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习仲勋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往 事 历 历 ——习仲勋不朽
贾延岩

  2002年5月24日,从13岁踏上革命理想的征途,2l岁担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32岁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33岁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36岁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委,39岁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40岁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员和国务院的秘书长,46岁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而后又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习仲勋同志永远的走入历史了。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上将永远镌刻着他的英名。
  由于各种的历史原因,作为习仲勋这样分量的开国元勋和一生颇具传奇的人物,现今在社会上,尤其在中青年人中间,是知之不多的。
  今天,在缅怀他的日子里,我做为一个有幸结识过他的晚辈,忆及到一些和他有关的往事,虽然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这都是些细小之事,但我细思起来却也还很有些感慨和领悟。
  初 识
  那是1978年4月的一天,我应邀来到北京前圆恩寺胡同一个并非独家的平房小院。我是来见刚结束了16年的关押、审查而重新分配工作的习仲勋同志的。
  当时华国锋跟他谈了话,暂时安排他就任广东省委书记,他想除了原有的老秘书外再找一个年轻的秘书,而一些老干部及他的夫人和子女推荐了我。久仰他的大名,但从来没有见过他的面,第一次会见他就是去面试的。
  也许是“文化大革命”和“农村知青”使我已经历过了许多“风雨和世面”,也许更是因为这位习伯伯是那样慈祥豁达的开国元勋没有使我感到一点拘谨和忐忑,话谈得非常轻松和畅快。一上午谈了近两个小时,中午留我在家里吃的面条,饭后他要回招待所休息,因为当时狭小的家里还安不下他的床位。也许是谈得还投机,也许更是为了慎重,他又约了我第二天上午再来继续交谈。
  在两个上午的时间里,开始是他问我答,后来谈成了互问互答,再后来他们全家都参加了进来共同讨论,所涉及到的是个人简历、中国历史、党的历史及国家现状之类问题。我还问过他遭撤职的“利用小说反党”是怎么回事。两个半天的谈话没有涉及到“当秘书”一个字,简直就是海阔天空轻松愉快地谈心。
  几个月后调令从广东发出,我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普通青工戏剧性地脱去了劳动布的工作服换上了军装,担任了省委书记的秘书。
  从此我把对他的崇敬埋藏于心,甚至把“习伯伯”这刚开始自然而亲切的称呼也必须改掉了,代之而用的是生硬的工作用语“习书记”。
  体恤民情
  1978年是“文革”刚结束的第二年,社会上民众最强烈的要求莫过于平反冤假错案。
  根据习书记的明确要求,在那个时期我去过最多的省委部门是信访办,外出过最多的工作是抄写大字报。
  面对每天无数的人民来信,习书记不满足于经过信访办严格筛选后送达我们的少数信件,他指示我要经常去信访办查看人民来信,并在接待室直接倾听来访者的呼声。
  当时的广州中山三、四路交口处和整条北京路上,万头攒动,群情激昂贴满了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的大字报。我根据习书记的要求经常骑着自行车去看和抄写大字报。有一次我的自行车摆的不是地方,被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给扣了,我求了半天才要回来。
  有一天,在北京路口,我被一群披麻戴孝,悲愤不已从远地赶来的老少的大字报所吸引,大字报内容是事关数百条人命的血案,出于事关重大和我自己难以抑制的同情和义愤,我忍不住悄悄给这些人出了主意:到省委门口信访接待室去直接申诉,并指点了他们去省委的路怎么走。
  回来后在办公室我谈起了这件事,遭到了同事们的好言相劝:你可不能这样感情用事,机关里知道了,一个领导的秘书怎么能叫老百姓到省委闹事,这影响多不好!我向习书记汇报了这个案子的大概,并直言了我的所为和同事们的批评,习书记开始是笑了一下,然后严肃地说:你没有做错,共产党的机关、共产党的干部怎么能怕老百姓,对老百姓没有感情那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嘛?这样的官在封建社会都不是好官!
