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十三章 谋求海军发展新技术 四、让战舰从浅蓝走向深蓝
《萧劲光传》编写组



  舰艇远离基岸,特别是潜艇,远离祖国海岸潜航在大洋深处,必须依靠无线电通信与指挥机关保持联系。无线电短波、中波、长波,都无力穿透海水把信息传给潜艇。只有超长电磁波能够穿透深深的海水,使指挥机关与潜艇联系畅通无阻,实现远距离作战指挥。正是基于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掌握,萧劲光得出了一个结论:现今条件下,没有超长波电台,战舰就无法远航,不可能从浅蓝走向深蓝,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潜艇部队,就没有真正的海军。所以,从第一支潜艇部队组建开始,萧劲光就着手抓超长波电台建设,并于1955年前后陆续建起了三个小型超长波电台。
  随着舰艇部队的发展和远航任务的增加,原有的超长波电台已远远不能满足部队作战训练的需要。1957年秋,萧劲光在党委会上提出了建设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问题。在经过讨论,确定纳入计划后,他对台址选择提出三条原则,即“不要离城市太远,也不要太近,不要占用大量农田”。时过不久,萧劲光委婉地向苏联首席顾问(又称专家组长)阿夫古斯契诺维奇提出,请苏联政府给予支持、援助的要求。
  或许可以说是对萧劲光要求的答复吧!1958年1月6日,苏联海军上将普拉顿诺夫发给萧劲光一份函件,写道:“为了苏联海军和中国海军设在太平洋西岸地区的长波台更加就绪,和提高双方利用这些电台的效率,苏联海军首长认为,最好组织两国海军对设在海参崴、青岛、宁波和西营各地之TAPAH超长波电台的共同使用……”同时附有“协议草案”。很显然,苏联这一提议的主旨,在于通过一定形式将中国已有的三个小型超长波电台纳入其在远东的通讯网络中,以保证苏联海军在南太平洋中部海区活动的指挥。
  接着,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给中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又来函,正式提出中苏两国在中国华南地区合建大功率超长波电台和远程收信中心的问题,并主动提出派专家组来华协商。
  中央军委经慎重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批准,于6月12日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复函苏联国防部,婉言谢绝了中苏合建超长波电台的提议。同时表示,中国愿意自建,请苏联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提出,建议中苏两国就此签订一份正式协议。
  彭德怀的信没有引起苏联政府的足够注意。6月28日,由苏联海军通信部长助理列特文斯基率领的专家组一行六人来华,带来了苏联海军领导给彭德怀元帅的信和中苏两国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超长波台的协议草案(苏联方面)。其信并草案的内容,与彭德怀去信的观点相差甚远。草案提出,为了“苏联国防部的需要”,两国在中国境内“共同建设一个超长波电台”。“所需费用,由苏联负担”。投资办法是,苏方70%(技术设备和材料),中方30%(土建)。并且毫不含糊地规定,超长波台建成后,由中苏共管,苏方派一个15人的小分队常驻电台。电台使用权按投资比例划分。这就是说,超长波台建成后,主要(70%)由苏联管理、使用。
  对这样严重有损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所谓“协定草案”,萧劲光当然不能同意。听了萧劲光和国防部的汇报,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使用权七比三,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却只有三分使用权,这比袁世凯的卖国条约还厉害!
