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习仲勋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高 山 品 格——怀念习老
忽培元

  陕北人民把深受群众敬仰的老者去世后的安葬过程称之为“扶某人上山”。其中一个“扶”字,在此侧重于“追随”的意思。这种称谓中暗含着被扶上山的人在人们心中就像一座高山,从此永远地耸立起来了。习老逝世一周年之际,也接近他诞辰90周年纪念的日子。在这难忘的日子里,作为晚辈,阅读《习仲勋文选》和《习仲勋革命生涯》这两本书,在深受教益和大为感动的同时,想到了“扶习老上山”这个话题。
  2001年10月15日,是西北人民敬仰的老革命习仲勋同志89周岁生日。受200多万延安儿女的嘱托,带着陕北的小米和红枣专程赴深圳祝寿,成了一件值得永远铭记的金秋盛事。那时候,习老身体尚健,谈笑风生。他亲自在客厅接见来宾,并迈步走进餐厅同大家共进午餐。像每次见面一样,老人家依然是那样热情好客,同每一位熟人亲切交谈,同每一个年轻人轻松愉快地逗趣儿。他乡音浓重,声若洪钟,豁达幽默,妙趣横生。听老人家谈话,就如同听他的故乡富平一带的“阿官腔”道白一样,抑扬顿挫,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情真意切,使人如沐春风,如饮清泉。习老的乐观情绪,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使一席普通的家宴,始终亲情融融,乡情绵绵,令人难以忘怀。至今回想起来,习老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
  在中国,在中共党内,像习老这样一位人物,他奋斗的一生及其辉煌业绩,无疑使得他的名字载入了中华史册,使得他的生命进入了永恒的境界。眼下,当我在陕北黄土山峦的腹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捧读着习老的文集和他的长达70余年的革命生涯故事,便情不自禁地步入了那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历史。陕北延安,这里是习老当年长期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这片金色的土地上,蕴含着他青春岁月中的心血和汗水,流传着他舍生忘死闹革命的传奇故事,他和他的战友们的奋斗业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历代杰出人物的天幕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老的辞世,只是生命形式的一种变幻,是由人的肉体生命向着精神生命的超度和升华。至此,不禁想到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著名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坚信,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岁月的流淌,习仲勋和他们那一代杰出的中共历史人物的影响力与精神光耀,只会越来越大,日益熠采夺目。
  “扶习老上山”,其中一个“扶”字,体现了多少深情敬意。2002年5月24日,那个酷热难耐的日子,当习老的遗体由医院病房移往遗体告别室的路上,我们奋力托扶起习老伟岸的身躯。他身着深灰色中山装,上面覆盖着绣有镰刀斧头的鲜红的党旗。那庄严的旗帜,最恰当地概括了习老光辉的一生。在连绵起伏的黄土峰峦间,在穷苦人居住着的土窑土炕上,灶堂间和油灯里,红色的火苗燃烧跳跃起来,在那红光映照下,他那激昂的话语和有力的手势,像星火划过夜空,点亮穷人心头一盏盏奋起反抗的灯。“巨臂挥向动山河,赤旗指处跃工农”,西北革命斗争的烈火就这样形成燎原之势。当年那位深受工农兵群众信赖的叱咤风云的习主席,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过了多么漫长而坎坷的革命道路……如今他老人家实在是太累了,像睡着一样,面部的表情是那样的安详平静。没有焦虑,没有愧疚,没有遗憾,没有痛苦。眉宇舒展着,嘴角隐约透出欣慰的笑意。老人家他走得是那样的从容不迫,安然若泰。就像那最后一次生日午宴一样,他依然处在亲情融融,乡情绵绵的境地之中。“仲勋,我用微笑送你远行”,这是夫人齐心的祝福(习老去世后,她的纪念文章的标题),其实也正是对习老最后心境的一个概括。真正幸福的人,是笑在最后,且永远在笑的人。一生奋斗不止,一生饱经磨难,一生豁达大度,一生正直刚强的老人,他终于坦然地笑在了最后。
  当我们奋力托扶起习老的伟岸躯体,步履沉稳,心潮翻涌。多么希望还能听到习老的谈笑与教诲,还能领略他的神情与风采啊。突然想起他老人家留给我的最后一句教导:“人就是要勤奋啊!”还是那次深圳祝寿,当我将一本反映西北革命斗争的小册子《难忘的历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老人家,齐老当即介绍我写作这本书的努力经过。他老人家一边翻书,一边语重心长地说了上面的话。“人就是要勤奋啊!”好在一位摄影家及时留住了这个宝贵的瞬间。习老留给一个晚辈的最后教诲,使我时时感到压力和责任。那一刻,当我们托扶起老人伟岸的躯体,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任重道远的压力和责任。感到扶习老上山,如同奋力地在巍峨险峻的华山之巅,寻找那一棵饱经风雨雷电洗礼的不老的华山松。那松树昂然矗立于高崖云端,峻拔而坚韧无比。也许是由于造就英雄的需要,命运安排其生长于西岳之巅的岩石缝隙中,以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倒使之更加具备了坚不可摧的英雄品格。不老的华山松,这是习老一生精神气节和风采英姿的形象写照。那一刻,当我们托扶起老人家伟岸的躯体,仿佛是追随着老人家一步一步地沿着华山崎岖的道路向上攀登,越过千尺幢,跨过百尺峡,历尽千难万险,奋力进入人生的新境界,去领略一个杰出生命奋斗不息的无限风光。
  扶习老上山,使我们联想到许多许多。习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求解放和自由幸福的一生。回顾他的革命生涯,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是与大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革命生涯和战斗历程,正是艰难翻越一座座高山的奋斗过程。当我们托扶起习老的伟岸躯体,我们首先想到甘肃两当的秦岭大山。即是险峻无比的。1930年7月,年仅16岁的习仲勋,在这里参与领导了西北地区著名的“两当兵变”,成功地拉出一支革命武装,兵变以后虽遭失败,但那英雄传奇故事,至今在西北人民中流传。当我们托扶起习老的伟岸躯体,我们想到了陕西渭北高塬照金地区高耸入云的“红军寨”(薛家寨)。这座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的红色的石山,像一座伟岸峻峭的人形雕像,矗立于广阔的黄土高原,1933年春秋时节,刘志丹、习仲勋和他们的战友们便是在这里高举武装斗争的红旗,唤起工农千百万,创造了西北地区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那一刻,当我们托扶起习老伟岸的躯体,我们仿佛是追随着老人家攀登上了雄伟的红军寨,眼前的红旗正引领着我们前进,工农武装割据的口号震天撼地,召唤着我们永不停息地奋发进取。
