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大将画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岳麓山下名将诞生,东方大学初露峥嵘 童年岁月
张洋














  岳麓山位于长沙西郊,湘江西岸,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由此得名。
  岳麓山周围有天马、凤凰、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如一翡翠玉屏,横亘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所以,自古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要到这里游赏,从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与文化故事。到宋代,随着潭州讲学之风的盛行,岳麓山更是胜友如云,张栻、朱熹等人经常流连山间,感慨“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使岳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萧劲光的故乡长沙市郊区岳麓山乡天马村赵州港,东濒滔滔湘江,西靠巍巍岳麓山,是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好地方。萧劲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乡间织布的机匠,长年带着简单的行头,走村串户为人家织布,后来流落到赵州港。
  1903年1月4日,萧劲光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小手工业者家庭,童年时代叫萧玉成。他有3个哥哥,两个姐姐。萧劲光两岁时,父亲和祖父相继去世,他们除留下一台破旧织机外,家中别无他物。
  萧劲光的母亲是个贤良能干的农村妇女,为了抚养6个未成年的孩子,她在天马山下租了一块社地(地产归庙主所有的荒芜土地),在乡亲们的资助下,盖了3间茅草房。白天,她在社地上开荒种菜,晚上便在昏暗的油灯下绣花、绩麻、打草鞋,以解决家中吃盐、点灯和穿衣的费用;两个姐姐是湘绣好手,她们凭一技之长,以微薄的收入贴补家里的生活。而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则要靠兄弟几个天天上山砍柴来解决。萧家当时很少有隔夜粮,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叫醒儿子们上岳麓山砍柴,傍晚,她把锅里水烧开,坐在大门口,目不转睛地望着通往渡口的小路,等待儿子们卖柴换米回来做饭。
  那时岳麓山山林归庙里管,巡山的和尚如果碰见孩子们砍了山上的柴,便不由分说地夺走柴刀,还又打又骂。母亲每当见儿子们空手而归,就知道他们在山上遇到了和尚,只得到邻居家借米,为饿了一天的孩子们做饭。
  萧劲光的童年,就是在这种砍柴换米、等米下锅的窘境中度过的。辛亥革命时,他到了入学年龄,这时正好在饭馆学徒的大哥和三哥出了师,家庭生活开始有了一点转机。萧家四兄弟没有一个读书的,母亲和大哥见玉成生性机灵,又渴望读书,于是决定凑学费让他上学,盼望他日后能有出息。
  岳麓书院是全国著名的书院。周围一带都有向学的风气。
  “我要进学堂读书了!”一向不爱吱声的萧劲光高兴得逢人便告。不久,他进了天马山西麓的一家私塾。辛亥革命后提倡新学,他便要求母亲送他进镇上的“洋学堂”。萧劲光虽然年幼,但对家里送他上学的艰难苦楚,以及母亲和哥哥、姐姐们对他的殷切期望知道得很清楚,因此读书很用功,每天上学往返20里路,从不迟到缺课,就连放学后上山砍柴,也忘不了带书去,以便休息时读,与他一般大小的伙伴们都叫他“书憨子”。
  1917年,萧劲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颇有名气的长郡中学,成为萧家第一个中学生。进入中学后,他的求知欲更加旺盛,国语、算术、英文、地理……都喜欢学,而且成绩超群,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上中学的时候,萧劲光就迷上了体育课。跑步、跳高、足球、篮球、排球他都喜欢。长郡中学的足球最负盛名,在长沙各校中连年称雄,踢得好的人,被称为“球王”。在萧劲光入校前,学校就有“八大球王”的佳话。萧劲光入校后,因与几个朋友踢足球出色,被称为“八小球王”。他喜欢爬山,常和老师毛泽东攀登岳麓山。萧劲光还特别喜欢武术。那时,学校设国术课,萧劲光每到上课时总是勤学苦练。古老的中华武术吸引了他,不仅上国术课时练,早晨起来或课余时间,总要找个地方练几趟。
  记得那是一节很开心的修身课。彭校长亲自讲。他从孔老夫子的齐家治国,讲到孙中山的民主民权民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讲到“德先生”和“赛先生”风靡全球,古今中外,侃侃而谈。在谈到社会主义的小册子时,他突然话锋一转:“现今的中国,新舶来一种偏激的思想。他们主张‘你的即我的’,实行‘共产共妻’。你们赞成吗?”
  同学们面面相觑。
  彭校长激动起来,大声问道:“你们赞成吗?赞成的举手!”
  零零星星竟有几只手举起来,彭校长由此而大发雷霆。其实,大家谁都不知道“你的”、“我的”是怎么一回事。
  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接触和莫衷一是的双面影响,挑起了年轻人的好奇和急于弄清的欲望。
  晌午后的长沙,如一座正上劲的火炉。隔着鞋底都感到烫人的石板路上,萧劲光和同学任培国(即后来的任弼时)快步如飞。当他们来到船山中学校长办公室时,两人的褂子都湿透了。
  他们唯恐错过了机会,决意尽快把这件事办妥。
  人称“贺胡子”的贺明范校长,一张刀砍斧削的脸,满腮都是茂密的阿拉伯式的胡须,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简短的交谈,使他十分赞赏这两个可爱的年轻人,任培国性格开朗、活跃、善于交际,才气袭人;萧劲光性格略为内向,棱角分明的脸上透出凛然的正气与坚毅,三步之内就叫人感到那种蓄势待发的强劲风格。贺校长让他们各填了一张简单的登记表,并告诉他们:“从现在起,你们就是‘俄罗斯研究会’的成员了。”
  “贺校长,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任培国急切地问。
  贺校长拍拍任培国的肩膀,略一思忖:“学习俄语,了解俄国,研究十月革命,认识共产主义。”然后笑道,“不要着急嘛。具体的活动我们是会通知你们的。”
  “校长,在选派赴俄勤工俭学人员时,请您尽力考虑我们的要求。”萧玉成站起身来,紧盯着贺校长那独具一格的脸说道,然后示意任培国该告辞了。
  两个热血青年,就这样偶然地闯进了革命的大门。
  但是,萧劲光的中学时代,已不是一个能安放平静书桌的时代,当时社会正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萧劲光积极投身到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中去。
  此时,他出于对帝国主义和卖国政府的仇恨,产生了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强烈愿望。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的那样:这时我们不只是埋头文化学习,我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迪,倾心于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展宣传,影响深远。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屡遭挫折和失败,于是,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爱国青年们,便下决心到俄国去寻求真理。
  1920年,萧劲光加入了毛泽东等创办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同年8月,他又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萧劲光大将画传/张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