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项 《铜鍱律》
上座部系的犍度部分,是依“摩得勒伽”而次第发展完成的。要说明这一发展过程,对于名称不同,开合不同,次第不同,详略不同,与佛及弟子的事缘结合不同——现存的各部律中,与犍度部相当的部分,有先加叙述,明了各本内容的必要。尤其是彼此开合不同,或详略大异的部分①。
《铜鍱律》的“犍度”部,分为“大品”(Mahāvagga,日译本第三卷),“小品”(Cūlavagga,日译本第四卷)——二品。“大品”十犍度,“小品”十二犍度,共二十二犍度。先说“大品”:
一、“大犍度”(Mahākhandhaka):分十诵:前四诵,从佛陀成道起,度五比丘,到舍利弗、大目连出家,为佛传的一部分。第五诵起,成立和尚与弟子,师弟间的授受,白四羯磨得具足的制度,及不得受具足的种种规定。
二、“布萨犍度”(Uposatha-khandhaka):半月半月,僧伽定期集会,诵说波罗提木叉,以维护僧团的和合清净。所以说“与欲”、“与清净”的如法和合,而不许不和合、不如法的布萨。
三、“入雨安居犍度”(Vassūpanāyika-khandhaka):每年一度的三月安居,是适应雨季,而作三月定居,精进修行的制度。时间有“前安居”或“后安居”,并对安居期中外出所有的规定。
四、“自恣犍度”(Pavāranā-khandha):“自恣”为安居终了,同住比丘互相作善意的忠告,有罪者忏悔,以得清净的仪式。
五、“皮革犍度”(Camma-khandhaka):比丘生活中,有关皮革物品的规定。以首楼那二十亿(Sonakolivīsa)精进而两足出血,及首楼那亿耳(Sronakotīkarna)出家、见佛、请求“边地”容许“五事”为缘起。
六、“药犍度”(Bhesajja-khandhaka):总括比丘的日常饮食、病时的医药,及饥荒时期的特殊规定。共分四诵:初诵是有关医药的事。第二诵以下,叙述佛的游行,从舍卫城(Sāvatthī)→王舍城(Rājagaha)→舍卫城→王舍城→波罗奈(Vārā-nasī)→阿那伽频头(Andhakāvinda)→王舍城→巴连弗邑(Pātaligāma)→渡恒河(Gangā)→拘利村(Kotigāma)→那陀村(Nātika)→毗舍离(Vesālī)→跋提(Bhaddiya)→阿牟多罗(Anguttarāpa)→阿摩那(Apana)→拘尸那(Kusin-agara)→阿头(Atumā)→舍卫城。佛在游行中,在各处作有关饮食的规制。这一次第游行,自巴连弗邑到那陀村,与佛最后游行的路线相近,内容也有部分的共同②。
七、“迦絺那衣犍度”(Kathina-khandhaka):安居终了,限在一月以内,举行受迦絺那衣的仪式。受了迦絺那衣,比丘们在五个月以内(十二月十五日满),可以“离衣宿”、“展转食”等五事;就是衣食方面,受到种种的优待。
八、“衣犍度”(Cīvara-khandhaka):关于比丘衣服,如居士施衣、粪扫衣、染色、制作等规定,及安居施衣的分配,亡比丘衣的处分等。耆婆(Jīvaka)童子学医治病的故事,为衣犍度的缘起。
九、“瞻波犍度”(Campeyya-khandhaka):佛在瞻波(Campā)。婆沙婆村(Vasabha)的执事比丘,为人非法举罪,来见佛请示。因此,佛说“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羯磨”、“如法别众羯磨”、“似法别众羯磨”、“似法和合羯磨”——都不成羯磨。唯有“如法和合羯磨”,才是正当的羯磨。
一〇、“拘睒弥犍度”(Kosambī-khandhaka):拘睒弥(Kosambī)比丘相诤,形成僧伽的分立。佛劝他们和合,说长生王子譬喻,众人不听,佛于是弃之而去,访婆咎(Bhagu),及和合修行的阿那律(Anuruddha)等,回舍卫城。拘睒弥比丘心悔了,来见佛,请求息诤。对于僧伽互诤对立的比丘,衣食住等,应给以平等的待遇;而所说的法,仅可受如法的言说。——以上是“大品”。以下是“小品”:
