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典》 圆觉经 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1],入于神通大光明藏[2],三昧正受[3],一切如来光严住持[4],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5],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6],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7],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8],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9],远离诸病[10],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11],名为圆觉[12],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13]?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14],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白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1]婆伽婆:亦称薄伽梵。意为世尊,即一世所尊,天人共尊之义。又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吉祥、尊贵等义。    [2]大神通光明藏:即寂光土,法身佛所在的地方。    [3]三昧:梵音,古译三摩提、三摩帝、三昧。今译定、正定。即息虑凝心,心中专注某一事物,不散乱。    [4]光严:以光为严饰。    [5]寂灭:无生亦无灭,即原初的本然状态。    [6]不二:无差异无分别。    [7]大悲世尊:世尊具有广大平等悲心,横切十方,竖通三世,故称大悲。    [8]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指如来在凡夫位时最初根本所修的因地心及修无漏法行。    [9]发清净心:亦称发菩提心,菩提为觉悟之义,即指觉悟之道。    [10]诸病:指众生种种心病,如种种颠倒错乱认识,执持自身的为实我的我执,执持万法为实有法执等等。    [11]无上法王:佛证得究竟上觉道,是诸法中最为殊胜者,故称,陀罗尼;本文为“总持”,能从总体上把握、持摄一切诸法。    [12]圆觉:即大陀罗尼,为总相法门,一切诸法为别相,圆觉是总相,即是一心之法,圆满的觉心。    [13]无明:即愚痴,妄念。    [14]四大:地、水、风、火。

    【今译】

    我曾经听到佛这样说。

    那时,佛修行进入到自由自在无有挂碍的究竟圆满的境界,进入到息虑凝心的禅定境界。也就是所有的佛所实证的光明庄严的最高境界,是所有众生清净圆满的心智本性。在这种境界里,身和心都寂静空虚,一切无知、妄念、分别心都消除,一切平等,没有高下,圆满心智遍布十方世界没有边际,如如不二,圣凡平等,动静一如,随着外在条件而显现不同的作用。在这种圆满不二的境界中,示现了许多庄严清净的佛土。当时,佛和十万个慈悲的菩萨在一起。其中,出名的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十二位。这些大菩萨和他们的弟子眷属,都进入到禅定境界,同佛一起平等参加法会。

    当时,在大众当中的文殊师利菩萨从座位中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对佛礼拜,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下跪,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恳请您为这法会上的众生,说说佛初起清净心时所修行的法门;并且讲解菩萨在修习大乘无上佛智时,如何发清净心,远离一切病态,以便让未来末世众生修习大乘时,不至于堕入到邪见中去。说完以后,五体投地对佛行最高敬礼,又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当时,佛告诉文殊菩萨说:问得好,问得好,善男子,你能为其它菩萨向我询问如来最初修习佛智所用的修行方法,使将来广大众生修习大乘无上佛智时,能够得到正确的方向而不堕入邪见。你们现在注意听,我来为你们讲说。

    文殊菩萨听到了佛陀这样说,非常欢喜,和其他大众一起安静地倾听佛的教诲。

    佛说:善男子,佛有一种融会贯通所有真理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圆满的觉智。这个法门能使修学人彻见清净本性,生出无上的智慧,脱离生老病死的苦恼,达到永恒的乐境。这个法门也能够教授菩萨修证无上智慧。一切如来最初发愿修习佛道时,都是依照这圆满普照的清净本性,而永远断除无明烦恼,才证得无上佛道。什么叫无明呢?

    善男子,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了种种颠倒执著,就像一个迷途的人没有明确的方向,东奔西窜,将南作北,指东为西,四方混淆,虚妄地认定地水风火四大就是自己真实的身体形相,又错误地认定六尘在心中示现的所缘幻影,虚妄的分别心,就是自己心相。正如眼睛有毛病的人,妄以为空中有花朵和第二个月亮。

    善男子,空中实际并没有花,是病眼的错觉。由于错误地执着空中有花,不但对虚空自性迷惑,也对花的生处产生迷惑,由此而妄受六道轮回的苦劫,故所以叫做无明。善男子,这个“无明”是没有实体的。好像正在做梦的人,作梦时觉得梦境实实在在很逼真,但醒来以后,就空无所有。梦境之消失有如虚幻的花朵消失在虚空中,而不可以说有什么固定的去处或灭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幻觉的花朵本来就没有生,又哪里会有所谓灭呢?而所有众生,本在无生的境界中,却迷妄地认定有生有灭,所以就叫做在生死中轮转。

    善男子,如来在最初修习圆满心智时,就知道无明有如空幻的花朵,就知道众生圆满心智常住不变没有轮转,也没有什么身心的幻灭,这并不是因为造作而没有,而是本性就没有。那些能知道无明即是空华的觉悟者,是因为其心有如虚空,而能知道无明即虚空的,也就是空华的形相,对这种空华幻相的觉知,也不能说就没有心智的灵知觉悟,只有消除了有无的对立,非有非无,才可以名叫顺利证入了圆满的心智。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圆满的心智具有虚空性,永恒不变,不生不灭,不可以知见,如同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布十方。这就是如来最初修证圆满心智的修行法门。菩萨们依此修习大乘道而生清净心。末世修行的众生依照此法门去修习,也就不会堕入邪道。

    当时,佛为了反复宣说这个真义,就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文殊你应当知道,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最初因地发心,都是以圆觉体中所起智慧,觉照清净觉相,从而通达了悟无明自性本无实体犹如空华。而了知无明有如空花,就可以免除在生死中流转。像做梦的人在梦中所见一切,醒时什么都没有。悟了道的人,自性广大周遍,犹如虚空。此智称体而周,平等一相。体既不动,智亦不动,三际不能迁,诸法不能移,故不动转。而能证得圆满觉性,故能遍满十方,即成佛道。众幻自性本空,本来就没有不能说定灭处。佛道本成,也没有什么所得。因为佛性本就圆满具足。菩萨们了解这个道理,就能发起菩提心,未来世一切众生按此修行就不会走邪路。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