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全文图书 > 怀念林伯渠同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革命先锋一老牛——纪念林伯渠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延安革命纪念馆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革命圣地延安的人民,更加缅怀林老在延安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丰功伟绩。
  一九三五年十月,林老历尽艰难险阻,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直至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奉调中央参与筹备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工作,林老在陕北共战斗生活了十四个春秋。在这十四年里,林老连任三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领导边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民主建政、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革命干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党中央、西北局的关怀指导下,在林老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使延安成为中国的“伦敦”,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成为新中国的“模型”。林老受党中央的重托,曾两次前去和国民党进行谈判,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团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发展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征初到陕北的时候,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当时,林老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长。为了克服困难,苏息民力,他提出了开源节流的主张,要求搞好土改,发展生产,尽量减少向农民征收公粮,部队、机关要节约开支,至少要吃百分之二十的黑豆和高粱。这些主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林老一直担任边府主席。在抗日烽火的年代里,林老高瞻远瞩,亲自领导筹办难民工厂和光华农场。他不辞辛苦,率领建设厅的干部和科技人员,骑着毛驴,拄根木棍,爬山涉水,勘察厂(场)址。他经常强调工厂要多招收当地工人,管理人员也尽可能配备本地干部。吴生秀、金体元、艾秉勤等人,就是在林老的关怀和鼓励下,成为当地的“实业家”。现在的延安地区毛纺厂,就是在当年边区难民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延安地区工业的“三大拳头”(即毛纺、卷烟和石油)之一,也是延安地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林老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他把有专业特长的人才都调到光华农场,虽人数不多,但由此建立起比较齐全的专业体系。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发挥专业特长,施展聪明才智,大胆进行科学试验,光华农场在农业、林业、畜牧兽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个外国记者参观后惊讶地说:“我走了不少国家,还很少喝到这样新鲜的牛奶。”“想不到在战火弥漫的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今天,延安地区农科所,仍然继承着老光华农场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勇于攀登,一个个适应陕北高原地区的新科研成果,不断问世。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日本侵略者三十多架飞机,突然对延安城进行狂轰滥炸,把山城延安变成了一片废墟,使成千上万的居民无家可归。为了尽快解决延安市民的居住和生活问题,林老亲自带领边府建设厅的负责干部和技术人员,多次在延安周围爬山越岭,勘察地形,选择适合群众居住的地方。最后选定吃水、防空、交通条件都比较理想的孤魂沟作为新的居民区,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党政军民一齐动手,打窑洞、盖房子,很快就使市民得以安居乐业。在这里商业也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延安市最繁华,最热闹的新市场,林老亲笔题写了“南市”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至今还镶嵌在新市场口的商店大门上方。
  在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极端困难的年月里,林老不仅是边区大生产的指挥者,而且是边区大生产的带头人。林老日理万机,还挤出时间扛着镢头在延安南川开了一片荒地,种上谷物和蔬菜,经常锄草,施肥、浇水、精细管理。有个姓惠的农民,常看见林主席大清早提着箩筐拣粪,非常感动,就领着儿子挑了两担粪倒在林老的粪堆上,他说:“您老年纪大了,政府事情又多,以后我们就替您拾粪吧。”林老笑着说:“你们的好意我领了。我虽然年纪大些,在政府里有工作,但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还要坚持拾粪,参加生产运动。我也是普通的老百姓嘛!”边府决定把生产节约作为财经工作的重大措施之一,林老立即作出个人的生产节约计划,发表在边府机关的墙报上,其内容是:(1)在农业生产上,用变工合作方式,完成上交粮食局二石细粮的任务。(2)收集废纸交建设厅。(3)戒绝吸外来纸烟。(4)棉衣、衬衣、鞋袜、被单、手巾、肥皂全不要公家供给。以后,他还写了一首生产节约诗:
  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
  淡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二分私费赡。
  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
  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
  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
