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图文百科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禅宗问题》 第九章 禅宗丛林清规 丛林制度中有哪些细节吸收了道家思想?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丛林制度自百丈禅师创建之后,到宋代规模越来越大。丛林的设立目的就是供增众生活修持,但是它的产生实际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包括道家乐于自然的思想,可谓融合礼乐真义和佛教戒律的典型。它吸收了道家任运随化,亲近自然的思想,所以真正的丛林生活,绝对是做到处处平等,事事有规矩。

    从僧璨《信心铭》中的“任性合道,逍遥绝恼”,到杨歧派宗呆的“随缘放旷,任性逍遥”,禅宗哲学的这一任运随缘的人生观,主要来源于道家的《庄子》哲学、道家的任运随化。印度佛教因为释僧们的贵族出身并没有解决在世俗间实现崇高的问题。而中国的道家思想则提供了答案。道家强调万事万物,一切都是“性分自足”,所以应当“随遇而安”。道家的这种人生哲学给因为失去佛教神秘感而茫然的禅宗信徒以巨大的启示,所以他们在丛林中一切不必索解、强求,任缘随化,日常的吃饭、穿衣就是证佛。这其中由百丈怀海产生的禅宗洪州一系的思想最具备这一特点,他们随行随居,在山林中自耕自食,逍遥学法。另外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也在这山林水云间得到了最好的应用。

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等八仙聚乐于瑶池,或吹笛击节,或聆听欣赏,其闲适逍遥的生活状态为早期丛林禅僧所效仿,他们随遇而安,于起居行止中求证佛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