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习仲勋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
白玉洁

  关中分区地处陕甘宁边区最南端,如同一个吊葫芦,三面临国统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边国民党军与边区友好了几年,在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的煽动下,关中分区周围,很快碉堡林立,壕沟重重,刀枪直指。围困这一囊形地带的国民党顽军,危及延安的反共磨擦不断。1936年到1942年,习仲勋坐镇关中分区,保卫“南大门”,保卫延安,发展关中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活跃局面到今在我们心中回荡。
  一、二师办在了人心上
  关中分区号称陕甘宁边区的小麦“粮仓”。但文化教育很落后,冠个“文化荒漠”也不过分。习仲勋同志奉命于1936年回关中分区任职时,关中分区广大农村的历史车轮还在“文盲黄土”中滚动,妇女辈辈转“三台”、男人是一代文盲把手中的镢头交给又一代文盲。过年要写对联,平时要写信、看信,都得跑个十里八里,以至翻沟去求人。全区广大农村,私学少,村小少,完小没有一个。文化比较先进的赤水县,家庭条件好的人家,要供子弟上高小,还得闯过碉堡线,把子弟送到国民党统治区的通润镇和淳化县城。
  党中央、毛主席立足陕北,在延安窑洞的土油灯下,指导中国革命,反对内战,共同抗日,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把教育事业提到了与政治、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延安,中央直接办大专院校,同时动员陕甘宁边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中等教育、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毛主席在论述抗战教育在革命和建设中作用问题时明确指出:在抗战中除了要有抗战军事、抗战政治、抗战经济外,还得有抗战的文化教育。关于抗战教育,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抗战的学校教育,办小学、中学、大学;另一方面是抗战的社会教育,给群众办夜校,办识字组等,并对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员在抗战中的地位作了明确地阐述。
  党中央和毛主席点燃了翻新陕北“文化荒漠”的万家灯火。关中分区和陕甘宁边区一样,小学教育、社会教育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揭开了这个地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新篇章。习仲勋身任关中分区书记七年,领导全区军民,御敌于“南大门”之外,“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受到党中央和关中分区军民的赞誉。在反磨擦斗争中,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向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教育厅也交了一份分数不低的答卷。我通过征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校史》知道,关中分区从1936年到1941年,村小、冬学坚持民办,合理布点,初小大村一所,小村联办,适龄儿童基本上都入了学。有小学冬学的村庄都办起了识字组和夜校,完小由零发展到九个。
  关中分区初小完小的兴办,给关中分区办一所中等学校创造了生员来源。鲁师在关中分区时,关中分区的完小生都愿放弃去延安,而走进了鲁师。鲁师走了,关中分区完小的毕业生,都热切希望办像鲁师那样的一所学校。
  鲁迅师范于1938年4月从陕北南迁到“小关中”,1939年夏又回到了延安,这是为了什么呢?两度在边区教育厅工作并任过鲁师在马家堡时期训导主任的刘端棻的《回首延安》一书中回忆:鲁师南迁关中分区的目的有二,一是“小关中”靠“大关中”,好招生;二是“小关中”比较富裕,供给好解决。迁回延安的两条原因之一是:顽固派向关中分区经常闹磨擦,师生安全缺乏保障,战时环境,不利办学。1989年春,刘老向我介绍二师校史时说:“那时,习仲勋同志很想把鲁师留在关中,主张就在这个战时环境坚持办学。”刘端棻也这么认为,还有教育厅和鲁师不少同志,都说边区中等教育亟待发展壮大,不应从“小关中”撤走鲁师。
