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项 天宫事·饿鬼事
《小部》的内容,已说到八部,还有七部,是《饿鬼事》与《天宫事》,《佛种姓》与《所行藏》,《无碍解道》与《义释》,《小诵》。
《天宫事》(Vimānavatthu),是《小部》的第六部,分七品,共八十五事。《饿鬼事》(Petavatthu),为《小部》的第七部,分六品,五十一事。这两部偈颂集,体裁与意义都非常一致。形容生天的幸福,叙述饿鬼的悲惨的苦报;在善因乐果、不善因苦果的信仰中,勉以道德的训诲,布施供养的鼓励。
印度民间,有着普遍的信仰,就是天(神)与饿鬼是人类所能见到的,在我们住处的远处,或山间河边。在行路时,可能因迷路而见到了天与鬼。北方所传:僧护(Samgharaksita)从海道归来,因迷路而见饿鬼①,亿耳也是这样的,因迷道而见到饿鬼②。《饿鬼事》也说Pingala王,因迷道而见饿鬼③。《天宫事》说:摩竭陀与央伽的商人们,在辛头、输毗罗地方,见到了属于毗沙门(Vessavana)的Serissaka夜叉④。见鬼与见天的传说,与业报的思想相结合。《杂阿含经》中,见天子、天女而互相问答,或佛弟子生天而来人间见佛,为“八众诵”(“祇夜”)的一部分。关于饿鬼,在《杂阿含经》中,目犍连见到许多鬼,因勒叉那(Lakkhana)问,而在佛前记说饿鬼的业因⑤。这一类饿鬼事,也被记入《铜鍱律·经分别》的第四波罗夷中⑥。《杂阿含经》的天事、鬼事,或是长行(饿鬼都是长行),或有问答的偈颂。如《天宫事》、《饿鬼事》那样的偈颂集,没有传译到中国来,但有长行的饿鬼事三种。一、传说为安世高译的(大概是两晋的失译本)《佛说鬼问目连经》,凡十七事⑦。二、晋法显(西元四一六顷)译《佛说杂藏经》一卷。“杂藏”,显然与《小部》相近,但可能属于化地部等。《杂藏经》中,鬼问而目连答的十七事,与《鬼问目连经》相当。次天事四:一与三,目连问而天答。二与四,体裁略有不同。末后,还有些不同体例的问答⑧。《佛说杂藏经》是以饿鬼事为主的,更附以其他的问答。三、东晋失译的《饿鬼报应经》,凡三十五事;前二部的十七事,大多包含在内⑨。这三部,都是饿鬼事,体裁简明。此外,如僧护所见的饿鬼——五六事,佛为他解答往昔的业因;亿耳所见的饿鬼,都已成为“譬喻”,重于业报的“譬喻”了。
《饿鬼事》的成立,比《天宫事》要早些。鬼与低级的天——属于四王天下的夜叉等,也称为鬼;“有财鬼”的富乐,与天福是相近的,是可摄属于鬼的。鬼趣的业报,(阿含)经律中早有部类的传述;而天(神),如“八众诵”——“有偈品”,重于问答法义,只偶然地叙述他的容色与福乐。如《饿鬼事》的一七、三七、三九事,与《天宫事》的八三、八四、五二,完全相同。而《饿鬼事》二八——“造车鬼”,也应该是天(神)。法显译的《杂藏经》,也附说天事四则。所以,“饿鬼事”是早成部类,而“天事”起初是附属于“饿鬼事”的。经律所传的(巴利文所传的相同)饿鬼事,是长行,业因是目连说的。汉译与饿鬼有关的三部经,也都是长行,都是目连说的,这是继承原始佛教的传说而集成的。铜鍱部所传的《饿鬼事》,有些是有古老传说作依据的⑩。然作为偈颂,更作成与《饿鬼事》相对的《天宫事》,不能不说是后起的。在《小部》诸圣典中,与《譬喻》的情形相近。
第二项 佛种姓·所行藏
《佛种姓》(Buddhavamsa),可译为《佛史》,为《小部》第十四部。全部二十八品:一,《宝珠经行处品》。二——二五品,次第叙述释迦佛以前的二十四佛。二六,《瞿昙品》,即释迦佛。二七,《诸佛品》,明诸佛出世的时代,共二十八佛(11)。二八,《舍利分配品》。二到二六品,叙述菩萨因中,从然灯佛授记起,到释迦成佛止。叙述这二十五佛的国土、父母、二胁侍、在家上首弟子、三会说法、寿命等,可说是《长部》(一四)《大本经》的延长。《所行藏》(Cariyāpitaka),为《小部》第十五部,共三品,三十五行。这是释迦佛前生的大行,分布施(一〇行)、戒(一〇行)、出离(五行)、决定(一行)、真实(六行)、慈悲(二行)、舍(一行)——七波罗蜜。这二部,都是偈颂集。
这二部,应与另外二部——《譬喻》中的“佛譬喻”,《本生》前分的“因缘谈”,作综合的观察。这四部,内容是相关的,而立意不同。
