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习仲勋传(上)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章 转战陕甘边 南梁曙光
《习仲勋传》编委会
    
  陇东的冬季异常寒冷而漫长。当这里还是冰雪覆盖大地、寒风疯狂怒号肆虐之际,春天已回到了人间。
  一九三四年春节前夕,习仲勋久病初愈,便急忙从豹子沟赶到了十多里外甘肃华池县北部的二将川。这时,刘志丹领导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主力正在南梁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创建和开辟新的苏区。习仲勋病愈归队,受到了第二路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杨琪、政委高岗的欢迎。他根据组织安排,担任中共队委书记,以后还兼任义勇军指导员。在二将川,他与在撤离照金时分开的吴岱峰、刘约三等战友重逢。从大家的热情话语中,更详细地听到了陕甘边区红军近几个月的艰难征战和开辟南梁苏区的斗争经历。
  南梁地区,是指以葫芦河为发源地的各支流川道,包括平定川、豹子川、林锦庙川、二将川、荔园堡川、白马庙川、玉皇庙川方圆约百余里的广大山区。位于桥山山脉中的大梁山南麓,是甘肃省庆阳、合水,陕西省保安①、甘泉四县的交界地段。由于这一地区中心是庆阳县的南梁堡(今属甘肃省华池县管辖),故称南梁地区。南梁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梢林密布,地形复杂。
  北宋时,这里是与西夏接壤的边境,常受到外敌袭扰,宋庆历元年至二年(公元一〇四——一〇四二年)范仲淹任环庆路经略副使时,曾来此地修筑了荔园堡、大顺城与数座城寨,积极防御,巩固边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著名边塞词《渔家傲》亦是这里自然风光的生动写照。词中的“孤城”,当地的地名研究者认为指的是离南梁堡不远的大顺城。
  南梁地广人稀而又远离陕、甘、宁三省国民党统治中心,地方地主武装力量弱小,在当时被称作“三不管”的地方。它回旋余地大,进可以直取关中,退可以扼守山林。当地农民群众饱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和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传统,因而长期以来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加之刘志丹、谢子长等多次在这一带开展兵运工作和游击活动,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这些主客观条件都非常有利于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早在薛家寨失守,陕甘边区领导机关和红军面临无立足之地的严重现实之际,就引发习仲勋和许多同志对陕甘边区革命前途的思考:在哪里建立一个更有利于发动群众,发挥游击作战的特点,不断巩固和壮大红军力量的根据地?当大家苦无良策之时,转战途中的刘志丹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在桥山中段的南梁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主张。他郑重建议红军临时总指挥立即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队的行动方向和创建根据地等重大战略问题。这一主张得到了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负责人的一致赞成。
  随军北上的陕甘边党政军负责人联席会议,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三日至五日在甘肃省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以往开展武装斗争及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教训,讨论了主力红军的改编、根据地的重建等重大问题。包家寨联席会议决定撤销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并成立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将义勇军和耀县支队合编为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将第四团改编为骑兵团,以适应长途奔袭、快速出击和协同步兵作战的需要。会议还仿照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决定划分三个战略区,组建三路游击总指挥部,第一路以安定为中心,第二路以南梁为中心,第三路以照金为中心。红二十六军居中策应,向南、北发展,开辟和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
  十一月八日,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在合水县莲花寺正式成立。全师共五百余人,战马二百多匹。翌年一月,第二、第三路游击总指挥部也相继成立。新的红军主力和游击队按照包家寨会议的既定方针,在陕甘边区更广阔的战场上展开了艰苦持久的游击战争。
  习仲勋因为暂留照金,继而又身患重病,没有参加包家寨会议。当他知道会议采纳了刘志丹的意见,作出了正确决议并使陕甘边革命形势迅速向前发展时,不由想起了第一次与刘志丹相见时的情景。刘志丹那时就语重心长地说过,如果我们像毛泽东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创建根据地。但是,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他长期以来想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包家寨会议决议及其以后的斗争实践,证明了刘志丹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军事才干。习仲勋从内心更加敬佩这位在革命战火中锻炼出来的群众领袖,同时也为陕甘边区革命出现的大好形势感到欣慰。
  红四十二师进入南梁地区以后,便分兵两路,师部带红三团向东游击,骑兵团向西发展。先后在荔园堡、阎家洼子、赵家沟门一带肃清了小股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拔掉了一些据点,为迅速建立南梁根据地打开了局面。刘志丹和四十二师领导,要求部队利用战斗间隙,以连、排为单位协同地方干部广泛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建立和巩固第二路游击队工作。同时决定,在南梁一带建立地方机关和师后方留守分队,安置伤病员到平安川、豹子川治疗休养。
  习仲勋和红四十二师特派员张策一起,按照“先进行群众工作,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运动,再开辟根据地,建立工农政权”的方针,带领游击队扫清了阎家洼子、东华池、南梁堡民团和二将川地主武装后,“深入到农村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去分牛羊。这样提高了群众的觉悟,组织健全了二将川、白马庙川、南梁堡、豹子川、义正川、五堡川、白马川等地的农民组织。派出吴岱峰、刘约三等去组织保安游击队,王子良去整顿合水游击队,吴亚雄去建立安塞游击队,杨丕胜组织义勇军”。②张策谈起当时和习仲勋在一起工作的情形时很有兴味地说:“我到南梁以后,就在当地群众中活动,村村开会,逢人演讲。习仲勋来后,我们一同在南梁郑大爷家里过完春节。经过一春的工作,农民联合会、赤卫队、贫农团、雇农会等在以南梁为中心的几条川里相继成立。”③
  随着群众武装的广泛建立和地方游击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群众武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游击战争武装体系。到一九三四年春,陕甘边红色区域迅速扩大到包括保安、安塞、甘泉、富县、庆阳、合水、宁县、正宁、旬邑、淳化、耀县、同官、宜君和中部等十四个县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统一领导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巩固后方,支援游击战争,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中共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召开群众大会,再次选举成立了新的边区临时政权组织——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白天章、贾生秀为副主席。选举决定了土地、劳动、财政、粮食、军事、肃反委员。同时组建了政治保卫大队。
  习仲勋这年还不满二十一岁。
  经历了陕甘边革命斗争的人们发出由衷的感叹:真是来之不易呀!这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具体实践,是以刘志丹为代表的中共四十二师委员会、陕甘边特委坚持正确军事路线的结果。④
  习仲勋也以热情洋溢的文字描述过当时的情景:
  一九三三年冬天,红军横扫陕甘边的反动武装,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建立起来了。当地小伙子见红军回来了,高兴地唱起了信天游:“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年的红军哥哥回来了。”从此,以桥山中段为依托的红军游击战争,以烈火燎原之势发展了起来。⑤
  至此,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曙光照亮了葫芦河两岸。
  ① 保安,旧县名,即今陕西省志丹县。
  ② 习仲勋:《陕甘高原,革命征程》(油印稿),1986年8月14日。
  ③ 张策:《陕甘边根据地南梁苏区的开辟》,载《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400页。
  ④ 王世泰:《陕甘边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载《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342页。
  ⑤ 习仲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1979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习仲勋传/《习仲勋传》编委会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