  由于林老的精耕细作,管理有方,他那块地里的作物每年都长势喜人,连年获得好收成,南瓜重达四十斤,年年完成生产任务。一九四四年,林老去西安、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半年多时间,影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回到延安的第二天,他就对秘书说:“请你把我在重庆发的生活费节省下来的钱,全部上交,当作我今年的生产任务。”这件事使大家深受教育,至今还广为传颂。  
  因为历史、地理等缘故,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落后。抗战前,全边区仅有小学一百二十所,中学寥寥无几,识字的人,仅占人口的百分之一。为了发展社会教育,扫除文盲,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由林老领衔发起成立边区新文字协会,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时边区的新文字报刊、新文字学校,风起云涌,收到很大成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林老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行政学院等许多干部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奔赴到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林老经常说:“边区现在一切工作的提高,都有赖于提高边区的干部水平,这不仅是今天建设新民主主义的需要,对中国革命的将来也有重大意义。”他特别重视对妇女干部和青年干部的培养。林老亲自推荐边区妇联二十三岁的邵清华为安塞县县长。他对边区第一位女县长寄以热切的希望,说:“过去你只是做妇女群众的工作,今后是一个县的‘父母官’,男的女的各种人的工作都要做,这就要更广泛的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在各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特别要注意和当地干部搞好团结,才能担负起党交给你的重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林老对邵清华的成长更为关注,每当见面时,总要详细地询问她的工作情况,并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在林老的关怀教育下,邵清华在斗争中锻炼成长,为革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造就人才,林老果断地把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放到革命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去磨炼。一九四二年的一天,林老对边府秘书处青年干部陈昌林说:“毛主席提出知识青年到前线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你是知识青年,缺乏实践斗争的经验,应该到基层去锻炼。”并且把他安排到绥德分区的农村。陈到了绥德后,专员袁任远要他留在专署当文书。林老写信说:“青年要深入实际,最好还是去乡政府当文书。因为乡政府是边区政府的缩影,工作千头万绪,会遇到许许多多头痛的事,才能真正受到锻炼……。”最后,把陈昌林安排到绥德分区最苦的佳县当了区长。林老还经常给陈昌林写信,要求他多做具体工作,艰苦奋斗,少说大话空话。后来陈昌林被派往东北当县委书记,临行前林老送给他一本油印的《论持久战》,鼓励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著作。
  毛主席称赞林老是一位正派人。林老也经常说:“正派作风就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求得真实情况和它的规律。马列主义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林老在任边府主席期间,经常利用散步的机会,到群众中去,和老乡亲切攀谈,直接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有时去西安、重庆时间长了,回到延安后,就拄根拐棍,挨着窑洞一个个走,了解各厅、处的情况,发现问题,就即时指导。林老为了掌握第一手情况,更好地贯彻党的各项政策,曾先后两次深入到甘泉、富县和安塞、志丹等县进行调查研究。他出巡时不事先通知当地政府,不注重汇报,而是直接深入农村,亲自“解剖麻雀”,走家串户,用拉家常的办法,了解真实的反映。比如,在甘泉县调查时,林老和一位姓吴的老农谈起了公粮的事,他们谈得很亲热。吴老说:“今年征收的公粮是比往年重些(一九四一年陕甘宁边区征公粮二十万石,是最重的一年)。但群众不是怕重,而是怕不公平。”他还以反问的口气说:“老先生(吴老汉不认识林老),你说重吗?日本鬼子打来了,老百姓睡觉都不得安宁,八路军拼着性命保卫我们,这样一想,还能说重吗?”林老就这样了解到群众对公粮负担的真实反映。在安塞、志丹县调查中,林老不仅重点了解了春耕、开荒、变工等情况,而且甘当小学生,向老农请教,学到许多生产知识,并且亲自写了《农村十日》的调查报告。林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行动,使他掌握了领导边府工作的主动权,也为转变边区干部的作风,作出了好的榜样。    
  林老常用“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要求自己,教育别人。他慈祥剀切,与人为善,对同志的缺点错误,总是循循善诱,坚持说服教育,从不压服。但他也从不迁就同志的缺点和错误。他说:“批评帮助同志,就象对症下药治病,‘药入不汗,厥疾不瘳’,所以态度要严肃恳切,才能扶助有毛病的同志‘在那天人交战’的关头,有走向正确方向的勇敢精神。”林老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他经常自觉检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一旦发现就勇于承认,即使在下级面前也敢于作自我批评。他在巡视甘泉、富县时,曾批评富县的群众工作不如甘泉做得好。但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严酷战争的考验证明,富县的群众工作做得很好。事隔六年后,林老当面对当时的富县县长谢怀德说:“一九四二年我在甘泉、富县检查工作时,说你们富县的群众工作不如甘泉做得好,这个批评错了。实践证明,工作好不好,在去年到今年的自卫战争中得到了考验,富县是个半老区,群众工作做得很好。这说明我当时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请你一定向秦力生(当时富县县委书记)和县里全体干部说清楚这个情况,表示我的道歉。”谢怀德非常感动地说:“林老,我们的工作也确实有缺点。”林老认真地说:“这不是你我个人的问题,对工作,对我自己,必须有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森林稀少,气候干燥,每年几乎都是春旱秋涝,经常发生灾情,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林老很关心灾区的人民。一九四二年八月,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河水骤涨,泛滥成灾,安塞、延安、延川、绥德等县遭受特大洪水的袭击,大片庄稼被洪水吞没,绥德无定河上的永定大桥,也被大水冲毁。