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1],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2]。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3]。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1]方便渐次:即修习如幻三昧下手之方便以程序渐次。 [2]妙心:妙为不可思议之义。由于此心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离言绝虑不可思议,故称妙心。 [3]觉心:即圆觉妙心。
【今译】
接着,普贤菩萨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对佛礼拜,从佛陀右边绕了三圈,双膝下跪,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说:大慈大悲的世尊,请您为这法会上的菩萨以及未来所有众生要修习大乘的人指示,当他们知道有这样圆满的清净境界时,要怎样去修行才可以达到目标呢?世尊,如果众生知道无明如幻影,身心也如幻影,那么,应如何以虚幻的身心来修虚幻的无明呢?如果所有虚幻之物都不真实而且都会消灭,没有心可言,那么,是谁在修行呢?为什么还说修行也如幻呢?如果所有众生本来不修行,在生死中常常处在虚幻的境界,而又不明了虚幻的境界,那么,又怎么能让虚妄的心得到解脱呢?希望你为末世所有的众生指明,用怎样一种方便的方法逐步修行,而永远解脱各种虚幻的烦恼和无明。说完了这段话,五体投地对佛行最高敬礼,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当时,佛告诉普贤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够为其他菩萨和将来的众生,向我询问如何循序渐进修习禅定的方法,以便让所有众生得以解脱虚幻的烦恼和无明,你现在注意听,我当为你讲说。
普贤菩萨听到佛这样说,心里欢喜,和其他的大众安静地倾听佛的教诲。
佛说:善男子,所有众生种种虚幻的现象、所有的色身、妄念、无明,都是生于如来圆满的心智中。就好像空华,依于虚空而有,虚幻的花虽然消失,而虚空的本体却常住不坏。同样的道理,众生依虚幻而生的身心去逐步修行,才能除去虚幻的无明,但众生的一切虚幻无明除尽时,圆满的觉心仍然不变动。依照虚幻来说觉知,这觉知仍然还是虚幻。如果说有“觉”,这觉仍然没有离开虚幻。要说无“觉”,也是一样的。所以说,无明的虚幻消失,才是永不变动的圆满心。
善男子,所有的菩萨和末世的众生,应当永远脱离所有的幻化虚妄境界,这就必须要有坚韧的态度,要有毫不松懈的断除无明的心志。心如果虚幻,也一样要永远脱离。如永远脱离还是虚幻,又还要再永远脱离。如果脱离了永远脱离还是虚幻,又还要再永远脱离。只有达到了离无所离的境界,才叫彻底消除一切无明虚幻。这就好像钻木取火,两根木头不断摩擦才能生火。生出火后木头就慢慢烧完,到最后灰飞烟灭。用虚幻的身心去修治虚幻的无明也是一样。所有幻相虽然都消失尽,但并不是什么都断灭消失。
善男子,知道无明就是虚幻也就是远离了它,而不必要再故意造作各种方便手段来远离虚幻。而离开了虚幻也就是有了圆满的觉心,这样的圆满觉心的产生并不需要逐步渐修。所有的菩萨和末世的众生,按照此法门去修行,就能永远脱离虚幻。
当时,佛为了反复宣讲这个真义,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普贤你应当知道,所有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的幻妄无明,都是从如来的圆觉心建立。就好像虚空中的华,是依凭虚空面明形相,空华如果再灭,虚空本来不动。幻妄就是从各种觉体出生,幻妄消灭觉心仍圆满,因为圆觉心本来不动。如果那所有菩萨和末世各众生,都应远远离开幻妄,所有的幻妄全都远离,如像在木中生起火,木头烧空了火也灭了,觉悟是没有等第渐次的,一切修行方便法门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