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因为政绩被封为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亦称临川先生。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从“何须更待黄粱熟,始知人间是梦间”的超然物外,可以看出王安石的禅学修为。王安石晚年退隐钟山,自此清心寡欲,潜心研究佛法,与佛教禅宗结下深缘。王安石晚期诗作深受禅宗影响,在内容与风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王安石晚年的心境确实有所变化,从倾向改造世俗社会转向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从为人转向为己,个人的自由在他的心目中更加重要。他已经超越了出世与入世的分别,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王安石晚年的喜禅学佛,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所以说王安石诗风转变的过程中禅宗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王安石晚年“虽潜于佛学,非但不消极,反而导出一种弘毅积极的人生观”。王安石的禅诗中所流露出之山林别趣,物我俱泯的特色,其中又含括了旷远宁静的“无我之境”、平淡如烟的色调、含蓄的意蕴与简约的笔墨。此外,王安石富赡的学养,造就他在作诗时的巧于用典及善于下字,其写诗功力臻于化境,在艺术成就上予宋代禅诗创作以一定的影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