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本寂”又“不名本寂”的说法是缘于一则禅宗公案。
传说曹山本寂少年学习儒家学说,聪明伶俐,也许是受了已经出家的兄长的影响,19岁时也到福清的灵石寺出家,25岁受具足戒,然后云游四方。游学之中在江西高安洞山普利寺遇到了自己的导师良价禅师。这段公案就是关于他们初次见面的情景。
洞山良价问:“你叫做什么?”本寂回答说:“本寂。”洞山良价又说:“再解释下你的名字。”本寂回答说:“不可以。”洞山良价问:“为什么不可以?”本寂回答:“不名本寂。”
这段问话中包含玄机,也是禅宗著名的公案之一。洞山良价问本寂叫什么名字,本寂回答说名叫本寂。本寂这种回答是因为自己有事物本体,是湛然寂静之意,所以良价请他说深入发挥一下,没想到本寂不肯说,因为本体是不能用语言言说的,一说就离开了本体,也就并非本寂了。所以洞山对这位悟性很高的弟子非常器重,刻意培养他。本寂离开去弘扬佛法时候,又密授宗旨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