  边区政府和教育厅领导,很快认识到发展壮大中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鲁师迁回与边区中学合并为边区师范不到三个月,就做出了立即新办两所师范的决定,并明确确定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就在马家堡原鲁师师生建的窑洞校舍开办。卢勤良前往三边办三师,刘端棻前往关中办二师。周扬厅长找他二人谈话时说:“边区小学师资是非常缺乏的,只办一所边区师范还不能完全担负起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因此,上级决定在三边分区和关中分区再成立两所师范学校。”周扬厅长的这一见解,无疑是肯定习仲勋等同志不主张鲁师从关中迁走的见解是正确的。
  周扬厅长9月中旬谈话。9月底,刘端棻和卢勤良就分别行动了。刘端棻同志跋山涉水千里,赶到关中分区分委、专署所在地马家堡,习书记当即接见,握手欢迎。在成立二师筹办小组会上,习仲勋深情地说:“1938年,关中分区有鲁迅师范,又有陕北公学,对开展分区的文教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个学校都走了,我们分区党政领导与群众是十分留恋他们的。今天要成立一个地方性的长期性的师范学校,这对分区是一项重大建设。”习仲勋同志亲自宣布成立了筹办小组,专员霍维德任组长,刘端棻副组长,确定了筹办二师工作与办冬学结合,通过办分区冬学教员训练班给二师招生。
  家庭赤贫的我,因为家乡成了边区,才幸免为人作雇放羊娃的命运。小学教师王斌秀、完小教导主任翁拓鼓励我上鲁迅师范。1939年夏完小毕业后,鲁师回延安了。我正在本乡参加边区政府布置的人文调查,从几个方面得到消息,边区政府要在马家堡创办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我为了达到去二师学习的目的,先参加了刘端棻同志主持的冬学教员训练班。
  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经一个冬季的筹办,一过1940年春节,四面八方的学生就纷纷来校报到了。我一报到,得知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兼校长,刘端棻任副校长,同学们没有不高兴的,都想一眼见到早已名满心中的习书记。刘副校长顺学生的心情解释说:“习书记工作忙,说好报到、考试、编班这几天不来,开学典礼同学们一定能见上。”可不等开学典礼,我与淳耀县完小的王秉哲、李厚喜、任金厚等同学,在一个下午交头接耳了几句,专门游到马家堡城里习书记办公的那户人家的大门口,欲进又没有勇气,等啊等,不见习书记来院子走动。虽然失望而归,但我们当时都以见到了兼我们学校校长的习书记办公的那间小屋子而高兴!
  经出题考试,我被编在师范第一班学习。二师办在边区完小毕业生心上了,也办在国统区爱国青年的心上了。这是我入校后,来自边区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完小学生,和国统区来的学生一致的反映。边区内家庭穷的来了,家庭富裕不愿到国统区去上学的也来了。我们班上来自赤水完小的左治和、王志明、吴日升等,家中都是有名的富裕户;国统区高陵县的贾志芳、贾志良家里至少是富裕中农,经姐夫王英(王泰吉的侄子,地下党员,参加耀县起义,回到边区)的宣传,姐弟三人都来了;家在边区去国统区彬县上中学的何智忠也来了。他们都在我耳边说:原来想上鲁师,鲁师走了,关中分区有了二师,也就不去延安了。
  二、避敌转移保教学
  蒋介石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动的两次反共高潮,烧红了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碉堡线上国民党军的刺刀,不断向关中分区挑衅,以至武装进攻。距我关中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马家堡,走平塬、翻沟都只有二华里的旬邑县职田镇的国民党预备第三师,更有一触即发之势。
  敌情日益严重,不少同学日夜担心顽军打来,把将要开学的二师打散。可庆可贺的是,学校领导临战不乱方寸,热情地迎接着学生继续报到。
  二师在马家堡西沟畔坡头上的校址,沟对面就是国民党的反共据点职田镇,顽军在城墙上的哨兵举目可见。一旦顽军从职田镇城楼上,向二师的三层窑洞校院扫射,无一堵防卫墙;夜间,更得高度警惕顽军翻沟偷袭。面临的战备问题,筹办小组与习仲勋同志想到了一起,当即组织学生边报到边建防卫工事。师生齐奋战,十多天打战备墙50堵,从校院一个窑洞开口通向马家堡城内,打了一条地道。
  战备工作走在了前头。习仲勋书记兼校长,在听取战备工程竣工和开学典礼安排汇报时,提醒刘端棻时刻警惕顽军突然向马家堡进攻。他想得很周到:“白天顽军来犯有部队,唯担心晚上顽军翻沟偷袭,部队通知学校来不及。”明确了二师晚上坚持派学生站岗放哨。
