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 习仲勋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①
习正宁

  我的父亲习仲勋是我党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虽说“知父者莫如子”,但我对父亲的认识却有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亲子之情到革命理智的过程。尤其是经过数十年的风雨沧桑、风云变化,我对父亲的认识可以说是“火后见琮璜,霜余识松筠”,我对他的品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我不想去谈具有70余年党龄的父亲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政绩和业绩,我仅从他日常生活中如何教育我们子女,来谈一些亲身经历与体会,从而体现他为人处事的道德风范。
  要勇敢对待艰难险阻
  天虽长,地虽久,悠悠往事总回首。我从童年到现在,父亲虽然没有打过我,也没有骂过我,但在我心中,父亲却像一座竖着的威严的丰碑。也许我们兄弟姐妹都有同感,那就是父亲教育自己的子女极其严格,不允许子女有半点与众不同,他的教子严格是众有所闻的。但话又说回来,他严格中不乏慈爱、不乏以理服人和循循善诱。
  我童年中的一些往事如今仍历历在目。40年代,延安的一天。父亲在窑洞内伏案办公,我在窑洞外院内玩耍。本来好端端的天空,不知何时布满了乌云,忽然狂风大作,同时天上撒下铜钱大的雨点,其中夹着什么硬东西砸了下来。我赶紧奔跑着钻进窑洞,直往父亲身边躲。父亲抬起头看见我惊慌失色的样子,又往窑洞外边望了一眼,只见枣儿大小的冰雹夹在阵雨之中,噼啪地往地上砸,把树叶都砸得掉落满地。这时父亲笑着离开办公桌,拉着我的手走到窑洞门口,命令我出去给他捡冰雹。我当时年幼,感到莫明其妙,眨巴着眼睛,仰着脸对他说:“雹子打人痛呢!”但见父亲满脸认真严肃的表情,非叫我出去捡不可。无可奈何,我只好抱着头又迈出了窑洞大门。可是,当我刚一露头门外,几个冰雹打在身上一阵生痛,我赶紧抱着头又缩回窑洞,再也不敢迈出门外一步。可是爸爸对我的这一表现很不满意,他—边把我往门口推,一边给我讲:“不要胆子这么小嘛,你不仅要锻炼勇敢,同时要动脑筋想办法,要把冰雹捡回来,又不让冰雹打着你才行啊!”我愣在原地进退维谷。这时只见父亲拿起一只洗脸盆扣在我头上,然后他自己也头顶一个洗脸盆,拉着我冲出了窑洞,钻进风雨交加的露天。只听见冰雹砸得我们头顶上的脸盆叮咚噼啪乱响,我们就像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一样,我也忘掉害怕。满院子跑着、喊着、叫着与父亲比赛地捡起了冰雹。我们父子的举动,逗得站在窑洞门口的警卫员俊成捧腹大笑,并高喊着我的小名叫道:“富平,加油呀,加油!”在俊成的鼓舞下,我更加来劲,把捡的冰雹装满衣服口袋,一边装一边化,直往下淌水,我也顾不了啦,满头大汗……顷刻雨停了,收场了,父亲笑着表扬了我后来的勇敢行为。
  这一幕已过去40多年,但父亲用心良苦,利用自然环境的风云变化,来教育我从小就要不畏风暴和具有勇敢机智的品德,给我上了这么生动难忘的一课。彼情彼景永远印在我的脑海,激励着我勇于对待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团结为本 宽厚待人
  待人要宽厚,要大度,这是父亲对我们教导的又一条处世道理。记得延安时代,有几天我闷在家里独自玩耍,不像往常一样与我的许多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嬉戏在延河畔上。日理万机的父亲却发现了我这一反常举动,很奇怪。一天晚上他把我叫到身边问:“这几天怎么不出去和小朋友玩了?”我嘟着嘴回答说:“他们和我打架了,我再也不想答理他们这些人了。”爸爸听后没有说什么,就叫我去睡觉,我满以为爸爸赞成和同意我的看法。但是,第二天上午,爸爸让警卫员在他窑洞办公桌上摆了许多花生、瓜子、枣等吃的东西,然后又让警卫员一个一个把我的小朋友请进窑洞,顿时窑洞内充满了孩子们的叽喳声,爸爸也让我进来,叫我们一个个坐下,吃糖果,嗑瓜子,又说又笑。过了一会,他开口说话了,他说:“你们这才叫没有出息哩!怎么一打架就闹别扭,连话也不说了,也不互相来往,不在一起玩耍了呢?打架怕什么,不打不成交嘛。打架以后往往才能成为更好的朋友呢。我们大人要团结,你们小朋友也要团结嘛,咱们大家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垮蒋介石反动派呀。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我们异口同声说:“是!”然后我们互相道了对不起,表示今后再不闹意见了。我们把桌上吃的东西风卷残云,装进衣袋,一扫而光,手牵着手,欢天喜地地出去玩了。爸爸望着我们这群小家伙的背影,会心地笑出了声。
  “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对人要宽宏大量”。这是爸爸一贯的作风,也是他教育子女的一条宗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也形成了我在人生道路上对待同志、朋友的人生观,我有时竟会是“宁肯人负我,而我不去负别人”,也许这是多少带点父亲的遗风。
  为祖国学文化
  我们这一代人是生在战争年月,整个童年伴随着炮火连天。我们童年玩的游戏也是模仿大人打仗作战。在我们小朋友中也分成司令、政委、营长、团长、士兵、警卫员……整天在延安的山坡上、河畔上冲呀杀呀,玩得不亦乐乎,根本不懂得念书学习。爸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发现了我这一倾向,把我叫到他面前询问我每天都干什么。我满得意地说:“我是我们小朋友的司令,我们天天演习打仗,将来我们也要去打仗,消灭蒋介石反动派!”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并对我说:“有这个志气是好样的,可是等你们长大了,蒋介石早就完蛋啦,全中国都解放了,大家要过上和平日子,要建设新中国,你光练打仗成吗?”我想了想,摇头说:“不行。”他说:“是不行呀。建设新中国要靠文化知识,要读书学习才行呀。”他给我讲他小时候尽管家境很贫苦,但他父亲(我爷爷)都千方百计供他上学念书,所以他今天才能看书,看报,才能掌握和懂得天下大事,才能参加革命工作。没有文化,不识字,是不行的。
  后来我又给他提出问题:“我将来去当兵,是不是就不要念书和学文化?”他说:“等你们走上工作岗位时,正是和平建设时期,国家将需要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即使当兵,也得有文化才能操纵和掌握先进武器。没有文化就像一个睁眼瞎子,什么都看不清看不懂,怎么建设祖国呢?你们有学习条件,还是要努力念书学习。否则,你将来会是一个对国家无用的人,这样你愿意吗?”