  扶习老上山,我们想到了陕甘边桥山山脉中段的南梁山。这里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3年冬天至1934年夏季,即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照金失守和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之后,习仲勋等同刘志丹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顽强地重整旗鼓,在这里开辟了范围更大和更加巩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如今那连绵不断的群山之中,还有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开辟的练兵场和住过的土窑洞。那一刻,当我们托扶起习老伟岸的躯体,我们仿佛是追随着,习老行进在南梁山区的崇山峻岭中。秋风吹荡起革命烈士的理想,染红了满山的杏叶桃叶,使眼前的一切都化作了红旗的丰采。“苏维埃”,一个多么新鲜而又响亮的名称。我们精神振奋,群情激昂,仿佛我们自己,刚刚参加过那早已载入史册的聚会,亲身经历着那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亲手投票选举出自己年轻英武的苏维埃政府主席。
  扶习老上山,我们想到了坐落于淳化山区的爷台山。这里曾经是习仲勋主政七年的关中分区的辖地。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雄踞于关中平原北面,据守如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进攻则可直取咸阳、西安,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险要。1945年7月,蒋介石密令胡宗南纠集六个师攻打爷台山,并有三个师占领了该地,进入我关中分区。毛主席指示习仲勋、张宗逊组成临时指挥部,打响了著名的爷台山自卫反击战。经过激战,把敌人“干净、彻底、全部消灭”,受到毛泽东的称赞。那一刻,当我们托扶起习老伟岸的躯体,我们仿佛是跟随习老故地重游,领略那当年激烈厮杀的战场上如今盛开着的遍地黄花。
  扶习老上山,我们想到了陕北榆林无定河畔的横山。那虽然不是一座形象的真正的山,但在习老的革命生涯中,“横山起义”这个词汇却胜过一座高山。1946年4月,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最危急的时刻,我张家口和承德等解放区相继失守,敌军气焰更加嚣张,对革命大本营延安形成包围之势。毛主席亲自指示习仲勋加强边区北线工作,争取打下榆林、横山。习仲勋受命于危难之时,在长期统战工作的基础上,半年之内做了起义前的艰苦准备工作,终于促成了横山起义。那一刻,当我们托扶起习老伟岸的躯体,我们仿佛是追随着他老人家在硝烟弥漫的人民解放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国民党军做策反工作。我们追随着习老,奋力攀登上响水堡、波罗堡的古寨山,眼望奔流不息的无定河,仿佛经历着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日子,亲身感悟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习仲勋沉着机智,利用自己同胡景铎的同乡同学特殊关系,通过胡希仲单线联系做统战工作,取得了突破,成功地策划了国民党军5000人起义。同年10月起义部队组成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几天之内,拔除了横山境内所有据点,解放了无定河以南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2万人民,建立了榆横特委,改变了战争局势。南京政府大为震惊,蒋介石只能望洋兴叹。横山起义,当逢其时,大大动摇了敌人军心,鼓舞了我广大军民的斗志……
  扶习老上山,我们是在自己的心中耸立起一座永远不倒的历史丰碑。这丰碑像自然的山峰,像日月星辰一般,是永远地耸立在人们的心中,使我们时常产生崇高伟大的联想,想到了许多许多的山:河南邙山,岭南翠峰,北京景山,还有江河源头的巴颜喀拉山……每一座山,都是一座巍峨的丰碑,记载着习老和他的战友们为振兴中华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奋斗业绩。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
  于右任先生的诗句,也正是道出了习老的心声。习老的故乡,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陕西富平,更是他舍生忘死,长期生活和战斗过的,用青春和热血乃至生命浸润过的西北革命老区的河流山川。在北京在祖国大地同许多许多当年一道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一同步入过七大会场,聆听毛主席《愚公移山》的讲演,又一同当选七大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一同走出陕北,走进西柏坡的小平房,一道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战友们中间,老人家无比欣慰,但他还是心系西北,心系陕甘宁边区的山山水水,无时无刻不惦念着西北的人民群众和山川河流,渴望魂归故里……扶习老上山,正是满足了他的最后的一个崇高的愿望。习仲勋,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是人民群众中产生的领袖人物,他从人民群众中走来,又向人民群众中走去。他属于西北的千山万水,属于祖国江河大地。他是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2003年8月30日于陕北
  (忽培元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秘书)
  

怀念习仲勋/《怀念习仲勋》编辑组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2009.5重印)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