一、“羯磨犍度”(Kamma-khandha):次第说明:苦切羯磨、依止羯磨、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不见罪举羯磨、不忏罪举羯磨、不舍恶见举羯磨——七种羯磨,予以十八事或四十三事的处分。如顺行这些处分,应予以解除。
二、“别住羯磨”(Parivāsika-khandha):这是犯僧残罪者,受别住、本日治、摩那埵、阿浮呵那——出罪的行法。
三、“集犍度”(Samuccaya-khandhaka):这是犯僧残罪的处分法。在处分过程中,或覆,或忆,或再犯,或犯其他罪,所有复杂的处分法。
四、“灭诤犍度”(Samatha-khandhaka):七灭诤的事例与灭诤,及对“四诤事”所取的灭诤方法。
五、“杂事犍度”(Khuddakavatthu-khandha):杂事,或译为小事,为比丘日常生活中种种琐碎事物的规定。摄颂说:“律之小事犍度一百十事。”③
六、“卧坐具犍度”(Saynāsana-khandhaka):有关精舍的建立,床敷具等(四方)僧伽共有财物的管理、分配等规定。
七、“破僧犍度”(Samghabhedaka-khandhaka):叙述提婆达多破僧(集体叛教)的经过。辨别僧诤(如拘睒弥比丘)与破僧的差别,破僧与和合僧的罪福。
八、“仪法犍度”(Vatta-khandhaka):有关比丘的日常生活:客比丘、旧比丘、远行、食堂、乞食、阿练若、卧坐具、温室、厕所,及师长与弟子的“仪法”,共“五十五事”④。
九、“遮说戒犍度”(Pātimokkhathapana-khandha):比丘犯罪覆藏,如来不再布萨说戒为缘起。对于认为比丘有犯而遮止说戒,如法不如法的分别。应审慎举罪,勿引起僧伽的纷诤别异。
十、“比丘尼犍度”(Bhikkhunī-khandha):女众出家的缘起,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āpajāpatī-gotamī)受“八重法”而得具足戒。其他有关尼众的特殊规定。
十一、“五百犍度”(Pancasatikā-khandha):摩诃迦叶发起,于王舍城,举行如来遗教的结集(第一结集)。中有阿难传佛遗命——小小戒可舍;阿难被责;富兰那从南方来,对饮食规制不同意见的记载。阿难受优陀延王及宫人们的布施。以梵坛法处罚阐陀的故事。
十二、“七百犍度”(Saptasatikā-khandha):佛灭一百年时,毗舍离有受持金银等十事非法,引起东西方的大诤论。西方集七百比丘到毗舍离,共同集议,终于宣告十事为非法。称为“第二结集”。
上来二十二犍度,是巴利语的《铜鍱律》“犍度”部的概述。
第二项 《四分律》
《四分律》的犍度部分,与《铜鍱律》非常接近,也分为二十二事。前二十事,名为犍度;而后二事,称为“集法毗尼五百人”、“七百集法毗尼”,没有称为犍度。虽有这些差别,大概说来,与《铜鍱律》是相近的。
一、“受戒犍度”,与《铜鍱律》的“大犍度”相当。二、“说戒犍度”,就是说波罗提木叉犍度,与《铜鍱律》的“布萨犍度”相当。比丘犯而覆藏,如来不再为大众布萨说戒——这是《铜鍱律》“遮说戒犍度”的缘起,《四分律》却移在这“说戒犍度”的中间。三、“安居犍度”,与《铜鍱律》“入雨安居犍度”相当。上来的三犍度,属于《四分律》的第二分(卷三一——卷三七中)⑤。
四、“自恣犍度”,与《铜鍱律》的“自恣犍度”相当。五、“皮革犍度”;六、“衣犍度”;七、“药犍度”;八、“迦絺那衣犍度”:这都与《铜鍱律》的“皮革犍度”、“衣犍度”、“药犍度”、“迦絺那衣犍度”相当。
九、“拘睒弥犍度”;十、“瞻波犍度”:与《铜鍱律》的“拘睒弥犍度”、“瞻波犍度”相当。十一、“呵责犍度”,与《铜鍱律》的“羯磨犍度”相当。十二、“人犍度”,与《铜鍱律》的“别住犍度”相当。十三、“覆藏犍度”,与《铜鍱律》的“集犍度”相当。