  3月15日二师正式开学,按课程表正式打铃上课下课,抗日歌声嘹亮。3月30日,关中分区军政各界,在马家堡老剧场召开讨汪大会。二师师生整队参加,与各界一起共同声讨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在南京成立汉奸政府的叛国罪行。边区民众剧团正在演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磨擦的新编剧《三岔口》,职田镇城上的国民党预备三师架起机枪,端起步枪,向我马家堡和讨汪会场疯狂扫射,把讨汪大会打散!我们二师师生返校时,又遭沟对岸城楼上顽军的机枪扫射,幸有学校的战备墙和地道,无一伤亡。顽军的机枪,对准二师校院从午后一直扫射到天黑。全校师生根据习校长的指示,经过动员、准备,背上被包、书包、灶具,当夜通过地道安全转移。
  在顽军围攻的关中分区境内,二师想定居办学是不可能的。学校在刘端棻副校长率领下,不到两年,转移五次,1940年一年就避敌转移四次。每次何时转移?落脚何处?如何落户农村办学?都是习仲勋同志指点的。1940年3月末撤出马家堡,转移到新正县三嘉塬嗦罗村(今正宁);5月24日离开嗦罗村,北上转移到新宁县襄乐川的付家山(今宁县);8月17日南下到新正县后掌村(今旬邑);又在一个下着雪的夜晚,撤出后掌村,东移到马栏川的蜈空洞。
  二师辗转山区平原,落户山村办学,农家小院腾出的窑洞拥挤不下,村前庄后的破窑一打扫便住了进去。在蜈空洞的悬崖石洞里,也住了学生。每到一村,学生睡草铺,在大树下上课,门板当黑板,土块代粉笔,双腿面子当桌子;打柴烧木炭,挖野菜,开荒种地,艰苦办学。习书记指导去的这些地方,都是当年的苏维埃老区。二师在老区群众眼里,犹似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又当群众得知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身兼二师校长时,更是大力相助,只要是办学所需,无不倾其所有,即使夫妻分居、并户给二师腾窑洞也乐意。
  二师坚持战时办学,习仲勋是支柱。他一再动员二师领导成员,学习鲁师、陕公在关中的办学经验,师心自用,知难而进,保证教学质量。用鲁师校歌做二师校歌(改鲁师为二师),也是习仲勋同意后报边区教育厅批准的。
  为保证教学质量,习仲勋同志明确要求分区人事、教育部门,坚决执行边区教育厅的指示,选派文化程度高、热爱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到二师任教。二师的教导主任和教员,不是陕公、抗大的,就是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大学生。拿我们一班说:刘端棻教教学法和儿童心理学;刘庚带马列与政治;石达康带国文和音乐;贺三多带数学;杨烈光带自然;季达带历史;周维带地理,讲课有水平。教地理、历史的与反帝、反侵略、反封建和爱国家、干革命结合;教自然,老师带上学生上山下河,采集各种自然生物,如花草、鱼蟹、蝴蝶、虫鸟等,做标本,做茶叶,做粉笔,打草鞋,烧木炭,办展览,把课堂教学推向大自然,使学生增长了人类世界以外,还有个自然世界的知识。石达康,一班主任,讲国文,不局限于讲应用文,再识字,查字典,选教毛泽东和鲁迅、屈原等名著、名诗和古文,如《红军不怕远征难》、《阿Q正传》、《祥林嫂》、《问天》、《铱》、《卓娅与舒拉》;结合讲写文章、写诗词的基础知识,使我们的文学水平有了飞跃的长进;他教音乐,不局限一句一句教学生唱歌,还教识谱、学指挥;如何作讲演和向群众作宣传等他也讲了。这就足以看出,习仲勋兼校长的二师,虽是一所避敌流动在山村小院的战时学校,可教学就如同正规学校,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三、学会在反磨擦斗争中办学
  在反磨擦斗争中兴办二师,从南京一所大学毕业的副校长刘端棻,而立之年,临战不惧。兼校长习仲勋指导艰苦办学、避敌转移,又那么尽职尽责,全在关键时,都在火候上。大家坚持战地办学,越来越胆正,不乱方寸。
  学校初到嗦罗村,师生们没有安全感。这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经过战争磨炼;刚撤出马家堡,惊心未除;嗦罗村离顽军只有20多里;三嘉塬又无我军驻扎;从领导到学生,都怕顽军偷袭。夜间放哨,一有风吹草动,也疑为顽军偷袭来了,惊慌中出了不少笑话。习仲勋同志及时指示学校成立军事组织,实行军事化管理;加强向全校师生进行军事和时事形势教育;没有军事教员,就请军分区或地方部队的同志兼课,请他们作时事形势报告;提高师生们的军事素质和对战争的应变能力,以及认识敌我的常识。他对刘端棻说:“顽军虽比我们的军力大,但他们怕边区群众,怕我们的自卫军到他们后方去。因而即使占去了马家堡,也不敢轻易深入边区。况且他们的士兵都是强迫拉来的贫苦百姓,怎么愿意替他们打为贫苦百姓办事的共产党呢。”仲勋同志还指示刘端棻说:“学校要依靠群众,依靠地方党支部和乡政权,这是学校安全的保证,学校不仅像过去一样,要和驻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更要和当地党组织、乡政府、自卫军保持密切联系。”刘端棻遵从习仲勋的指示去做,没出一个月,师生们的军事知识有所提高,连刚从边区农村和蒋管区招来的新生,夜间放哨也胆正了。但随之又萌生了和平观念,学校领导也准备在老苏区嗦罗村“安家落户”。
