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习仲勋 > 全文图书 > 缅怀习仲勋在西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八章 以统战法宝机智解开民族问题的难题
何载

  1952年5月,习仲勋在主持西北局工作期间,为了争取团结众多的民族宗教人士,为民族宗教地区的土地改革减少阻力,增加助力,他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联合封建反封建”的著名观点。即先做好争取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工作,然后再去发动群众进行改革,即用“和平些”和某些必要的妥协,去换取发动群众的较好条件。“保存一部分封建,搞掉大部分封建。”
  这是习仲勋贯彻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运用,也是他对民族政策的丰富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不但是全民信教,而且实行政教合一。其头人既是宗教首领,又是行政长官,还是军队的指挥官,一身任三职,机构设置也是三者合一。
  解放前的漫长岁月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曾有过程度不同的冲突、断交和兵刃相加,因而存在着隔阂,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又乘机挑拨离间,少数民族对共产党有很多疑虑和怀疑。
  在这些地区如何立脚,怎样开始工作,怎样取得群众信任、支持和理解,是当时紧迫的课题。习仲勋和西北局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必须首先争取他们中的开明人士,使他们赞成我们或不反对我们,至少先持中立态度。为达此目的,需要对这些人实行必要的让步政策,采取必要的妥协去“换取和平”,换取发动群众的较好条件,用“和平形式”进行改革。这就是习仲勋“保存一部分封建,搞掉大部分封建”的内涵。
  这个有创造性的观点,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
  习仲勋这个政策的贯彻,有三件事最为成功。
  起用黄正清,顺利解决甘南叛乱
  黄正清,1903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自幼学习和传播藏学佛经,为甘肃、青海的藏族领袖。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国民大会代表。在解放战争的前夕起义,投向革命。
  招降纳叛,封官许愿,是蒋介石的一贯伎俩。就在黄正清起义之后,蒋介石以蒋中正的名义派人送给黄正清一枚关防卡,委任黄正清为甘南“守备司令”。习仲勋为了做好民族工作,主动和黄正清交上了朋友。新中国成立之初,习仲勋、西北局对黄正清就委以重任,让他担任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西北民委副主任等要职,充分发挥他在西北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在藏族群众中的影响。黄正清也经常深入民族地区视察、调查,了解社情民意,在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2年夏天,甘南军区部队在阿木去乎和甲尕滩开荒种地,引起寺院和当地部落的反对。他们纠集了藏族武装,愤怒地与我军对峙。省政府决定修建阿木去乎到朗木寺的公路,又遭到当地居民反对,也与解放军处于对峙状态。在这危急的时刻,习仲勋委任黄正清为甘肃藏区访问团的总团长。
  黄正清率访问团到夏河后,先把各部落头人、寺院代表请来,对他们说:
  “如今人民政府和解放军讲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建设新中国。如果你们有意见可以提出来研究解决,搞武装对峙是错误的,要动武那就更不允许了。”
  后来,阿木去乎的头人派代表来,黄正清又进行了说服教育工作:
  “现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委托我来和你们讲政策,和谈解决。第一,解散集结的藏兵,统统回家放牧耕田;第二,修阿朗公路是为改善藏区交通,为我们办好事的,一定要修筑,不准阻挡;第三,跑到马匪那边去的人,统统叫回来,一律不追究,宽大处理。三件事,你们听我的话就照办,不听者,后果自负。”①
  接着,黄正清又把西仓、双岔两部落的头人和代表请来,也郑重地向他们重申了三个条件:
  (一)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听人民政府的话;
  (二)集结的藏兵解散归农,支持阿朗公路修筑;
  (三)与马良股匪划清界限。
  正是由于黄正清的工作,不久,阿朗公路顺利开工了,甘南70多家藏族群众跟马良股匪跑的人,听说“阿巴阿洛(黄正清)来谈判和解”,都纷纷携带枪支弹药和马匹跑回来投诚。政府即按先定的协议发给他们投诚证书,枪支也不收缴,让他们回家安心生产。头人赛拉次成姆也跑回来了,让他当了阿木去乎的乡长。②
  经过黄正清等人半年多的细致工作,从头人到僧俗,全部接受了“协议”,甘南人心安定了,广大群众与马匪划清了界限。
  瓦解马良股匪
  1952年春,临夏股匪马良聚众作乱,危害人民。解放前马良是临夏县参议长,解放后他纠集国民党残部和流氓惯匪,在甘、川、青藏族地带继续与人民为敌,台湾方面也用飞机给他空投物资,他反动气焰十分嚣张。