十四、“遮犍度”,与《铜鍱律》的“遮说戒犍度”相当,但没有缘起(移在“说戒犍度”中)。十五、“破僧犍度”;十六、“灭诤犍度”;十七、“比丘尼犍度”:都与《铜鍱律》的“破僧犍度”、“灭诤犍度”、“比丘尼犍度”相当。十八、“法犍度”,与《铜鍱律》的“仪法犍度”相当。从“自恣犍度”到“法犍度”,共十五犍度,属于四分中的第三分(卷三七中——卷四九)。
十九、“房舍犍度”,与《铜鍱律》的“卧坐具犍度”相当。二十、“杂犍度”,与《铜鍱律》的“杂事犍度”相当,但内容大有出入。试分为六段来说明:1.从钵、刀起,到栴檀钵——宾头卢现神通取钵止。2.如来在十五日中大现神通,并说慧灯王本生。3.从贵价钵起,到担物止。4.建塔,种种供养,并说迦叶佛大塔事。5.从覆钵起,到持刀剑止。6.优陀延王于宾头卢起恶心,为慰禅王所捉;后偕王女逃回,大迦旃延为王说法。佛为比丘们说“大小持戒犍度”。1.、3.、5.——三段,大抵与《铜鍱律》相近。2.如来大现神通,与说一切有部的《杂事》相合。6.优陀延王事,也见于《杂事》。“大小持戒犍度”,与《长部·沙门果经》,佛为阿阇世王(Ajātasatru)的说法相合⑥。4.《铜鍱律》缺。《四分律》特详与塔有关的譬喻与规制⑦,与重视供塔的功德有关。
二十一、“集法毗尼五百人”,与《铜鍱律》“五百犍度”相当,但缺富兰那与阐陀的故事。二十二、“七百集法毗尼”,与《铜鍱律》的“七百犍度”相当。从“房舍犍度”以来,属于四分中的第四分(卷五〇——卷五四)。
第三项 《五分律》
《五分律》与《铜鍱律》、《四分律》,同属于分别说部的系统,所以较为接近。但《五分律》中,与“犍度”部相当的部分,如与《铜鍱律》及《四分律》相比对,至少有四点主要的出入:1.《五分律》与犍度相当的,共二十一法。不称为犍度而称为法,恰与《十诵律》相合。2.二十一法,与《铜鍱律》的二十二犍度,及《四分律》的二十犍度,及二种“集法毗尼”,虽然大致相当,而实大有开合、增减的差别。3.《五分律》所说,文字取省略的态度,每说“皆如上说”等。这是原本如此,或者为(江东爱好简略的)译者所省略,虽不得而知,但到底是《五分律》的特色。4.与佛及弟子的事缘相结合的,与《铜鍱律》相近,而多有不同;《四分律》却有近于《十诵律》的倾向。《五分律》二十一法的内容,大略如下:
一、“受戒法”;二、“布萨法”;三、“安居法”;四、“自恣法”;五、“衣法”;六、“皮革法”:这与《铜鍱律》的“大犍度”(《四分律》“受戒犍度”)、“布萨犍度”(《四分律》的“说戒犍度”)、“入雨安居犍度”、“自恣犍度”、“衣犍度”、“皮革犍度”相当。七、“药法”;八、“食法”:这二法,在《铜鍱律》与《四分律》中,是合为“药犍度”的。在佛法中,饮食也只是药物一样,不得已而用,以免除身体的疲倦苦痛而已。九、“迦絺那衣法”,与《铜鍱律》及《四分律》的“迦絺那衣犍度”相当。——以上九法,为五分中的第三分(卷一五——二二)。
十、“灭诤法”,与《铜鍱律》的“灭诤犍度”相当。十一、“羯磨法”:《铜鍱律》也有“羯磨犍度”,但内容的广狭不同。“羯磨法”说:1.犯僧残的,或覆或不覆,或再犯,或犯别罪,应予以摩那埵、别住、本日治、出罪的处分,与《铜鍱律》的“集犍度”、《四分律》的“人犍度”相当。2.拘舍弥诤事,与《铜鍱律》及《四分律》的“拘睒弥犍度”相当。3.因非法举罪,而说羯磨的如法不如法,与《铜鍱律》及《四分律》的“瞻波犍度”相当。4.接着说呵责羯磨、驱出羯磨、依止羯磨、举罪羯磨——不见罪举,不悔罪举,不舍恶邪见举。又明呵责羯磨、下意羯磨的事缘与处理。这一部分,与《铜鍱律》的“羯磨犍度”、《四分律》的“呵责犍度”相当。——以上二法,为五分中的第四分(卷二三——二四)。
十二、“破僧法”,与《铜鍱律》及《四分律》的“破僧犍度”相当。十三、“卧具法”,与《铜鍱律》的“坐卧具犍度”、《四分律》的“房舍犍度”相当。十四、“杂法”,与《铜鍱律》的“杂事犍度”相当。“杂法”也说佛塔的供养。禁寐王十一梦,及为迦叶佛起大塔事,近于《四分律》的“杂犍度”,而事缘增详。十五、“威仪法”,与《铜鍱律》的“仪法犍度”、《四分律》的“法犍度”相当。十六、“遮布萨法”,与《铜鍱律》的“遮说戒法”相当。但仅有比丘犯而覆藏,如来不再为布萨说戒的事缘。这部分,《四分律》在“布萨犍度”中。十七、“别住法”,与《铜鍱律》的“别住犍度”、《四分律》的“覆藏犍度”相当。