  两个月后,顽军侵占了马家堡。习仲勋立即把刘端棻找到分区机关暂住的阳坡头,讲了当时的局势,明确指出:“顽军可能进逼,逼迫我们退到山里去。二师在三嘉塬不安全,可以迁到新宁县去,再不成,还可以迁到南梁去。”刘端棻不愿学校离分区机关太远。习仲勋果断地说:“今天分区领导的任务是打仗,二师的责任是保障一百多名师生的安全,还要准备接收分区被占区的小学教员,担负保存干部的任务。学校要学会在反磨擦斗争中坚持办学。”
  习仲勋同志在一次大会上面带笑容而又严肃地说:“二师是关中分区的最高学府,它虽然不是大学,是个中等甚至是个初等学校,但它在我们关中分区是唯一的,是走了的鲁师又回来了。”并强调分区各机关团体以及领导同志,都要宣传、爱护、支持二师,同时也动员各县支持二师。习仲勋同志把警卫员李德强送到二师预备班进修的行动,激发了分区机关单位和各县相继出现了送妻子、兄弟到二师预备班学习的新气象。跟着刘志丹、习仲勋在照金地区闹革命的老同志强志毅、罗恒彩等也把妻子送到二师,上过几年村小、识字班的宁志明、卜映兰、乔玉梅等,也从“转三台”走进二师预备班学习。在习领导下成立的预备班,后来学生多达300名,其中170名升入师范班学习。这也是习仲勋等领导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出发,开垦“文化荒漠”,为革命培养人才的特色之一。
  学校到达付家山后,刘端棻根据习仲勋的指示,对沿途开小差的十名学生、四名伙夫,派人写信一一叫回,并以年龄小、缺乏斗争经验,怕学校北上见不到父母为由正确对待,坚持思想教育,没有处分一个人,有的还给开了欢迎会。从此,二师学生开小差的没有了,学生越来越多,一下子就编了三个师范班、一个预备班。
  刘端棻热爱边区教育,崇拜教育家徐特立。习仲勋欣然大力支持他按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办学。刘端棻同志从关中分区和二师的实际出发,运用徐特立的教育思想进行管理和课堂教育,二师的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习仲勋非常满意。边区群众也逐渐喜欢上了二师,由不愿送娃上二师到自愿把娃送到二师上学。二师在国统区的影响,远至四川、广东、安徽等省,10年间越封锁线走进二师课堂的青年学生300多名,来自本省、山西等7个省54个县市。
  习仲勋与刘端棻,忠于革命的教育事业,同心协力,在战火纷纷的年月,艰苦办学,创历史先河。大诗人、民众剧团团长柯仲平率剧团巡回到襄乐镇演出,挤出时间,于1940年4月3日步行去看望刘端棻和二师师生。他一置身于付家山山村小院的二师学校,深有感触,咏诗似地称赞付家山是“花果山”般的“天然校园”。可边区教育厅有几位督学却先后指责二师“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不像个学校”。习仲勋、刘端棻不管他人硬说春风是冬风,还是立足现实,坚持战时办学不动摇。
  1941年8月,边区教育厅秘书主任张养吾来到蜈空洞,习仲勋书记陪同,听了汇报,视察了这所“是学校又不像学校”的山村二师,感慨万千。二师依托农村避敌办学的革命精神,得到张养吾的肯定和赞扬。在1943年初召开的边区中等学校整学会上,又得到会议主持人、边区政府秘书长兼整学委员会主任罗迈(李维汉)同志的赞扬和肯定。习仲勋、刘端棻立足实际,坚持战地办学的成功经验,从此被载入史册。
  四、疑难解在火候上
  我们同学心目中的二师校长习仲勋与刘端棻也要亲自去请教。在嗦罗村,边区政府教育厅要二师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1940年开荒150亩,种菜60亩,植树150株。难题是学校没钱买镢头,嗦罗村只有16户人家,也不可能借到100多人所需的工具,刘端棻翻山去阳坡头汇报。习仲勋提出,学校与群众搞变工。学校与群众议定:群众的牛工给学校犁二荒地,学校师生给群众锄小麦,五个人工换一个牛工。全村群众的小麦按时锄完了,学校的开荒任务也完成了,并适时下了种。刘端棻在《回首延安》一书中满怀激情的写到:“搞变工队,而且是学校与群众协作的变工队,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体验的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新的教育生活。”
  顽军进逼,学校北上付家山,要从国统区顽军据点三河镇附近越过,恰逢分区保安处警卫队押送犯人上新宁县。为防顽军截击包抄手无寸铁的二师学生,学校派人与警卫队商定:学校出学生参加押送犯人,警卫队派战士护送学生越过风险地带。二师和警卫队的“变工”,合理地解决了学校遇到的困难,使师生安全到达付家山。同学们一路高兴地说,这是习校长指导二师在嗦罗村和群众变工开荒的启示和发展。学校在蜈空洞时,想搞些资金生产自救。习仲勋给学校事务主任冯宝仁出主意:“边区财政厅长霍维德同志来到关中,你可以去找他。”冯宝仁把学校的困难向霍厅长做了汇报,立即得到了霍厅长的理解和支持,马上借给学校一些生产资金,学校在铁王镇办起一个商店,并买了4头骡子搞运输,历经一年时间,学校经费有了来源,又归还了财政厅的借款。
