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徐向前 > 全文图书 > 徐向前画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三章 苏区风云 黄安“立体战”
江英







  1931年11月7日,黄安七里坪的河滩上,红旗飞舞,歌声嘹亮。苏区军民热烈欢庆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热烈欢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七里坪,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黄麻起义时,曾被命名为“列宁市”。这里有条主要街道,被命名为“列宁街”。
  经过第一、二次反“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红军发展到3万人。游击战争也迅猛发展,独立营、团、赤卫军发展到20多万人。为了统一指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方面军下辖四军和二十五军,共4个师。另有两个师尚在组建中。地方武装15个师,分别归各县军区指挥部指挥。
  红四方面军成立那一天,举行了阅兵式。徐向前、陈昌浩骑马检阅部队。这时,徐向前年仅30岁。王树声为阅兵总指挥。阅兵后,徐向前发表了简短有力的讲话,指出: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是鄂豫皖苏区红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标志,是党领导鄂豫皖苏区人民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四年英勇斗争的胜利成果。他号召全体指战员,团结一心,戒骄戒躁,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而努力奋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反蒋浪潮。蒋介石虽然加紧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准备,但因兵力不足,迟迟没能部署就绪。中央分局根据中央指示和敌我态势,提出了外线出击的进攻策略,以打破敌人的“围剿”计划。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的八个月时间里,红四方面军连续进行了黄安、商(城)、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取得了重要战果。
  黄安城,是南线敌人离根据地中心区最近的一个重要据点,处于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包围之中。1927年11月黄麻起义时,起义军第一次解放黄安,当时就有“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的打仗,女的送饭”的生动写照。4年后,根据地军民又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发起了围攻黄安的作战。
  黄安守敌六十九师战斗力并不太强,因屡遭红军游击袭扰,士气低落。但黄安修筑了许多工事,碉堡林立,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黄安守敌还可得到附近宋埠、麻城、黄陂、孝感等地敌军的策应。红军火力不强,也没有炸药及其他爆破器材,以现有的武器装备去强攻敌坚固设防的据点,只能增加无谓的伤亡。徐向前想采用诱敌出城战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根据地南部敌军的一线兵力部署呈“山”字形。徐向前主张从“山”字头上开刀,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兵围黄安,吸引援敌,野外聚歼,以粉碎南线敌人的“进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徐向前召开军事会议,提出长期围困、逐步削弱、创造条件攻城歼敌的作战方案:第一步,扫清外围,切断敌联系;第二步,围城,并准备打击宋埠、黄陂方向可能来援之敌;第三步,条件成熟时发起攻城,歼灭守敌。
  经过10天战斗,拔掉了敌人外围据点,切断了守敌与外地的联系,顺利完成第一步计划。接着调整作战部署,以一部继续围城,一部构筑多道防御阵地,准备打击来援的敌人。
  黄安城内给养日渐减少,守敌久等不见援兵,两次派兵出击,企图打通与宋埠的联系,但遭顽强阻击,只得龟缩回城。这时,宋埠敌军出动两个旅前来增援。徐向前决定:红军以一部诱敌深入,待敌进至主阵地前,主力从两翼迂回包抄,予以歼灭。敌军果然上当,被诱歼一个团的大部,余敌连夜逃回宋埠。这一仗,口袋张得较小,战果不够理想。
  随后,敌人组织第二次增援,以黄陂3个旅和宋埠1个旅,分两路大举北援。敌在优势火力掩护下,猛攻嶂山阵地,突破前沿,逼近红十一师指挥所。黄安守敌同时组织突围。这次敌军援兵多,来势猛,徐向前决心把口袋张大一些,放敌进入我第三道阵地,然后集中主力,两翼包抄,围歼敌人。
  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的险情。敌军攻破我一处阵地,猛冲猛插,指挥部驻地已能听到两面敌人的枪声。若不把增援的敌人击退,让它与城内守敌会合,围攻黄安战役就要功亏一篑。徐向前一面命总部手枪营作好战斗准备,一面带着参谋和警卫人员,骑马飞快奔向阵地前沿指挥。子弹到处乱飞,迫击炮弹不时地在山腰上爆炸。山上山下,敌我相搏,杀声震天。徐向前不时把手向后挥挥,说上两句:“讨嫌,讨嫌!”后来,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沉着坚定,从容不迫,很重要。遇到危险,你自己首先慌张起来,怕得要命,部队不乱套才怪呢!”
