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继承并发展了石头希迁一系注重从心与物、理与事的关系中去强调人的地位的禅学特色,这种思想突出地表现在它的“五位君臣”的理论上。所谓“五位君臣”是曹洞宗用来说明理事关系的一种理论,有时也可以用来作为接引学人的一种教学方法。
曹洞宗的这种思想是用“正”来代表理,用“偏”来代表事,用“兼”来表示非正非偏的中道,理事偏正回互,互相配合,便成五种形式。再配以“君”、“臣”的位置,便成“五位君臣”。对此,曹山本寂有过这样的解释: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这就是说,正位,就是君位,为理的本体,所以“本来无物”;偏位,就是臣位,就是“有万象形”;正中偏,就是指“君视臣”,是说只看见了事物的相,没有看见事物的理,所以说“背理就事”;偏中正,就是指“臣向君”,说的是只看见事物的理,没有看见事物的相,所以说“舍事入理”;兼带,就是说“君臣道合”,解释为理和事圆融,染净不二,是理想的最高境界,用曹山本寂的话来说就是“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