十八、“调伏法”,《铜鍱律》与《四分律》的犍度部,是没有这一部分的。本书第四章曾有所说明:《五分律》的“调伏法”,本为特殊事项,“犯不犯分别”的判决实例。与《僧祇律》“杂诵跋渠法”的“毗尼断当事”相当。后来,或扩编为别部,那就是《四分律》的“调部”,《十诵律》的“毗尼诵”(的一部分)。或在“波罗提木叉(经)分别”中,分别编入波罗夷、僧伽婆尸沙的各条的“分别犯相”中,那就是《铜鍱律》。《五分律》的“调伏法”,独立于与犍度部相当的部类中;这对于摩得勒伽古典的存在,多一分证成的力量。
十九、“比丘尼法”,与《铜鍱律》及《四分律》的“比丘尼犍度”相当。二十、“五百集法”;二十一、“七百集法”,与《铜鍱律》的“五百犍度”、“七百犍度”相当,也就是《四分律》的“集法毗尼五百人”、“七百集法毗尼”。——以上十法,为五分中的第五分(卷二五——三〇)。
第四项 《十诵律》
《十诵律》是说一切有部的律藏,与属于分别说部系的(前面所说的)三部律,组织上是不大相同的。与犍度相当的部分,《十诵律》是分散在三处的。Ⅰ.第四诵名“七法”,第五诵名“八法”,共十五法。“七法”、“八法”的称为“法”,与《五分律》相同。分为“七法”与“八法”——二类,与《铜鍱律》的分为“大品”、“小品”,显然有着同样的意义。Ⅱ.第六诵名“杂诵”。Ⅲ.第十诵名“毗尼诵”(也名“善诵”),“毗尼诵”中称为“毗尼序”的一部分。这三类,就是与犍度相当的部分。
Ⅰ.“七法”中,一、“受具足戒法”,与《铜鍱律》的“大犍度”相当(《四分律》为“受具犍度”,《五分律》为“受戒法”。凡名义近似的,以下从简)。《十诵律》直从成立和尚与弟子的制度说起,没有佛陀成道以来,众弟子出家,有关佛传的部分。二、“布萨法”;三、“自恣法”;四、“安居法”;五、“皮革法”;六、“医药法”;七、“衣法”:都与《铜鍱律》的“布萨犍度”、“自恣犍度”、“入雨安居犍度”、“皮革犍度”、“药犍度”、“衣犍度”相当。“皮革法”中的亿耳故事,有航海失路,经历饿鬼国的传说(上来卷二一——二八)。
“八法”中,一、“迦絺那衣法”;二、“俱舍弥法”;三、“瞻波法”:与《铜鍱律》的“迦絺那衣犍度”、“拘舍弥犍度”、“瞻波犍度”相当。四、“般茶卢伽法”:般茶(Pandu)与卢伽(Lohita)比丘,欢喜斗诤,因而制立苦切羯磨,从人立名。在这一法中,次第说苦切羯磨……恶邪不除摈羯磨,与《铜鍱律》的“羯磨犍度”、《四分律》的“呵责犍度”相当。五、“僧残悔法”,明犯僧残者的处分法;与别住及出罪的随顺行法,与《铜鍱律》的“集犍度”、“别住犍度”相当(《四分律》为“人犍度”、“覆藏犍度”)。六、“遮法”;七、“卧具法”;八、“诤事法”:与《铜鍱律》的“遮说戒犍度”、“坐卧具犍度”、“灭诤犍度”相当(上来卷二九——三五)。
Ⅱ.“杂诵”:在“杂诵”的总题下,分“调达事”、“杂法”——二部分。调达,是提婆达多的简译。“调达事”中,广说提婆达多的破僧。有阿难不舍佛(三本生),及舍利弗能破调达的本生。与《铜鍱律》的“破僧犍度”相当。“杂法”分五段:1.“上二十法”;2.“中二十法上”;3.“中二十法下”:与《铜鍱律》的“杂事犍度”相当。4.“后二十法上”,或作“明比丘尼法”,与《铜鍱律》的“比丘尼犍度”相当。但有关比丘尼的受戒法及八敬法,《十诵律》属于“比丘尼律”。5.“后二十法下”,与《铜鍱律》的“仪法犍度”相当。这样,《十诵律》的“杂法”,包含了“杂事”、“比丘尼”、“仪法”——《铜鍱律》的三种犍度在内(上来卷三六——四一)。
Ⅲ.“毗尼诵”的“毗尼序”,分为四品。1.“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2.“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这二品,与《铜鍱律》的“五百犍度”、“七百犍度”相当(上来卷六〇——六一中)。