  每一次我有关普通群众来信或上诉的汇报,习书记都是听得那么认真,有时他还颇动真情和感慨。
  “李一哲大字报案”、“彭湃家属惨遭迫害案”和“海南儋县血案”等冤假错案都是在习书记直接关心下处理和昭雪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刮台风,广州郊区水稻受灾严重,习书记焦虑地说:不能只听汇报,咱们自己去看看。驱车来到郊外,我们几人沿着泥泞的田埂往受灾稻田的深处走去,警卫员小赵走在前面,习书记紧锁着眉走在他后面,突然习书记十分生气地大吼了起来:赵长富,你来干什么来了,庄稼都这样了,你还不紧不慢地迈着四方步,这是逛马路呢!事后,赵长富感到挺委屈对我说:“首长年岁大了,路又窄又滑……”
  这些事情都过去20多年了,也许是因为普通农家出身的习仲勋同志对于在创造陕甘苏维埃政府,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与广大民众所凝聚起来的血肉鱼水之情永不会忘怀,也许更是因为他屡遭冤屈作为国家领导人后又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工厂生活了十几年,至今我都还能感觉到他对普通民众的疾苦和屈辱,发自肺腑的一腔深情。
  严于律己
  习书记不仅在生活上和思想、工作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他的这个“己”还包括到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自己的子女。
  “给大领导当秘书,可是仕途的捷径”,这是社会上广为认定的真理。可近几日来,我们几个现职和过去的秘书们凑在一起,大家一致的感叹是:绐习老当秘书别指望得到特殊的关照。大家还拿20多年前的老秘书,现在也就是某省副秘书长调侃:老曹,我们这里边也就你熬成正果了,当“秘书”挂上“长”了。但在我们这些人心里对习老是叹服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的人。
  记得我受到过的一次表扬:一次大家聊天,习书记问我:你从工厂调过来干什么工作,工厂同志们知道么?我回答到:因为广东调令来之前,我曾去应聘过《科普》杂志的记者,《科普》也来函了解我的情况,于是我跟厂里的同事们说的是到广东《科普》的记者站。习书记听了后哈哈大笑:你真会撒谎啊,我很喜欢你这个不张扬!
  记得我受到的一次批评:一个外国元首访问中国路过广州在机场停留,我陪同习书记去机场会见。回来后的晚上,习书记对我说:“你今天怎么穿这件衣服去机场了?”说得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因为我认为那还是我的一件好衣服。看着我发愣,习书记严肃地说道:“艰苦朴素是好的,但也不能穿着补丁衣服去见外宾呀,这是违反外事纪律的!”我这才想到我这件衣服的后脖领处补有一个不很长的包边。
  我还记得桥桥(习书记身边唯一的子女)在城外的第一军医大上学(为了照顾习书记是叶帅主动给安排的),当时从住所到军医大有很长一段路都是稻田和野地,由于她星期天晚饭后必须归校参加晚点名,父女多年分离,现在一星期才见一次面,晚饭后总还有说不完的话。有一次她离家太晚,司机李配京师傅好心,用汽车送了桥桥一趟,习书记知道后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桥桥,以后桥桥再晚都是我陪她骑自行车返校。
  秉性所选择的命运
  1986年,习老作为当时健在的共和国元勋中较年轻的一个却第一个退了下来。他22岁作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就曾遭王明路线的关押并差点被活埋,他49岁时又遭诬陷为“反党”被撤去副总理职务下工厂长达16年,这次才出来工作了7年的时间就彻底的离开了工作岗位。
  1987年,在我曾追随习老工作和生活过的广州珠岛,我又一次见到了他。习老仍是那样乐观和健谈,言语中更多的是对我这个晚辈的关怀和教诲,他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干什么工作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做人,自己要问心无愧,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我当时只是想看望和慰问一下他老人家的,但也不知他是否知道,因为我的耿直,我也刚从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岗位上被撤了下来。想想他一生的坎坷,看看他乐观豁达的神情,他的这些话是他内心的独白,也正是对我的安慰和鼓励。
  临别时,习老一反通常讨厌照相的习惯,在住房外的草坪上跟我合了一张影,我和他从来没有靠的这么紧过,我能清清楚楚地感到他的正气和铁骨。
  什么是不朽
  夜深了,讨论习老生平的会刚结束,我独自徜徉在24年前跟习伯伯初次见面的小院门前,往事一切都还是那么的真切。
  在北京医院肃穆的灵堂里,当威严的国家仪仗兵指挥短促的口令过后,开始起灵了。灵堂里是那么的静,只有仪仗兵们那音乐般整齐轻快的皮靴底击打着地面的声音,灵柩随着仪仗兵们的小碎步缓缓向门外移去。突然间我多日不曾涌出的泪夺眶而出了,我心中在想:这就是哀荣吧,这就是盖棺论定的哀荣……
  人总是要死的,大凡灵堂里书写最多的两个字是“不朽”,连日来我在想,什么是“不朽”?我突然领悟到:习仲勋将是真正不朽的!他那清廉体民和刚直不阿的精神绝对是不朽的。
  

怀念习仲勋/《怀念习仲勋》编辑组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2009.5重印)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