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图文百科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禅宗问题》 第七章 修禅 什么是“十六特胜”?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十六特胜包括: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行心、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在佛教中的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非常强的禅定方法。按佛家禅定理论,修行者在修习禅法的时候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然属于止观双运的禅定方法。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扬佛法的时候,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来了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因为心理上不能接受现实,从而产生极端厌世思想,以自杀来解决自己的痛苦。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祖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在修持过程中这种禅定方法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然进入正定而不沾染上其他禅的智慧,而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比较容易坚定信心,直至菩提境界。这种修持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比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所以被称为特胜观。又因为这种修持分十六步,所以被称为十六特胜观。在现在的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的名目,而没有具体解释,所以现在看到的经文解释是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而形成的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