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章 初到中央革命根据地 三、受命创建红军学校
《萧劲光传》编写组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和根据地获得了很大发展。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苏区拥有21个县城,总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中央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早在一年前中共中央就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中间几经变更,而今条件成熟了。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萧劲光与张鼎丞、郭滴人、邓发等,作为闽西根据地的代表出席会议,第一次来到当时被称为“红都”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
  这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一次空前的盛会,闽西、赣南等各根据地代表九百余人云集瑞金。古老的瑞金县城生机勃勃,城乡贴满红红绿绿的标语,到处笑语欢歌。经过一年多艰苦战斗的萧劲光,看到这一切高兴又激动。在这里,他与何叔衡、王稼祥、瞿秋白、任弼时等同学、战友久别重逢,也再次见到了毛泽东。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大批有志青年汇聚在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下,献身于救国救民的血火斗争中。此次代表大会八方英杰集会,可谓人员人才济济、群星灿灿。尽管如此,先后两次留学苏联且专门学过军事的萧劲光,依然很引人注目。会议开幕当天,军委机关交给他一个代会议起草关于红军教育管理问题决议(最后定名《关于红军问题决议案》)的任务。萧劲光接受任务后,异常兴奋,白天参加会议,晚上挑灯夜战,很快拿出了初稿。讨论决议草稿修改时,萧劲光对稿子作了说明,年轻气盛的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苏联红军的情况,对中央苏区红军建设也提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他讲得很快,似乎成竹在胸,嗓门很大。坐在旁边的毛泽东,一边含笑听着他发言,一边指了指水杯说:“不要急,喝口水,坐下慢慢讲!”听了毛泽东的话,萧劲光的脸刷地红了。他意识到在这么多有资望的领导面前,自己过于自信了。虽然自己带过兵,留过学,也打过仗,但毕竟回国才刚一年多的时间啊!直到讨论会结束,他心里仍有些忐忑不安。
  萧劲光完全没有料到,他起草的稿子和发言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讨论会后,彭德怀、林彪、刘伯坚等人还对他的一些观点争论不休。萧劲光的发言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眼前的萧劲光已不是当年那个求知若渴的青年学生,而是一个有胆有识的红军将领,发言中许多意见是很有价值的。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军委领导取得一致意见:由萧劲光担负正在筹建的红军学校的领导工作。
  会议结束的那天下午,萧劲光正在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闽西,毛泽东找来了。毛泽东说:现在形势发展很快,部队、地方到处需要人。中央根据地准备办一所红军学校,作为培养干部的基地,前些日子已派人去做筹备工作了。经过研究,决定派你去做红军学校的校长,你有什么意见?
  “我行吗?”萧劲光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我刚回国,不了解国内的情况,又没有经验。”
  “我看你行。”毛泽东毫不含糊地说,“你在托尔马乔夫学院学习过,系统地学过军事理论,又带过兵。蒋介石能办黄埔,你就不能办红校?把教学力量配强些,认真办,我们的红校一定能超过黄埔。”
  萧劲光懂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能再说什么。会后,萧劲光被任命为正在筹建中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红校”)校长。由此,萧劲光离开闽西到红校赴任。
  “红校”设在距瑞金城十多里的一个叫大树下的地方。这里树林茂密、荒无人烟。全部校舍就是学员自己动手,在山坡旁边背靠树林建起的一排茅草房。桌子、椅子等一应教学用具,都是东拼西凑的。教学条件简陋,但人员配备相当可观。学校分三个大队,大队长分别是粟裕、彭绍辉和龙云。邓萍任教育长,教员有左权、郭化若、陈伯钧、吴亮平、张如心、黄火青、伍修权等,大都是各根据地功绩卓著、知名度很高的人物。学员也基本上都是从在职领导干部中抽调出来的,政治素质好,有作战经验。看到这阵容,萧劲光既感到责任重大,很振奋,又信心十足。与原领导筹建工作的周以栗履行交接手续后,萧劲光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建校工作中。由于时间紧迫,一边建设一边开展教学。
  通过一段教学实践,萧劲光参考苏联军政学院的教学方案,自行设计、拟定了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还没有来得及实行,他工作又发生了变动,接到了新的任命。而且要求“立即报到”。
  萧劲光在红军学校,工作了只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