有关犍度的部分,《十诵律》主要是称为法的,如“七法”、“八法”、“杂法”。但也有称为事(vastu)的,如“调达事”。而最后二种,又称为品(varga)。
第五项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藏,与犍度部相当的部分,依藏译所传,分为“毗奈耶事”(Vinayavastu)、“毗奈耶杂事”(Vinayaksud-rakavastu)二部。如第二章(第二节第一项)所说: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毗奈耶事”,是分为十七事的。唐义净曾译成七八十卷,但已残缺不全,仅存四十七卷了。
Ⅰ.“毗奈耶事”中,一、“出家事”(Pravrajyā-vastu),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五卷,现为四卷。以央伽与摩揭陀的兴衰,及舍利子与目乾连出家为缘起。与《铜鍱律》的“大犍度”相当(与《十诵律》“受具足戒法”的缘起不合)。
二、“布萨事”(Posadh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布萨犍度”相当。
三、“随意事”(Pravārana-vastu),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一卷,与《铜鍱律》的“自恣犍度”相当。
四、“安居事”(Varsā-vastu),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与《铜鍱律》的“入雨安居犍度”相当。
五、“皮革事”(Carma-vastu),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一卷,与《铜鍱律》的“皮革犍度”相当。
六、“药事”(Bhaisajya-vastu),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二十卷,现为十八卷,与《铜鍱律》的“药犍度”相当,但内容增广,与各部律的距离很大。分别来说:1.医药饮食规定,与“药犍度”相当;但杂有冗长的圆满(Pūrna)故事(卷一——七)。2.佛次第游行说法(卷八——九中)。3.佛与金刚手(Vajrahasta)游北天竺(卷八中——九中)。4.佛与阿难次第游行,广说宿缘(卷九中——一二中)。5.佛受波斯匿王(Pra-senajit)请,说菩萨本生——长行及偈颂(卷一二中——一五)。6.佛说毡战女(Cincā)带盂谤佛的宿缘(错简,应移在末段。卷一六初)。7.游无热池(Anavatapta),诸大弟子自说先世业缘(卷一六——一八中)。8.佛自说山石伤足等业缘(一八中——终)。在这八段中,与药食有关的,仅有第一段。“药犍度”组织的特色,是佛的次第游行。“药事”就应用这次第游行,而不断延长,集录了众多的本生与(业缘)譬喻。
七、“衣事”(Cīvar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衣犍度”相当。
八、“羯耻那衣事”(Kathina-vastu),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羯耻那衣事》,一卷,与《铜鍱律》的“迦絺那衣犍度”相当。
九、“拘睒弥事”(Kosambī-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拘睒弥犍度”相当。
十、“羯磨事”(Karm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瞻波犍度”相当。
