参议会有位姓李的副议长,是个清末秀才,要求见林老。林老听说后,抢先到李副议长家里,毫不厌倦地同他谈了很久的话。向他了解清朝进考情况,探询他对社会状况、对抗日前途的看法,征求他对党、对边府工作的意见。然后,用通俗的语言向他讲述了党的“三三制”、“精兵简政”和自力更生等方针政策。林老这种甘当小学生、礼贤下士的作风,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林老对党外民主人士非常尊重,处理重大问题,总要先同民主人士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当时,在边府任职的李鼎铭先生,对林老十分敬仰。有一次,李鼎铭先生说:“林主席古典文学知识渊博,是很有学识的学者,又是经过严格锻炼的政治上高水平的领导者,待人处事很好。我能同他在一起工作,真是得天独厚。”林老在公开场合,总是同李先生一道出面。边府会议若是林老主持,总要给李先生留下充足的讲话时间。记得一九四一年夏天,召开县长联席会,讨论生产问题。会议结束时,林老说:“李副主席就生产问题讲了话,指出只有勤锄草,才能保苗保墒。他是陕北人,又是一位长者,他对本地情况比我们熟悉。他提的办法很好,大家都应按他的办法做,千方百计促进本年的粮食丰收。”
  (二)
  林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风格,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记得一九四七年边区二次土改,有些同志不顾地区条件,照搬外地办法,群众反应很大。林老察觉后,再三向干部讲解党的政策原则,强调指出:陕甘宁边区大部分地区经过内战,分配过土地,进行过查田运动,后来在抗日过程中,又进行了减租减息。这些都是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史实,不能机械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林老把土改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因而很快纠正了错误作法,使群众中的不满情绪得到消除。林老对下边同志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从不单纯责备,更不用挖苦的言辞刺人,而是进行耐心说服,使人心服口服。所以同志们反映,跟林老在一起工作,思想融洽,敢讲真话、心里话。
  林老的自我批评精神,使我终生难忘。一九四二年,林老来富县视察工作,听了县上的工作汇报,又看了一些地方,还找民主人士,军队干部开座谈会。他在肯定我们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我们县工作不如甘泉扎实、群众基础不够牢固的问题。一九四八年,我从陇东回来,林老在雷家沟过生日,请了贺老总、赵寿山和我吃饭。林老对我说:“有件事给你讲一下,一九四二年我到富县检查工作,对你们有过批评,你还记得吗?”我回答:“记得,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您的批评对我们有很大的鞭策,对改进富县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林老说:“我今天讲,主要指的是批评中有过头的话,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不是你我之间的问题,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问题。富县地处边区南大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在残酷的斗争中,富县干部和群众顽强不屈,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事实证明,富县的工作基础,群众基础是好的。”接着,他又说:“你要把我说的这些话,转告给当时在富县工作过的同志。我过去批评富县工作有过头之处,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六年了,但还是应该把它更正过来。”林老讲这番话,一方面表明林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另方面也表明林老实事求是、严格尊重客观事实的唯物主义态度。林老的求实精神,至今仍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三)
  一九四二年延安南灵发大水,林老亲自找有关人员具体布置。当时林老已年近花甲,仍不顾个人安危,走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激发灾区人民战胜灾害的信心与决心。
  征购公粮是一件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和政府两方面的大事,对此,林老总是把体谅民情放在首位,反复同干部、群众商量,调查研究,从发展生产、多打粮食入手,制定具体办法,尽量做到合理负担,既完成征购任务,又不致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
  对于边区群众的疾病痛苦,林老多次强调要我们加强防治。他领导创办了保健药社,并为该社亲笔题字。