消息传到边府后,林老对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非常关心,立即电令各受灾县,用一切办法抢险防洪、救济灾民,查清灾情,迅速呈报。指令边府建设厅派水利专员,驰奔勘察修复永定大桥。灾区军民遵照林老的指示,组织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把水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春,边区又遭受严重的旱灾,麦苗枯萎,秧田无法下种。为了抗旱备荒,林老多次发出训令,号召边区军民同心协力和干旱作斗争。林老根据历史上大灾之年一般会伴随瘟疫发生的教训,在抗旱备荒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防疫工作,组织许多医疗队,下乡进行巡回医疗。在抗旱备荒的日子里,林老也和大家一样,自动降低伙食标准,把自己的伙食由每日三餐改成两餐。由于林老领导边府对备荒防疫抓得早、抓得具体,一九四五年边区虽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粮食歉收,但在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抗灾自救,战胜了灾荒,这年的公粮还比一九四四年减少了四万石。
  林老和群众心连心。他看到边府机关食堂有几位年岁较大的炊事员,整天辛辛苦苦的为大家做饭,就建议给他们祝一次寿。在办公厅为宋泽宽、左士木、禅怀新三位六十岁以上的老炊事员祝寿会上,林老亲自参加并致词,对三位寿翁在大灶炊事工作中所起的带头作用,对他们在节约,卫生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备加赞扬。三位老同志和林老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在离林老和谢老住窑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小脚老太婆,她靠撕驼毛、纺毛线卖钱买米度日。她经常提着筐子到林老和谢老的厨房去拣煤核,因她是小脚,提着筐子走山路很困难,林老对王定国(谢老夫人)说:“那个老太婆太苦了,拣点炭也拿不回去,你叫高世文(谢老警卫员)给她送回去吧。”林老对群众生活里这样细小的事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林老非常关怀年老干部的身体健康,他特别嘱咐民政厅,要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身体衰弱者,如高等法院李木庵、行政学院王凌波、边府鲁佛民夫妇、民政厅汪雨相等,除原有伙食津贴外,每月增加猪油一斤半、猪肉六斤,由所在机关每月给钱或送实物。但林老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他系的裤带是根麻绳,没有枕头,晚上睡觉枕着自己的棉衣。秘书王恩惠发现后,给财政厅长南汉宸反映了这些情况。南汉宸说:“你怎么不早说呢?以后林老缺什么东西,你只管来找我。”当秘书领回枕头和裤带后,林老还说:“棉衣就不能当枕头用?麻绳裤带有什么不好?”林老就是这样在生活上坚持低标准。
  在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里,年逾花甲的林老,率领边府机关,一直坚持在陕北高原的千沟万壑之中,竭尽全力发动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积极支援前线,保证西北野战军的供应。他发现有些同志对战争形势认识不清,士气有些低落时,就给大家讲述五次反“围剿”和长征路上的险恶情况。他说:“现在我们的条件比起那时是好多了,陕北地形对我军作战有利,群众支持我们,其它解放区战场捷报频传,对西北战场也是个有力的支援。更有利的条件,就是我们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牵着敌人的鼻子转。这些条件加在一起,消灭胡宗南军队是完全有把握的。”大家看林老已经白发苍苍,对战争前途那样乐观,那样充满信心,和大家一起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受到了很大教育和鼓舞,坚定了战争必胜的信心。林老每到一地,都详细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支前、土改、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这在他的日记中屡见不鲜。
  延安收复后,林老指出:“旧中国的毁灭和新中国的建立都是必然的和为期不远的了。”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有两点可以说明而且必须说明的,这就是从最大多数群众的最高利益出发决定工作的政策与策略,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群众要求和觉悟程度,决定工作的任务与执行任务的步骤与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充分的阶级觉悟,有全面观察分析与综合问题的能力,有高度的无产阶级原则性指导之下的无产阶级的灵活性,就必须是客观的实事求是,而不是主观的夸夸其谈。”林老正是本着这一基本原则,领导边区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全面开展和巩固新区的各顶工作,为支援西北野战军解放大西北,作了巨大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对延安人民怀着深情厚意的林老,把他在延安时期的图书赠送给延安市图书馆,并且亲笔为延安图书馆题写了馆名,把苏联赠送给他的电影机和几部电影拷贝,也转赠给延安人民。林老衷心希望延安人民成为有文化爱科学的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但十分令人惋惜的是,林老赠送的图书和题写的“延安图书馆”的匾牌,却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了损坏,只有电影机和电影拷贝,还珍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林老对延安人民无限关怀的见证。
  忆往昔,林老的足迹踏遍了延安的山山水水,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延安人民的心坎上,他那“只知耕耘,不知劳瘁”的革命老黄牛精神,是留给延安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老是延安人民最崇敬和最爱戴的革命老前辈之一。看今朝,延安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路线指引下,继承和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在林老留下的老黄牛精神激励下,已经甩掉了延安地区缺吃少穿的贫困帽子,正在信心百倍地为延安地区的四化建设开拓前进。林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老黄牛精神,将与世长存。
  林老永远活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阎树声执笔)
  

怀念林伯渠同志/中共临澧县委.—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