  国防部、海军经过与苏联大使及专家组等多次商洽,7月21日,再次以彭德怀元帅的名义复信苏联国防部长,重申了中国坚持自建超长波电台的原则立场。信中说:“欢迎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有关工程的建筑费用、设备费用和其他方面的一切费用,由中国全部承担,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
  中国政府态度明确而坚定。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仍然不甘心。7月31日,赫鲁晓夫亲率代表团秘密访华,抵达北京。中苏高级会谈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会谈中虽然例行讨论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但双方都清楚,真正的议题是关于建设大功率超长波电台问题。
  这次会谈是不愉快、无重大成果的。赫鲁晓夫晚年的回忆录中曾半含半露的记述了这次会谈:
  我们刚开始生产内燃机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的时候,我们的海军就向我们提出建议,要求中国政府允许我们在中国建立一个无线电台,以便我们能同在太平洋的苏联海军潜艇保持联络……结果,中国人就是不合作。他们的反应既愤慨又激烈。当我们驻北京的大使尤金向中国领导人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毛嚷了起来,说:“你怎么敢提出这样的建议?这种建议是对我们民族尊严和主权的侮辱!”尤金向中央委员会发来了一封吓人的电报,描述了毛的愤怒的反应。
  我们领导班子讨论了这件事。根据中央委员会主席团的指示,决定由我乘飞机到中国去一趟。由于我们是去讨论军事方面的事情,陪同我去的有马利诺夫斯基,还有库兹涅佐夫。这是一次秘密访问,我们微服而行,我们要求中国同志接待我们,他们同意了。
  在机场迎接的有毛、陈毅和另一个人……(会谈细节从略)
  ……至于无线电台的事,最终也是毫无结果。中国人背弃了协议,没有建立无线电台。
  赫鲁晓夫这里的话不全是实话:因为正如其所说,他们的目的是“要求中国政府允许我们在中国建立一个无线电台,以便我们能同在太平洋的苏联潜艇舰队保持联络”。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且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奋斗了几十年的毛泽东,当然不会答应。不过这次谈判并非“最终毫无结果”,而是于1958年8月3日,由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和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超长波电台和收信中心问题的协定”(后称“八三”协定)。
  其主要内容为:(1)超长波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2)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装备器材凡中国不能解决的请苏联援助,通过订货解决。苏联根据协定所提供的设计资料、装备器材和派遣的来华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3)苏联需要使用中国的超长波台问题,由双方另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同年11月,中办两国又签订了关于提供设备器材、派遣专家的合同。
  有了上述协定,萧劲光感到大计已定。遂责成副司令员周希汉负责,立即组织勘址、筹备,展开超长波台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准备工作。
  1959年9月13日,以苏联海军超长波台台长伊林中校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八人到京。继而成立了由苏联专家和中国技术人员参加的工程设计办公室。
  翌年春,中央军委批准了超长波台总体设计方案,并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由海军牵头成立了“超长波电台建设委员会”(简称“建委”),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任主任委员,国家经委副主任谢北一、国家计委副主任范慕韩,海军工程部部长赵一萍和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主任徐明德等有关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委员,委员还有海军和国家建工部、一机部等单位人员多人。另外以海司通信部工程技术处的同志为主成立办公室,徐明德兼任办公室主任。为了确保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萧劲光报请军委特批把一个从朝鲜回国的志愿军的建制师集体专业,组成建筑工程部第二工程公司,承担土建施工任务。并专门选派袁海澜、聂洪国两位大校分别担任工地的主任、政委。
  由于自然灾害和政策上的失误,1960年春天,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相当困难,工农业生产也受到了影响。然而,超长波台建设除外:全台的总体构想和框图设计在紧张地进行,发信机零部件等材料开始陆续进口,土建施工已破土动工,钢材、木料、水泥等各种建筑材料,火车连着汽车,源源不断地送上高原,运入工地……相关单位,各个环节一派追日赶月、热火朝天的局面。
  就在这时,形势发生了突然逆转。在1960年6月于罗马尼亚召开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赫鲁晓夫集团抓住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分歧,带头向中共代表团发难。由此,两党两国关系急剧恶化。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单方撕毁同中国签订的六百多个专家合同和科技合同,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同年8月,来华协助建设超长波台的苏联专家组奉命回国。“八三协定”、相关合同,成了一纸空文。
  通讯工艺设计只进行了一半,土建工程刚刚开始,许多关键性的设备待从苏联进口……事到如今,怎么办?就此下马还是接着干?建委一时难下决断。萧劲光把周希汉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从工程进展到下一步的困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萧劲光说:“事已至此,下一步怎么办,你们拿出意见。当下首先要准备一下,向主管国防工程的罗秘书长作一次汇报。我的意见,争取自己干。行不行?你们委员会的同志研究,拿个意见,最后由罗瑞卿同志定夺。”
  几天后,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接见了建委全体成员。听了周希汉的汇报后,他说:我们自己搞,有没有把握?有把握,接着干,没有把握,就缓缓。
  多少天来,建委领导都被赫鲁晓夫无视国际惯例的恶劣行径激怒了。听了罗瑞卿的问话,都争着发言。大家说,有利条件有三条:一是中央领导重视,周总理亲自抓,我们怕什么?二是国家有关部门都积极支持,苏方如不按协定提供设备器材,我们可以立即组织研制。三是我们搞过小长波电台,又去苏联进行过学习考察,有一些经验。有这三条,我们一定能成功建设出高质量的大功率超长波电台。
  就这样,罗瑞卿当场拍板:好,那就继续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干下去!