  人们都知道,“三边有三宝”,即碱盐、嗅皮、甜甘草。但是,要把这些东西运出去,变死宝为活宝,换回边区急需的生活用品,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一九四一年,林老主持召开直属十县县长会议,布置各县组织运盐队,光富县就要安排一万头驴子运盐。由于组织这样庞大的运盐队没有经验,各县、各单位组织的运盐队,又只能经过那么几条路,最后全部挤在定边的几个盐池旁,加上路远,有的人不会理鞍,饲养牲口水草困难,这样盐虽然运出不少,但牲口死伤也不少,群众怨言很多。林老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即找各县同志座谈,根据大家的意见,在西北局会上把问题提了出来。会议经过讨论,决定组织专业运盐队,实行盐代金等办法,很快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顺利完成了运盐任务,缓和了边区财政困难。这对促进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发展,粉碎蒋介石的经济封锁,起了很大作用。
  (四)
  边区政府原来设在城内。一九三八年,日军狂轰滥炸,城内居民进行疏散,因而边府和延安的市政建设逐渐向南关发展,形成了后来的新市场。新市场,原为一大片牧场,人称孤魂沟,遍地草木丛生,很少有人去。开始,只是傍山打了一部分土窑,作为边府、民政、建设、教育和办公厅等单位办公的地方。后来,陆续在下边修了一些石窑。林老在离开陕北前,一直住在最初打的两孔土窑里。用林老的话说,“土窑冬暖夏凉,二、八月温和”。有些人当时对这块地方不满意,林老便耐心劝说:“不好的可以改造好,不美的地方可以美化吆!”在林老的带动下,经过两三年时间,这里的面貌终于大变样。林老还从外地带回龙爪槐、月季花、刺梅等花卉,栽种一大片,再用本地的榆树围作篱笆,便成了一个小花园,每到春秋季节,鲜花盛开,风景宜人。昔日荒无人烟,冷落凄凉的孤魂沟,变成了南门外游人往来不绝的娱乐消遣场地。此后,由于不断的建设,和边区礼堂连在一起,并种上了具有陕北风格的垂柳,年复一年,形成了林荫道,这里的景色就更宜人了。为了适应南门外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师生等学习的需要,这里还设立了鲁迅图书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南门外群众、职工购买日用品,并为机关生产的剩余产品提供交换的条件,靠近新市场又成立了边府供给商店,代供销社领发羊毛、棉花、纺车,以及供干部纺线用的材料。人们当时都称赞林老是市政建设的好当家。
  闻名边区的南市也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林老一九四○年亲笔书写的“南市”两字,现在还镶在延安市百货公司第八门市部的墙壁上。
  在城内机关、商店纷纷向远郊和山沟转移的同时,许多小饮食业也跟随而来,于是很快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后来,合作社在这里建起营业部,逐渐地便成为一个方便,繁荣,热闹的新城镇。这里有利用山间道路和水流空地建成两层楼房的大众合作社,有相当一部分私人工商业的商号、店铺,还有制作可口菜肴的许多小饭馆。在城内机关、商店、市民向市场沟转移的过程中,林老多次到市场沟视察。当延安市长李景林同志请林老为新市场题字时,林老欣然命笔。从此,两个市场就别开生面地组织起来了。
  这两个市场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的。在日寇的飞机轰炸、群众大转移的情况下,能够建立这样两个市场,说明共产党人在任何情况下,总是迎着困难昂首前进,不仅有战胜困难,重建家园的能力,而且有管理好城市的本领,并使它比以前更合理、更美好、更发达。我们所说的“合理”、“完美”、“发达”,是指当时的条件而言的。我们所说的美,是当时延安之美,困难条件下之美,胜利者欢乐之美。因此,新市场当时被延安人誉为“我们的列宁格勒”。
  (五)
  渊博的知识,源于不倦的学习。童颜鹤发的林老,从来手不释卷。林老在边府工作期间,每当我们看见他时,他手里总是拿着书。我们夜晚路过他的门前,往往看到他在读书。林老学习十分刻苦,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不断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在林老的感召下,我们奋发学习的自觉性加强了,求知的欲望更强烈了。
  在林老的办公室,不但有古今中外不少的书籍,还陈列着各种古老文物。开始我们看林老窑洞陈列这些东西觉得稀奇,后来才慢慢地知道林老保存这些东西是为了学习研究我国的古代文化。有一次,林老到富县视察,看见一口铜钟,他详细地观察了上边的龙凤图案和铭文后,告诉我们说,那是一件稀有的宝物,是唐代贞观三年铸造的。从这上边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历史的变迁。林老要我们好好保护铜钟,作为向青年人进行古代史教育的教材。
  当年的延安市建有一个菊花园。这是林老、吴老、董老他们几老经常聚会吟咏和相互迎送的园地,也是从敌战区来延安的同志聚集的地方。菊花园位于边府南边,约一亩大。现为延安地委组织部所在地。    
  一九四○年十月,董必武同志去重庆参加谈判时,写了《别延安》一诗,林老用董老原韵和诗送别,现在我就用此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枫丹菊艳雁难留,往复春秋计已周。
  百战正须破贼垒,同袍未可划鸿沟。
  谁从症结探国病,全仗贞坚获自由。
  障眼云烟消散未?凉山延水总悠悠。
  

怀念林伯渠同志/中共临澧县委.—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