十一、“黄赤事”(Pandulohitak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羯磨犍度”相当。《十诵律》的“般茶卢伽法”,就是黄赤。
十二、“补特伽罗事”(Pudgal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集犍度”相当。《四分律》作“人犍度”,与补特伽罗名称相合。
十三、“别住事”(Parivāsik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别住犍度”相当。
十四、“遮布萨事”(Posadhasthāpan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遮说戒犍度”相当。
十五、“卧具事”(Sayanāsan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卧坐具犍度”相当。
十六、“诤事”(Adhikarana-vastu),义净译缺,与《铜鍱律》的“灭诤犍度”相当。
十七、“破僧事”(Samghabheda-vastu),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破僧事》,二十卷,与《铜鍱律》的“破僧犍度”相当,但内容增广,与各部律有很大的出入。义净所译的《破僧事》,次第有点紊乱,内容也已有残脱,现在重为整理:
1.佛传:从释迦族起源,到佛还故国,度释种苾刍及优波离。与《众许摩诃帝经》相合(卷一——九)。
2.广说宿缘——五苾刍得度·六年苦行……阿难陀(卷一一中——一三中)。
3.提婆达多修得神通·索众·筹画破僧·……放醉象·破僧·舍利弗率众归佛(卷一三中——二〇中)。
4.佛化阿阇世王(二〇卷终)。文义不完全,有缺佚,应依《沙门果经》来补足。
5.阇王不再信提婆达多·杀罗汉尼·佛记地狱一劫·提婆达多还故国·求作王·求耶输陀罗·毒爪害佛·堕地狱·舍利子等往观(卷一〇)。
6.优波离问破僧(卷一一——一一中)。
Ⅱ.“毗奈耶杂事”,义净译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全部四〇卷,部帙庞大。《杂事》分为八门,每门十颂。因缘的叙述很详细,又以“内摄颂”,附加了佛涅槃等譬喻,所以显得特别广。如将因缘简化,除去“内摄颂”,那么《杂事》的内容,与《十诵律》“杂法”的五大段,还是相合的。如一门·一颂“砖石”起,二门·七颂“嚼啖五食”止,合于“杂法”的“上二十法”。二门·八颂“安门扇”起,四门·十颂“栽树”止,合于“杂法”的“中二十法上”。四门·十颂“贼緂”起,六门·四颂“刀子”止,合于“杂法”的“中二十法下”。以上,也就与《铜鍱律》的“杂事犍度”相当。六门·四颂“下天宫”起,八门·六颂“不畜琉璃杯”止,合于“杂法”的“下二十法上”,也就是“比丘尼法”。八门·七颂“锡杖”起,八门·十颂“礼四老宿”,及“内摄颂”的“广说弟子行”,合于“杂法”的“下二十法”。这也与《铜鍱律》的“仪法犍度”相当。
《杂事》卷三五,叙述佛的涅槃譬喻。“次明五百结集事”、“七百结集事”。这二部分,与《铜鍱律》的“五百犍度”、“七百犍度”相当。在《十诵律》中,这是不属于(“杂诵”)“杂法”的,另外成为“毗尼序”的二品。在《杂事》中,这也不是八门·十颂所摄,所以也只是《杂事》的附属部分。
第六项 《毗尼母经》的诸犍度
上面所说的五部律,代表了分别说与说一切有两大系。犍度部分的分别独立,本为上座部律师的业绩。但上座部中犊子部一大流,没有广律的传译,也就不能明了有关犍度部分的内容。正量部所传的《律二十二明了论》,说到“婆薮斗律”⑧,可知这一部派的犍度部分,也是称为“事”(婆薮斗vastu)的;但所知的,仅此一点而已。