  当时的手枪连连长秦基伟,在《故乡的战斗》一文中,生动地叙述了这次作战和徐向前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情景:“情况非常紧急……我们全连刚跑出村庄,便远远地看到徐向前总指挥带着几位参谋和警卫人员,骑着马,向着枪声最密的一个山头飞跑。我们二连经常跟随徐总指挥活动,因此不论干部和战士,都非常熟悉总指挥。特别在战斗中,我们都摸到了一个规律:哪里的战斗任务最艰巨,哪里的情况最危急,徐总指挥就出现在哪里。”“忽然,总指挥身子向右一侧,右胳膊上流出了鲜血。我马上跑过去,总指挥看我想去照顾他,左手向山下指,高声向我喊着:坚决把敌人压下去!……”
  各路红军向敌军猛扑,附近的群众和赤卫队、游击队也纷纷投入战斗。敌人溃不成军,争相逃命,丢下尸体1000多具,800余人缴枪投降。红军乘胜追击,直逼宋埠。企图突围的黄安守敌,刚一露头就被打了回去。
  徐向前在这次战斗中受了伤。他后来回忆了几次战场遇险的经历,说:“战争年代,我们都把死伤置之度外,毫不在乎。有次吃饭,一发迫击炮弹落在我们的房顶上开了花,大家照样吃饭,谁也没有给炸着。又有一次,我站着指挥战斗,一发炮弹打来,在前面距我三四米的地方开花,但没炸着我。巧不巧?……还有一次,警卫员在我后面走,飞来颗子弹,把他给打死了。”他说:“怕死就不能打仗。”
  在这次围攻黄安的战役中,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参加了作战。两年前的一天中午,四川军阀刘湘的一架双翼德国容克式教练机因为缺油降落在宣化店东南的陈家河。驾驶员龙文光和飞机一起当了红军的俘虏。1931年2月新集解放后,徐向前和红军领导人命令把飞机运到新集。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
  在黄安战役中,“列宁”号又飞到黄安上空,陈昌浩在上面督战。当时陈昌浩27岁,为防止驾驶员不可靠,降到白区,他带上手枪和手榴弹,在空中监督。敌人还以为是他们的飞机来了,纷纷从工事里跑出来,呐喊呼叫。然而,飞机扔下的不是大米白面,而是炸弹和红军的宣传品。这是红军历史上少有的“立体战”。
  黄安守敌经红军20多天的围困,已是弹尽粮绝,待援又无望,军心更加动摇。不少人黑夜潜出城外投诚。23日夜,总攻开始。敌人节节后退作最后挣扎。敌师长把仅有的一点机动兵力组编成“敢死队”,亲自训话,许愿突围冲出去的,当官的高升一级,当兵的升为官长。他还说:“一定坚持到最后五分钟,不成功便成仁!”他指挥部队向南门突围,自己却化装想从西门溜走。黄安守敌也被全部歼灭。敌师长最终当了俘虏。
  这次战役历时43天,共歼敌1.5万余人,俘敌官兵近万人,缴枪7000余支、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这是围点打援的成功战例。战后,徐向前命令用缴获的一部15瓦电台组建了无线电通信部门,正式与中共中央建立直接的无线电通信联系;随后又与江西苏区和湘鄂西苏区沟通了无线电通信联系。这一次战役后,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革命区域连成一片,前线敌人处于守势,不敢贸然向革命根据地进犯。
  

徐向前元帅画传/江英编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