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图文百科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禅宗问题》 第九章 禅宗丛林清规 什么是“丛林”?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丛林,僧侣聚集、修道的场所,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禅宗寺院,所以也被称为禅林,在禅宗兴盛以后教、律等各宗的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所谓“丛林”,是比喻的说法,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众多的比丘一处和合,如同大树丛聚,所以僧众聚集的地方为“丛林”;丛林也借喻草木生长有序,用以表示在其中修行的禅僧有严格的规矩和法度。

    佛教禅宗从曹溪六祖慧能之后,三传至于百丈怀海,百余年间禅宗的僧人只是师徒之间的心性传授,多数禅僧都是岩居穴处,或寄住在律宗寺院,比如达摩祖师就是寄居嵩山。到了唐中期(785—806年),禅宗思想开始繁荣,禅师讲授佛法经常在一处聚徒多人,修禅办道。这种聚集场所规模开始不大,到唐末五代之间,南方开始有了大规模发展。马祖道一开始提倡农禅,要求禅僧自耕自食,在山林之中建立禅院。他的弟子百丈怀海因为禅宗学人弟子聚众之处,经常尊卑不分,说法住持鱼龙混杂,于是折中大小乘经律,制定了《百丈清规》,提倡“别立禅居”,这就是丛林发展的初始情况。

    现代的丛林制度一般都是从《百丈清规》和它的注书《百丈清规证义记》等援引发展。关于禅宗丛林的行事和古德风规,在道融的《丛林盛事》、慧彬的《丛林公论》、慧洪的《林间录》、净善的《禅林宝训》、无愠的《山庵杂录》中可以看到。

在百丈禅师提倡“别立禅居”之前,禅宗师徒以心性传道,僧人多岩居穴处,单独参禅。图中罗汉身穿树叶衣,禅坐于树巢之中,旁边是嬉戏的猿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