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开始研究禅宗学说。之后他于1958年到台湾南港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开始,直到1962年2月4日去世,对禅学研究非常勤勉。胡适对禅宗的研究,尤其是根据史料对禅宗史的考证,是借助考据追溯史实的研究考察,因此他的结论与宗门多有异趣。虽然他在研究中时有武断之处,但他“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在禅宗史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不迷信成说的精神,是值得赞扬和肯定的。具体地说胡适禅学研究贡献有四处:其一是以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禅宗与禅学的发展;其二是肯定神会推动禅宗思想走向全国的重大作用,突出了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其三是将禅宗哲学以理性和世俗化的方法界说;其四是认为《坛经》为神会的著作,虽然这种结论不是被承认的定论,却从侧面肯定了神会对《坛经》,即对禅宗思想的积极推动。
胡适研究的重心是《坛经》,在这本经书的研究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观点也不为现代学界和教界接受,但作为近代一位禅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在其禅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方法和思路,仍然值得今天的研究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