  习仲勋知人善用,请黄正清参加剿匪工作,任黄正清为副司令员,随军进剿,还送给他一支勃克小手枪,说:“带上它,好护身。”并勉励他说:“你上次去甘南工作很成功,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次去要大胆工作,发挥你的作用。”“我们共事几年了,十分了解你,相信你,不要有什么顾虑。”
  黄正清十分感动,觉得习仲勋很信任他,认为习仲勋给他赠送手枪是最高礼遇,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便兴高采烈地奔赴剿围前线。黄正清到甘南后,征得总指挥部的同意,借拉卜楞寺在甘、川、青边界藏区的宗教影响,把四川的若尔盖、阿坝地区,甘南地区,海南一带(青海部分地区)的部落头人及各方面的代表,请到夏河拉卜楞寺来。先把西北军政委员会送来的礼品和毛主席像送给大家,然后对他们讲明这次进剿的方针和政策。
  黄正清指出:
  “全国解放后,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但是,马良土匪继续与人民为敌,那是死路一条,大家千万不要上当受骗,接受马良钱物和枪支弹药的当然不对,勾结入伙的更是错上加错。我们请大家来,就是要讲清楚现在要与马匪脱离关系,寺院和部落帐房不准马匪的人进入,彻底划清界限,回到解放军和人民政府一边,不管是寺院、部落头人或群众,我们都不予追究。”③
  黄正清讲完后,大家一致拥护党的政策。
  当时,马良股匪虽有1000多人,但经不起我们的政治攻势和解放军的英勇打击,大部分当了俘虏,马良父子和副官当场跑了,后来从距离100公里的大山洞里找到。到此,这次剿匪获得了胜利,先后在朗木寺和夏河召开两次庆祝大会,安定了民心,巩固了政权。
  习仲勋放手起用黄正清,黄正清起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后来他担任了甘肃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七擒”项谦
  启用佛教大师喜饶嘉措,协助青海省昂拉部落第十二代千户项谦投诚,是习仲勋在西北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又一典型。
  在青海大草原上,黄河上游西岸,有一处山高林深的险要之处,名曰“尖扎堆”,这里居住着遥远的吐蕃王朝赤热巴坚的后代昂拉部落。
  公元1657年,大清王朝顺治皇帝册封其后代为“昂拉千户”。这个世袭相传的千户,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被称为“十二代千户——项谦”。
  解放前,这个世袭部落实行着“政教合一”的制度,下辖8个庄子,7座喇嘛寺院,每个庄子七八个“百户”,约8000人。项谦把自己的亲属“分封”为各个庄子的喇嘛教的活佛、管家,本人掌握神权、族权、政权,在部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青海省军阀马步芳,曾多次派兵侵扰昂拉部落,但项谦及其部落继承了吐蕃王族勇敢善战的血统,凭借险要的地形和强悍的武力反抗,使马步芳派来的精兵强将多次碰上硬钉子,铩羽而归,不敢再犯秋毫。从此,他以“名门之后”盘踞昂拉为王。
  1949年底,青海的昂拉部落还处于封闭状态,十二代千户项谦不明世情,纠集马步芳步兵第100师和骑兵第14旅的残余势力,组织“反共救国军第二军”,发动叛乱,践踏人民,牧民群众一直要求进剿。
  习仲勋认为这场斗争很重要,他从战略的角度明确提出:
  正确解决这次叛乱,解决好昂拉问题,不仅对解放昂拉藏族同胞关系极大,而且对共产党在青海及其他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站稳脚跟,建立人民民主政权,顺利开展工作关系极大,甚至对甘、川、康藏区,乃至西藏也会产生大的影响。
  同时,他要省委启用佛教大师喜饶嘉措,班禅行辕的藏族著名人士去做工作。青海省委统战部长周仁山,奉命和喜饶嘉措等50多人深入虎穴(仅喜饶嘉措就去了3次),先后与项谦代表谈判17次,历经两年七个月,但成效不大。有些同志产生了急于进剿的情绪,习仲勋立即电告:“绝不能打,万万不可擅自兴兵,只有政治瓦解无效以后,才能考虑军事进剿。”
  1950年8月,项谦来西宁投诚,向人民政府表示了“悔悟”,但是,回到昂拉,又背信食言,干部十分厌恶。
  1951年9月,对项谦第八次政治争取失败后,人们义愤填膺。在青海省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上,代表们坚决要求政府“出兵进剿昂拉”。
  习仲勋当即复电:应当再仔细征求喜饶嘉措和班禅行辕等人的意见,“我们的争取工作还有哪些不够?所做的事是否适当?如果我们的功夫不到,先不说军事上打不好,就是让他流窜到别处,那会给国家增加更多的困难。”
  1952年5月3日,全省的平叛战斗结束,项谦出逃隐藏在南乎加森林里,有些同志再次提出争取项谦的可能性不大,也没有什么价值。习仲勋立即电告省委书记张仲良:
  “争取项谦归来的可能性仍是很大的。请尽快派出项谦信任的人员向他表示:只要他向政府投诚,我们对他负责到底;项谦若派人试探,不管真诚与否,我们均以诚相待,以恩感化。”
  经过反复细致的争取工作,1952年7月项谦终于从森林走出投诚,8月11日到兰州负荆请罪,向习仲勋献上哈达,并说:“习书记救了我一命,也救了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不然的话,将要多少人头落地。”
  事后,毛泽东见到习仲勋时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①《习仲勋革命生涯》,第306页。
  ②《习仲勋革命生涯》,第307页。
  ③《习仲勋革命生涯》,第308—309页。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 缅怀习仲勋在西北/何载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