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初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二、接受革命根据地战斗洗礼
《萧劲光传》编写组
    
  萧劲光热爱军事工作,在苏联系统地学了军事;通过大革命时期的经历,也深深懂得军事工作的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他用军事服务党的事业、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目的十分明确。但是,他独立指挥作战的第一步非常艰难。
  闽西苏区四面受敌,根据地被迫缩小,而根据地的正规部队只有由二十一军改编的新十二军(军长左权,政委黄甦)的千余人。就是这千余人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入伍的根据地青年和收编的投降、俘虏人员,官兵军政素质差,军事水平低。正视这一现实,萧劲光一边指挥部队迎击突袭苏区的小股敌人,一边调查研究,了解、熟悉情况。同时,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开办教导队、办学(1931年1月,闽粤赣特委、军事委员会决定萧劲光兼任闽西彭杨军事学校校长),亲自担任教官,训练连排基层干部。具体做法是,根据战事的需要,把部队中政治坚定、作战勇敢,有发展前途的人选出来,集中到学校突击训练,学习基本战术技术,学习带兵方法,进行实战演习。为了培养大家良好的军人习惯和气质,萧劲光按照苏联军校正规的训练方法,对教员、学员着装作出统一规定,要求学员军容整齐划一,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此前,红军部队服装上没有统一的标识。萧劲光就学着苏联服装的样子,用两块小红布缀在衣领上,作为部队的红领章。这一做法,先在彭杨军校实行,后来被推广到部队中。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学习方法简单,周期也很短,一般两三个月(后来,长的达到五个月)。有时战斗打起来,学员也拉出去参战。战斗结束,大家再回到学校坐下来谈作战的体会感受,总结战斗经验。教员教得认真,学员学得刻苦,理论和实践结合、训练和实战结合,使基层军官在不长时间里都有较大提高。
  1931年3月底,闽粤赣省委在机关所在地虎岗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于同年1月份在上海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这次会议名义上是继续反“左”倾冒险的“立三路线”,实际上接受了比“立三路线”更左的王明教条主义错误。在地方上,提出以深入土地革命为中心,实行查田、查阶级的过“左”政策;在党政军中,全面开展“肃反”清除所谓“社会民主党”分子;在军事上,否定原来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代之以王明一伙提出的所谓“新原则”、“正规原则”。这一切,最后落实到军事决策上,就是一点:保卫龙岗、虎岗,巩固以龙岩、永定为中心的闽西基地。
  萧劲光不赞成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决策。他认为,闽西是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应该以中央根据地的大局为重。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围剿”,进攻的主要目标是赣南的朱毛红军,闽西的红军应该以配合朱毛红军为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根据地的“围剿”,而不是攻坚、硬拼,单纯保卫闽西根据地。但既然军事委员会决定了,萧劲光执行是坚决的。他主持将闽西仅有的红军主力新十二军从根据地北线调到南线的龙岩、永定一带。先是指挥部队攻打坎市,结果未能拿下,部队反受挫。继而又集中全力攻打大池、小池,拼实力、拼消耗,仍然未能打下来,部队再次蒙受较大损失。此后又与钟绍奎部等当地的军阀、土匪及叛离苏维埃政府的傅柏翠多次交手。由于确定了以“保卫龙岗、虎岗”为目的的战略方针,实际上拴住了部队的手脚,使部队不可能远离苏区去放手打仗,发展苏区,只能被动应付,单纯防御虽然战斗有胜有负,但大都得不偿失。闽西这一军事指导方针持续了三四个月,直到7月份后,即第三次反“围剿”开始才停止。若干年后,回顾这段历史,萧劲光说:
  在这期间,我指挥部队打了不少仗,虽然有些仗也打胜了,但苏区不但没有巩固,反而日益缩小;红军不但不能扩大,反而削弱了,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保守主义的“保卫龙岗、虎岗”方针指导下,开始我们在战略上采取的是单纯防御的方针,在敌人的“围剿”面前,把主力部队拉来拉去,处处招架,大门不出,后门也不去,自己把自己束缚在家里,反而让敌人到我们苏区内部打游击,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在战术上,也是只注意攻打据点,打正规战。如两打大、小池,打坎市,都是硬拼,结果伤亡、消耗都很大。这些军事工作上的失误,我作为指挥员都是有责任的……
  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闽粤赣军事委员会认识到,在红军弱小、根据地不稳定的情况下,盲目地与敌人硬拼,打阵地战、攻坚战是不行的,更多需要的则是游击战、运动战。萧劲光与邓发、张鼎丞、罗明等一起认真总结了前一段失败的教训,冷静地分析了面临的形势:闽西苏区西侧有汀江等河流,回旋不便;南线敌人数倍于我,实力强大;而北部敌人仅为团匪,力量薄弱,且群众条件好,地域广大、粮食充足。在基本取得共识后,决定改变“保卫龙岗、虎岗”的战略方针,调动部队“向北发展”。按照这一战略方针,萧劲光拟定了作战计划:(1)先打上杭、永定之间的芦丰、丰稔两据点,巩固中央与苏区的联络线(是时中共中央领导驻上海),然后主力向汀州、连城方向发展,争取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2)在南线,除地方武装外留下主力部队的三分之一,组织成立以罗明为书记的工作委员会,加强领导;(3)省委逐渐北移,第一步移向白砂。
  1931年7月,萧劲光按照既定方针先调第十二军一部南下,与彭杨学校的学员、虎岗警卫营一起攻打芦丰。在第十二军即将到来时,闽西军委发现盘踞芦丰的地方团匪钟绍奎等似乎已有察觉,有敌人增援芦丰的迹象。萧劲光果断决定,不待第十二军赶到,以虎岗警卫营并彭杨学校学员计400人,先行投入战斗,突袭攻占芦丰。当天下午,敌人援兵邱伯琴部赶到,双方展开激烈争夺,警卫营及彭杨学校学员当即撤往蓝家渡。翌日,第十二军部队赶到,当即向围击蓝家渡的钟绍奎、邱伯琴等匪部发起反击。激战一天,敌人被击溃。钟绍奎撤至汀江西岸的上杭,邱伯琴则逃出苏区。接着,红军攻占丰稔。而与此同时,虎岗已被敌人乘虚占领,省委领导张鼎丞、罗明、芦德光等人齐聚于丰稔。部队在丰稔休整数日,虎岗警卫营编入第十二军。闽粤赣省委、军委在此研究决定,罗明率第十二军一个团及地方武装留下,负责南线工作,第十二军主力部队挥师北上。省委机关移驻白砂镇(不久,因敌情紧张,省委继续北移至徐坊)。
  8月中旬,萧劲光指挥第十二军主力及彭杨学校学员向汀州、连城方向进军,数日抵达闽赣边境的汀州附近。钟屋村一仗,击溃了敌人主力卢兴邦、易启文等部并乘势夺取了汀州城,接着又攻占了连城等地。接连几仗打下来,势如破竹,干净利索,官兵个个扬眉吐气、部队士气高昂。9月下旬,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率领红军进驻邻近汀州的瑞金城。中央红军第十二军(即原闽西老十二军)在罗炳辉、谭震林率领下到达汀州。至此,中央苏区和闽西苏区连成一片。新、老第十二军在汀州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第十二军。罗炳辉任军长,谭震林任政委,萧劲光任参谋长。
  实践证明,闽西根据地这一阶段军事工作,符合闽西当时的实际,也符合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指导思想。战绩也是显著的。但在此后不久批判所谓“罗明路线”、批判萧劲光的时候,“闽西向北发展”却成了“逃跑主义”,是萧重要的错误乃至罪行。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