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萧劲光 > 全文图书 > 萧劲光大将画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岳麓山下名将诞生,东方大学初露峥嵘 赴苏留学
张洋









  1921年初,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萧劲光与刘少奇、任弼时等一行 19人,登上了一艘去海参崴的货轮,告别祖国、扬帆远航,去十月革命的故乡寻求知识和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
  1921年去莫斯科是一次十分艰难的旅程。萧劲光的老朋友任弼时临行前曾经在家信中写道:“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这些话,实在也是这一群青年革命者的誓言。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他们先从上海乘船到长崎,又从日本折回海参崴,后行至伯力、黑河,乘火车经赤塔才到达目的地。
  海参崴环境十分复杂。有红军,也有白卫军,还有日本及张大帅 (张作霖)的军事哨卡和领事机构。为了避免发生危险,他们都化了装。刘少奇扮成手艺人,任弼时扮做裁缝,萧劲光装成个剃头师傅。过白区时不敢集体活动,三三两两分散前进。就是这样,还是有人遇险。
  张作霖的领事馆把他们当做孙中山派往俄国的人抓了起来,一一审问。审讯室两侧站满了刀枪手,阴森恐怖,也有几分滑稽。刘少奇镇定自若,一口咬定是来做买卖的。审问的人也听不懂他的湖南话,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到了伯力,进入红军控制的地区危险是少了,但条件也更艰苦了。从黑河到莫斯科,风雪漫天,天寒地冻。他们乘的闷罐车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更糟的是,列车上没有煤,全靠烧木柴牵行。走不多远,他们就得下车去扛木头。有的路段被土匪破坏了,还要自己去修路。遇到零散的残余白卫军马队来偷袭,大家就要跳下车阻击。
  刚刚结束大规模内战的原野,到处是残垣断壁,沿途时时可见冻尸饿殍。他们一路都是啃黑面包,饥肠辘辘真不好受。
  但是,路过贝加尔湖的时候,他们竟然吃了一顿烤鱼。火车开到那里时,他们都饿坏了,想办法弄来几条鱼,学着俄国人的样子,架起柴火熏烤。这顿饭真是赛过任何美味佳肴。萧劲光后来说,他可是忘不了在贝加尔湖畔吃的那顿鱼,至今想起来还余味无穷。
  1921年初夏,萧劲光一行二三十人历尽千难万苦,终于来到了莫斯科,开始了正式的大学生活。
  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是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生大多是苏俄远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代表,也有少量像他们这些来自中国、日本、朝鲜的外国学生。这里没有安静的校园、敞亮的教室,只有一座古旧的四层楼。萧劲光还起了一个俄国名字:查戈洛斯基。任弼时叫布林斯基。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极其艰难,中国班学生每人一天三餐都是菜汤、燕麦粥和只能在中午吃上几口的一块黑面包干。
  虽然物质上很匮乏,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充实。萧劲光读了很多书,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革命道理。其中有列宁的《共青团的任务》、《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此外还有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工人运动史》等等。刚开始,很多术语专用词又费解又拗口,简直像天书。后来渐渐弄懂了,钻研的劲头也越来越大,甚至吃饭、散步、课间休息时,萧劲光都要大声和别人讨论,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快乐。青年人还饿着肚皮演戏、跳舞,举办晚会。
  有一回排话剧,刘少奇演工人,彭述之扮吴佩孚,萧劲光装另一个军阀。大家对角色形象争论很激烈。有的人说,刘少奇演的工人穿着破衣服、缩着身体、冻得流鼻涕,形象不好。刘少奇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和工人阶级的概念不能画等号。相反,如果个个红光满面、没有受苦的样子,还干什么革命。这一席话把大家说服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尽管他们在苏俄时刻感到列宁故乡的温暖和友情,但仍然时刻想着苦难深重的祖国。萧劲光后来回忆说,由于忧国怀乡,当时最怕听到莫斯科火车站的汽笛声。尤其在深夜,格外清脆,拨动人心。
  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圣地。列宁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萧劲光见过列宁两次。可以说一次是幸福的时刻,一次是悲痛的时刻。他们刚到莫斯科的时候,正在召开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萧劲光和其他同志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轮流出席了会议。当他第一次见到列宁时,情不自禁地高喊:“乌拉!乌拉!”虽然语言不通,难以听懂报告的全部内容,但列宁独特的手势和声调,仍强烈感染着萧劲光。
  第二次见到列宁是在他去世的日子。1924年1月21日,这个噩耗传开后,苏俄的工人、农民、士兵真是悲痛欲绝。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工会大厦向停放在那里的列宁遗体告别。很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人,在广场、街道燃起篝火,一夜一夜地等候。在长长的吊唁队伍中,人们的帽子、眉毛、胡子都结满了厚厚的冰霜。
  就在这时,校方通知,让中国班选出几个人作为被压迫民族的代表,参加治丧守灵活动。支部最后决定让萧劲光、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前往。他们走进工会大厦,只听到周围一片哭声,真是声震屋宇,站在列宁遗体旁,看见他脸上带着深深的病容,瘦削的面孔显得额头更突出了。瘦骨嶙峋的身体虽然穿着整齐的衣服,仍然隐隐可见。想到他的伟大功绩和他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关心,他们再也止不住泪水。在短短的十来分钟的守灵中,萧劲光一直默默重复着孙中山先生唁电中的一句话:“他的名字和对他的纪念将永世长存,人们将继续珍视他那种造成最高的政治家和有创造力的领袖的英雄品质。”
  萧劲光喜欢军事,这在苏俄学习的同学中尽人皆知。在刚进莫斯科东方大学的时候,他就对投笔从戎产生浓厚兴趣,在学生志向调查表上,他郑重地写下了“军事”二字。一年以后,莫斯科一所红军军官学校招生,萧劲光、任岳、周昭秋、胡士廉四人申请学军事的要求被组织批准。他们成了中共最早涉足军事领域的人。
  军校开设了军事指挥和地形学等专业课程,萧劲光仿佛走进了新奇的世界。他第一天懂得了什么叫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就在他全力以赴想为这项事业拼搏一番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他学军事的梦。
  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到莫斯科来参加共产国际会议。身在国外的萧劲光见到自己党的领导人,就像见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倍感亲切。
  然而,他遇到的却不是理解,而是陈独秀对他的训斥:“胡闹,谁同意你学军事,学军事干什么?想当军阀吗?”
  “我想学一下,将来回国会派上用场。”若是在平时,萧劲光会一口气摆出许多理由阐明学军事的意义。但今天在神情不悦的总书记面前,到嘴边的话不得不使劲地咽了回去。
  “马上回东方大学去!京汉铁路大罢工都失败了,现在中国不存在直接革命的形势。”这是陈独秀给他下的命令。
  1924年秋天,萧劲光奉命返回祖国,离开了东方大学这个给他以革命启蒙的学校,给他以新的政治生命的热土。在以后的漫长革命生涯中,他曾面对多次失败、挫折,也面对过党内的错误打击,但从未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坚定性首先得益于十月革命的故乡。”
  

萧劲光大将画传/张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