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图文百科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禅宗问题》 第十一章 禅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什么是“农禅经济”?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对于经济的观点,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中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传播的物资。“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至于佛教的经济来源,在过去印度佛陀时代提倡供养制度。在中国禅宗产生以后,历代禅门提倡农林生产,禅者的独居使其得以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这种在丛林中进行农耕生产来维持修行的经济形式被称为“农禅经济”。“农禅经济”以马祖道一禅师于唐大历年间创立丛林接受禅侣为标志,禅者从律寺中独立出来而使禅宗农业以独立的角色得到发展,既能得到社会和信众的土地供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生产。

    禅宗的“农禅经济”具有比历代寺院经济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由丛林生产的开发、长生库经营、工商业活动、寺院特权等组成。禅宗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决定了僧团伦理观念的演变,而“百丈清规”正是这一演变的结晶。“农禅经济”从宗教伦理和善恶的本质意义上肯定了劳动的道德性和合律性,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劳动、反对乞食和不劳而获的融合,所以这种形式至今仍然得到延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