《毗尼母经》,被推定为属于先上座部而转名的雪山部。这一派的律藏,有“诸犍度”⑨、“一切犍度”⑩。在名称上,与《铜鍱律》及《四分律》一样。《毗尼母经》,每提到各种犍度的名目。《律藏之研究》曾集录出十四种犍度——“受戒犍度”或“受具犍度”、“布萨犍度”、“革屣犍度”、“衣犍度”、“药草犍度”或“药犍度”、“迦絺那犍度”、“拘睒弥犍度”、“章卑犍度”、“呵责犍度”、“破僧犍度”、“三摩兜犍度”、“持戒犍度”、“敷具犍度”、“杂犍度”(11)。此外,应还有“灭罪犍度”(12),共十五种。
在可知的十五犍度中,“布萨”、“革屣”(或作“皮革”)、“衣”、“药”、“迦絺那”、“拘睒弥”、“章卑”(瞻波的异译)、“破僧”、“杂”——九种,可说与《铜鍱律》及《四分律》相同。“受戒”、“呵责”——二种,与《四分律》相合。而“敷具犍度”,却与《铜鍱律》的“卧坐具”相近,与《四分律》的“房舍犍度”不同。《毗尼母经》,虽近于《四分律》,但并不与《四分律》完全一致。此外,“持戒犍度”、“灭罪犍度”、“三摩兜犍度”,都显得非常特别。
“持戒犍度”所举的内容,是客比丘与旧比丘的五法恭敬(13)。《铜鍱律》属于“仪法犍度”,《四分律》属于“法犍度”,所以或推论为“威仪犍度”的别译。然在《五分律》中,这是属于“受戒法”的(14)。所以《毗尼母经》的“持戒犍度”,极可能与《五分律》一样;“持戒”是“受戒”的异译。
“灭罪犍度”所举的内容是:“所犯不隐,尽向人说,名为发露。”(15)发露灭罪,本通于七篇,如说:“如七篇所犯,应忏悔除,忏悔能灭。”(16)但在犍度中,重在僧残的除灭罪法。这是《铜鍱律》的“集犍度”、《四分律》的“覆藏犍度”所摄。在《十诵律》中,属于“僧残悔法”。《毗尼母经》称为“灭罪”,意义与《十诵律》相近。
《毗尼母经》说:“上厕法,一一三摩兜犍度中广明。”(17)以上厕法为“三摩兜犍度”,而三摩兜的原语与意义,都不明了。原文的文义,本来不太明白,“一一”,可能为“二”字的误写。如《毗尼母经》说:“如是众多,今总说二三。”(18)“二三”连续成句,是略说一二的意思。如这样,原文应为:“上厕法,(已略说)二三,摩兜犍度中广明。”上厕法,《铜鍱律》属“仪法犍度”(《四分律》为“法犍度”,《五分律》为“威仪法”);“仪法”为vatta的对译,与“摩兜”相近;“摩兜犍度”,也许与“仪法犍度”相合。总之,《毗尼母经》所代表的部派,关于犍度的名称,近于《铜鍱律》及《四分律》,而仍有其特殊的地方。
①平川彰《律藏之研究》(五九一——六二六),对现存各部律的犍度部分,详细地分别内容,可为参考。
②对读《长部·大般涅槃经》(南传七·四六——六五)。
③《铜鍱律·小品》(南传四·二二三)。
④《铜鍱律·小品》(南传四·三四一)。
⑤依宋、元、明各本。《大正藏》本,“自恣犍度”分属第二分与第三分。
⑥《长部·沙门果经》(南传六·九四——一二八)。
⑦“杂犍度”而外,“受戒犍度”,佛为贾客兄弟说发爪塔的功德(大正二二·七八二上——七八五下)。《四分律比丘戒本》增列有关佛塔的学法(大正二二·一〇二一中——下),都与部派的思想有关。
⑧《律二十二明了论》(大正二四·六六六上、中)。
⑨《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⑩《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
(11)平川彰《律藏之研究》(六三六——六三七)。
(12)《毗尼母经》卷二(大正二四·八一〇下)。
(13)《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二四下)。
(14)《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二·一一四上)。
(15)《毗尼母经》卷二(大正二四·八一〇下)。
(16)《毗尼母经》卷七(大正二四·八四二上)。
(17)《毗尼母经》卷六(大正二四·八三八上)。
(18)《毗尼母经》卷六(大正二四·八三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