  我当然不愿意。爸爸这几次谈话对我的教育作用很大,从而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贪玩的习性,从小学起,书念得很认真,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政治表现也不错,并在高三就入了党。但当我1960年高中毕业时,我梦寐以求想当军人的念头又萌发了。我想报考军事学院。可是当爸爸知道,就对我说:“现在中苏关系很紧张,苏联在科技上卡我们,压我们。我们要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你们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去报考科技和理工大学,国家需要自己的科技人才。”又是爸爸的话影响了我的志向,我放弃了报考军事学院的打算,而报考了成立不久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
  家财不为子孙谋
  父亲教导我“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的几件实例使我难以忘怀。自从父亲给我讲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以后,我就开始重视起念书学习了。小学三年级时,我考了第12名,可是由于我和老师拌了几句嘴,老师对我不满意,以蹲班留级来惩罚我。我当然不服气,我明明考了第12名,成绩合格,凭什么让我留级?我愤愤不平,就回家找爸爸,希望他到学校找老师讲理,给我讨回这个公道。但是事与愿违,爸爸不但不到学校去找老师,反而劝我说:“老师既然决定让你留级,那自然有他的道理,就不好去改变老师的决定了。我一去说,叫人家老师今后怎么管别人呢。再说,留一级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你还小,多学一年就多增加些知识,把基础打好,对你有好处。”父亲也不支持我,有什么办法,只好留级,这就是父亲的作风,凡是先替别人着想,先考虑老师的处境和难处。他担心他这位西北局书记一去找老师,一怕老师下不了台阶,二怕老师今后失去威信,不好教书。他只有牺牲自己儿子的利益,让我在学习成绩合格情况下留级。
  自从我听了父亲的话悟出学习的重要性后,我不但努力学习,政治表现也不错,当班干部,经常受到表扬。因此高中三年级,我们10l中学党支部把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并准备发展我入党。那时候入党是很严格的,对我的这些考验是背靠背,我本人并不知道。一次,父亲被邀请到学校作报告,校长给他透露了要发展我入党的这一消息。星期六我回家,父亲就询问我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的目的,对同学、对老师的关系及认识。我都一一给他谈了自己的观点。他才给我说;“学校准备发展你入党,但我担心这是学校看我的面子,而不是从你的实际表现出发。这么看来,你表现还可以。”他说他给校长也说:“发展入党要看他本人的条件。”他强调,尤其对干部子弟,更要严格要求。这就是父亲的作风,深怕一些好事会莫明其妙地落在他的子女的头上。
  我上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北京。1965年大学毕业时,由于父亲问题的影响,我被分配到陕西省户县坐落在山沟沟的一个国防科研所工作,一干就是13年。1978年,全国进行拨乱反正,各行各业都在调整发展。北京总后勤学院也恢复起来,并从日本进口了一批计算机。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就从陕西挑选了三个专业人员,其中就有我一个。因为我是1965年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的毕业生,是懂行的。由于专业需要,总后勤学院调动手续办得很快、并三番五次催我赴京上班。我也准备5月1日赴京上班,可是在这之前,马文瑞叔叔调来陕西省当省委书记,他向我转达了爸爸的意见,说,陕西也需要科技人才,不同意我调到北京工作。但我清楚地了解爸爸潜在的意思,他怕我调进北京总后勤学院工作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会让人们误认为习仲勋刚一恢复工作,就立刻调他儿子回北京工作,让人们误认为他是以权谋私。后来,他没有与我商量,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给总后勤学院领导做工作,让人家撤消了对我的调令。这一切,我都蒙在鼓里。我只见和我同时发调令的另外两位同志,很顺利,很快调进总后勤学院,走马上任。可我的调动却偃旗息鼓了。就这样我永远留在外地,一直没有进京工作。
  (作者为习仲勋之子)
  ①这是习正宁生前写的回忆父亲习仲勋的文章。
  

怀念习仲勋/《怀念习仲勋》编辑组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2009.5重印)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