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图文百科 1000个你应该了解的禅宗问题》 第十一章 禅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清末的“逃禅”之风是怎样兴起的?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逃禅”一指逃出禅戒;另一指遁世而参禅事佛。

    第一种解释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有所提及:“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仇兆鳌注解说:“逃禅,犹云逃墨逃杨,是逃而出,非逃而入。”

    现在一般所指的“逃禅”都是后一种解释。尤其是清初大量明朝士人“托隐逃禅”,以避开清政府的管制。这些明末遗民在世俗与佛境之间的身份选择上表现出了极端的不确定性。这种“逃禅”现象是具有时代特色的。

    在清初的统治者看来,在“托隐逃禅”之名的伪装下所造成的精英的社会流动,会使原先的秩序失去安稳的基础,对“失序”的恐惧一直是他们处理江南问题的首要考虑焦点。明末逃禅的士人原来不少都是有家产的,逃禅后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与更边缘的流民尚有不同,但对统治的危险性而言是极其相似的。因此,无论是精英抑或是盲流,如果都以僧道为名构成社会流动的事实,就是他们要清剿的对象。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