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在越南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6世纪禅宗首次传入越南,经过几个世纪的广泛发展,在李陈王朝时期(1010—1140年)达到高峰。越南佛教深受中国南宗禅学的影响,属于大乘佛教。先后创立了下述几派:
灭喜禅派。毗尼多流支所创,承袭中国禅宗三祖衣钵。这一派系存在于580年至1216年,共传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顺、万行等均受到当朝国王的重视,封为法师、国师,被任命为僧统。
“无言通”禅派。唐代僧人“无言通”所创,实行面壁禅观。他宣传佛性无所不在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观点。这一派历经十五代,活动于820年至1221年间。无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陈朝兴起的竹林禅派直接承袭其法统。
草堂禅派。北宋云门宗僧人草堂所创。草堂为雪窦重显的弟子,主要传“雪窦百则”,提倡禅净一致。该派活动于1009年至1205年间,传五代。其中有三个国王、两名太傅。
竹林禅派。相传为陈仁宗所创。无言通禅派的禅师慧忠将禅宗要旨传给陈仁宗,陈仁宗后禅位在花烟寺出家修行,讲授禅法,正式创立竹林禅派,成为陈朝时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别。
到17世纪末,竹林禅派的禅法渐渐渗入了净土教的色彩,产生了新的教派莲宗。它将净土教的念佛、密教的仪轨、越南民间的神道信仰等融入了竹林禅派的教义中,成为竹林禅派的一个分支。
中国僧人元绍禅师在越南南方建立了元绍禅派,此派虽然自称是临济正宗,但是禅净合一的思想极为明显。17世纪以后的越南佛教是受中国宋明以来禅净合一的佛教风气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