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禅师的禅学思想就是“心尽即涅槃”。杭州无著文喜禅师(820—899年),嘉禾(湖州)浯溪人,俗姓朱。七岁跟随家乡的常乐寺国清出家,学习戒律和经教。后值会昌法难,沙汰僧尼,文喜禅师不得不穿上俗装,隐身于民众,韬光养晦。大中初年(847年),唐宣宗诏令恢复佛教,文喜禅师于盐官齐峰寺又重新忏悔出家,后礼谒大慈山性空禅师。教导他要广学佛法,于是外出求学到了洪州观音参见仰山,得到开悟。
传说文喜曾经遇到文殊菩萨并且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文喜见到化身老人的文殊时问他: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文殊回答:前三三与后三三。这里所谓的文殊菩萨的回答,是因为五台山出家人,只有佛法僧三人。佛法僧能概括所有的出家人。前三三就是说这个意思,而后三三就是三者真实的心性。一种是表面上的佛法僧,但只是个名。另一种是:不为名利的佛法僧,在自身的心性里。
无著文喜的禅学思想以“香烟尽处”、“三界心尽”作为涅槃,以无垢无净为“真常”,也就是以主体、客体上的“空”为涅槃的实相。
文喜禅师后辗转来到浙江,住杭州龙泉寺。钱王对他非常崇敬,并奏赐紫衣,署无著禅师。文喜禅师将顺寂的那天深夜,告诉大众说:“三界心尽,即是涅槃。”说完入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