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发展到北宋中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所谓“文字禅”时代。禅宗弟子开始对佛经律论疏解,大量进行语录灯录的编纂,颂古拈古的制作,诗词文赋的吟诵,一时禅宗门庭空前繁荣。
在禅宗盛行的环境中开始出现了士大夫禅化,禅士大夫化的合流倾向,谈禅已成为士大夫普遍而时髦的风气,苏轼、王安石、黄庭坚,以及江西诗派、江湖诗人中的很多人都雅好此道。在这个时期的士大夫谈禅已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将共变成一种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形成人生观的一部分。
士大夫参禅的内在原因是儒学在汉武帝时曾受“独尊”待遇,以传授、整理和注释儒家经籍为重要任务,开始了“经学”的历史。后来经学逐渐成为封建文人追逐利禄的重要工具。这种局面给部分士人带来精神上的压抑,造成心理上的苦闷。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禅宗独特的哲学思辨、心性学说、止观修行,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封建官僚和普通文人。
士大夫参禅的外在原因是士大夫在官场受挫而遁入空门。在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中,历来有以隐遁方式表达清高脱俗、与世无争的思想;尤其在他们官场受挫或与当政者意见不合时,浪迹山水、参禅悟佛便成了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