  习仲勋书记工作再忙,学校必须他出面解决的事,一请就到,有时则主动前往。叫我们难忘的一堂课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调动170个师团,发动了侵苏战争。在二师师生极为关注之际,习仲勋于6月27日从10里以外的阳坡头村骑马赶到蜈空洞,在校部门前的大树下为全校师生作了时事报告。他概述了刚爆发的苏德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年来的国际形势,着重论述了战争的性质与前途。他明确指出:希特勒入侵苏联,使战争的性质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参战双方主要是美、英、法与德、意、日等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转变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战争,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性质不同的战争,日本侵略中国与德国侵略苏联,都是非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奋起反抗,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必将取得胜利;非正义的侵略他国的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正义战争要求全世界被侵略、被奴役的各国人民,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奋斗!
  习仲勋书记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的抗战热情,对全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增强了信心。这难忘的一课,用马列主义的战争观、战争理论武装了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思想,使大家懂得了从根本上认识和区分战争的性质,以及分析战争胜负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时至今日,我们每每回忆起来,都说这是长期起作用的一课。
  在后掌村,学校根据边区各县三科长及师范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精神,花两天时间召开的民主大会,习仲勋同志参加到底。这次民主大会充分发扬了民主,通过大会小会,几乎每个师生包括伙夫、通讯员都发表了意见,增进了领导与教工、教工与学生之间的团结,探索了如何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方法,学校从管理到教学全面得到改进。由于大家当时都年轻,没有经验,民主得有些过头,有人只要民主不讲集中,热衷于“学生会与学校”行政平行。习仲勋同志当时就指出:“这样的民主大会,以后要特别慎重。”这次大会后,在习仲勋指导下,在10月初召开的关中分区各界联欢座谈会上,经过充分讨论,明确认为延安学联会议关于“在组织上学生会与学校行政平行”的决定是错误的,二师应认真总结民主大会的经验教训,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理解民主与集中的教育。
  五、从马栏走向三原
  在关中分区,我们二师师生心目中的习仲勋,年轻有为,革命精力充沛,具有卓越的领导才干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他身着灰色中山装,英俊、潇洒,言谈和气爽朗,讲演很有鼓动性,深受社会舆论的肯定和敬仰。当时只有27岁的习仲勋,肩挑守住陕甘宁边区“南大门”、保卫延安、建设关中分区的重担,辗转平原山区,出入石门关,环视爷台山,琢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运筹帷幄,与分区三大班子紧握拳头,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坚持抗日,坚持统一战线,反对内战,反对磨擦,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侵犯关中分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开展“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斗争。