  工程建设,设计是根本。苏联专家撤退时,通讯工艺设计只进行了一半,资料也全部带走。为了解决设计问题,建委组织成立了由高级工程师周建畏、技师毛耀伯等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从清华大学、华中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总参通信学校、海军工程学院等,全国各地广招贤能,参加研究设计工作。经过一年的苦心钻研,绘制出八本总图,整理了所有分图,突破了工程设计关键环节,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八三”协定,整套设备由苏联提供。中苏关系破裂后,没到的设备,停止了供货;已到的器材机件,非旧即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建委于是组织人通过香港等渠道向发达国家购买。有些重要设备也无法买到。萧劲光将这些情况如实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当即指示:请邮电部、广播事业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等单位协助海军攻关,组织国内生产力量研制超长波台建设所需器材。
  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将任务下达后,不管是哪个省、市的工厂,还是国务院部属工厂,凡接到任务的,都立即行动,集中技术骨干夜以继日地研制,提前把设备送到施工现场。有几种设备,技术知识含量很高,研制非常困难,需要量又很少,对工厂来说,明显是“亏本买卖”。相关工厂接到任务,都毫不犹豫地停下原定产品生产,抽出最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研制设计,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超长波台建设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全国一盘棋”。
  施工高潮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生活紧张,物资奇缺。承担着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和海军官兵们,吃不饱饭,每餐只能定量供应两个玉米窝头或黑面馒头,一碗青菜汤。由于营养不良,不少人身体浮肿。数九隆冬,风雪交加,工棚内气温在零下七八度。高原的夏日,简陋的工棚里像蒸笼,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热得睡不着觉。但大家没有一人叫苦,更没有人影响工作。按照苏方计划,安装一座铁塔需一两个月,而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不到十天就完成了。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拼搏,1965年9月顺利竣工,完成整机调试。
  1965年国庆节后,超长波台全体建设者和海军官兵们,怀着节日的喜悦迎来了一个企盼已久的日子:超长波台进行对潜艇发送信号试验。
  这天,经过集中训练的海军官兵便在专家们的陪同下,早早来到各自的岗位。一把把钥匙依序打开发信机的“锁”,在大家屏息静气的注视下,若满天星斗的仪表迅即敏捷地运转起来……
  数千里之外,海军潜艇已抵达预定海域。下潜、上浮、破浪前进……参试的海司通信部技师陈万余与艇员们一起热切等待一个难忘时刻的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联络时间到了!“超长波台在呼叫!超长波台在呼叫!”通信兵一边激动地喊着,一边摘下耳机递给陈万余……
  对潜通信试验,电键声声,清脆有力,一次成功!狭小的舱室里充满了掌声、欢笑声。
  内陆高原上,超长波台机房里,在场的专家、技术人员,个个热泪盈眶。
  这次对潜通信试验,前后历时20天。对潜艇在不同距离、不同水深、不同流速流向情况下接收信号,都作了试验。检测结果证明,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靠自力更生,靠艰苦奋斗,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功率超长波电台胜利竣工了!
  这些天来,身在北京海军机关的萧劲光,一直密切关注着在千里之外进行的超长波台对潜艇发送信号试验。按照萧劲光的习惯和他对这项工程的关注程度,他应该在长波台现场。但是不行,自李作鹏握着林彪的尚方宝剑到海军后,萧劲光已很难左右形势了。是时,海军党委正在按照李作鹏的“建议”召开第三届第二次会议,批评(批判)萧劲光抵触突出政治和单纯军事观点。萧劲光感到难以述说的疑惑和苦恼。但他仍然一刻也没有忘记正在进行的长波台发送信号试验。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他立即赶到指挥所,电话接通了在试验现场的徐明德,兴奋又激动地大声说:试验成功的消息,党委会的同志们都知道了,非常高兴!告诉同志们,你们辛苦了!我谢谢大家,代表海军党委、部队官兵谢谢大家!
  经中央军委批准,1965年11月28日,新中国第一座大功率超长波电台,投入使用,担负训练战备任务。从此,新中国海军潜艇真正姓“潜”,各型战舰可以不受通讯距离潮汐的束缚,破浪远航,从浅蓝走向深蓝!
  

萧劲光传/《萧劲光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