  1939年夏收前,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陇东、旬邑和淳化事件,侵占了八路军驻防的淳化、旬邑、镇原、正宁、宁县五座县城。进而于1940年春向我关中分区又发动进攻,于5月侵占了马家堡;在西边占了我新正县的四、六区,在南线占了我赤水县的官压、龙高两个区。在习仲勋和分区军政领导的指挥下,从东线打出去,解放组建了同、宜、耀行政区,后与原淳耀县的四个区合并为新的淳耀县和槐林庄中心区,照金镇、马栏镇同时回到边区,这也可以说是一次巩固“南大门”的奠基礼。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一次次反共高潮被击退,国际国内形势迫使蒋介石暂时缓和了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地的大举进攻。关中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1941年7月驻进马栏,9月,习书记就指示二师迁回马栏。刘端棻校长亲自领导,全校停课50天,师生们自己动手,在黑牛窝打窑洞,建成了有教室、图书室、俱乐部、宿舍的边区式的中等师范学校校园。新校园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全校师生员工望着自己亲手建起的新学校,激动万分。复课后的1942年元旦,师生们载歌载舞,喜庆新年和新校舍的建成。习仲勋也是激动不已,前往黑牛窝与师生员工们一起联欢,并和师生们一起步入新建的篮球场,参加了激动人心的篮球赛,并参加了师生们自编自演的联欢晚会。
  习仲勋把他兼校长创办的二师从反磨擦斗争中拉练了出来,有趣的是又战胜了一场病魔。
  边区经济困难,山村卫生条件差。学校不论迁住那个村子,晒被子、晒铺草、煮虱子、灭跳蚤和臭虫,既是制度,又成习惯。但师生们还是不断染病,不是腹泻、麻疹,就是疟疾。迁住蜈空洞,不到3个月,一场伤寒把40%的师生病倒了。缺医少药,师生们相互护理。用民间偏方医治只能在轻病号身上见效。重病人,大便干结,高烧不退。刘端棻校长体温高达39℃—40℃,昏迷不醒。习书记当机立断,派人专程给刘端棻送来两支针剂,同时拿来他的亲笔信,要学校立即派人去雷庄村,请他当年在苏维埃时期就结识的中医张智平前往学校为师生们治伤寒。
  张先生一请就到,他深知西药从国民党封锁边区的碉堡线上过来很困难,吃中药学校又没钱,习书记请他,他说什么也要对得起习书记。他着重使用偏方,凡大便干结、高烧不退的,喝蓖麻油医治,喝多喝少按病情定量。结果很灵,20%的重病号大便都通了,高烧也退了。学校60多个伤寒病人,无一丧命,全好了。刘端棻校长脱险后,学习轮流护理,背着大小便,晒太阳,一口一口喂饭,也康复了。仲勋同志请来的乡村名医,把一个个昏迷不醒的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50多年以后的今天,大家一说起来,我们的老书记、老校长习仲勋,写纪念雷庄村中医张智平的那封信,师生们谁都忘不了。
  习仲勋因工作调动,于1942年7月离开了马栏。而定居在马栏的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学校、剧团、公司、商店的职工干部,忘不了习仲勋领导分区军民与国民党顽军“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解放马栏的1940年;二师师生忘不了习校长领导二师避敌办学并战胜那场大伤寒,为革命培养人才的革命精神;马栏群众忘不了习书记,忘不了二师,全国革命胜利后,住进二师校园的农民,把二师校园取名“二师村”。革命胜利了,二师避敌办学两年,1941年底迁至马栏,又辗转了三个年头的解放战争,1949年5月告别了马栏,走向三原。二师在10年的战争环境中,为革命培养的数以千计的人才,先后走上工作岗位,分赴各条战线,继而走向全国,经过长期锻炼,多数被党组织提拔为县地级,有的晋升为省军级,有的成了作家和工程师,还有出国成了外交工作者。
  二师学生,现大都离休了。二师的创建人、教育家刘端棻1992年12月与世长辞。在他患病期间,亲自主持组建了二师校史编辑组。他明确要求,—定要把二师校史写好,要写得“有史有人,有血有肉”,要如实反映二师在战争环境“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革命精神,要请习仲勋同志题词、写序言。
  习仲勋同志,在他耄耋之年,以“气昂昂卷长虹,饮千盅满面春风”的精神,为二师校史撰写了序言。刘端棻躺在病床上,把习老寄来的序言一遍一遍地看,连连说写得好:“这就把出版二师校史的大问题解决了。仲勋同志一贯虚心,他来的信,叫我最后定稿。我完全赞同,就这么定了。”习仲勋的题词是:“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更名为关中师范、联合中学,始终是一所既培养师资又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为革命培养了既经得起战争又经得起和平建设考验的人才。”习仲勋同志作为国家领导人,通过序言和题词,给二师这所战时学校,圆圆地划了上一个句号。
  1996年秋之夜
  

怀念习仲勋/《怀念习仲勋》编辑组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2009.5重印)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