一、佛的譬喻——释迦佛往昔生中的菩萨大行:“佛譬喻”以“佛臂喻有几”,及“三十波罗蜜满”开端,以八种波罗蜜(布施、戒、出离、精进、忍、真谛加持、真谛、慈、平等舍)圆满成佛,及“精勤”、“无诤”、“不放逸”——“佛之教诫”作结。“佛譬喻”广说诸佛净土,意味着这是广说菩萨大行的场所。叙述菩萨所行大行的《所行藏》,正是这样。三十五所行,以七波罗蜜分类;而末后的摄颂(四——一〇颂),与“佛譬喻”的末颂相合。“佛譬喻”与《所行藏》所说的波罗蜜,都没有说到智慧,这是可注意的一点。“佛譬喻”的日译本,“真谛加持”与《所行藏》的“坚固决定”相当,“加持”是“决定”的同词异译。摄颂有八波罗蜜,与“佛譬喻”相同;而所举的菩萨行,却没有“忍”的大行。比对《佛种姓》的《宝珠经行处品》,“佛譬喻”是《所行藏》的序分,而被编入《譬喻》中。
二、释迦佛的史传:《佛种姓》的《宝珠经行处品》,是序分。佛以宝珠化作空中的经行处,诸天云集,五百比丘也来了。宝珠经行处的化现,为了说明释迦的广大功德——“四阿僧祇”以来,决意志求佛道,修行十波罗蜜多的场所。这与“佛譬喻”的佛净土,意趣相同。《佛譬喻》的“诸佛土”,如《华严经》的佛土庄严;《佛种姓》的化作经行处,如《大集经》的空中化作“宝坊”一样。在第二品中,提出了“四阿僧祇又十万劫”,然灯佛出世的时代。那时,释迦佛的前生名善慧(Sumedhā),布发掩泥,得到然灯佛的授记。从然灯佛授记以来,一佛又一佛的,直到迦叶佛(Kassapa,skt.Kāsyapa),都受记作佛。到《瞿昙品》,完成了释迦佛从发心、受记、到成佛的历程。经过了“四阿僧祇十万劫”,二十四佛前的供养受记。《佛种姓》的集成者,承《大本经》的风格,广叙二十五佛的父母、弟子等。有在家的上首弟子二人,暗示了当时的佛教普及,在家弟子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本生》前分的“因缘谈”,分三部分:1.“远因缘”,这是根据《佛种姓》的,引述了《佛种姓》的二四六偈,以说明二十四佛,次第为释迦佛前生授记;并举十波罗蜜的“本生”。2.“次远因缘”,从兜率天降诞起,到菩提树下成佛。3.“近因缘”,从成佛到成立祇园止。远因缘是根据《佛种姓》的;后二分是取材于经律中的佛的传记。这是佛的传记,作为宣说“本生”的因缘。“因缘谈”是西元五世纪觉音所作的。《佛种姓》与《所行藏》,一说明释迦发心授记以来的传记,一说明菩萨所修的广大行。这些传说,并不太迟。如七佛,是《长部》(一四)《大本经》所说:释迦佛在菩萨因位,见然灯佛而蒙佛授记,都是佛教界所公认的原始佛教的旧有传说。“九分教”中“本生”的形成,还在“中”、“长”二部成立以前。阿育王以后,部派佛教就专重于释迦佛的“本生”了。“本生”的广泛传布,引起了两类的条理:一、从菩萨“本生”大行的类别,归纳为种种波罗蜜。佛教所传的十波罗蜜、八波罗蜜、六波罗蜜、四波罗蜜,都只是“本生”大行的分类。《六度集经》是最好的例证。大乘初期,也有《六波罗蜜经》(12)。二、将菩萨种种修行,从先后的观点而加以次第,这就是《佛种姓》等的成立。
说一切有部的菩萨“譬喻”,也有这二类,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所说。全文分二:一、佛为胜光王(Prasenajit)说,是长行,说释迦佛前生的广大修行。先广说菩萨的大行,从顶生王到鹅王,共三十一事(13)。次略叙发心,三阿僧祇志求正觉(14)。二、佛为阿难说,是偈颂,说释迦从发心到成佛的经历。其中:1.光明王因醉象而发心,2.从(古)释迦佛到护世佛(Lokapāla),一僧祇劫满。3.从然灯佛到帝释幢佛(Indrabhvaja),二僧祇劫满。4.从安隐佛(Ksema)到迦叶佛,三僧祇劫满。5.略举六波罗蜜本生。6.发心以来,到涅槃以后,都能利益有情(15)。《药事》这两大段,与《所行藏》、《佛种姓》的意趣完全相合,只是部派传诵的不同而已。论内容,铜鍱部所传的比较简略。而从《佛种姓》的化作宝经行处,“佛譬喻”的示现佛净土来说,铜鍱部传诵的部分与大乘的意境相同,成立的时代大概是西元前后。“长部师”对于《佛种姓》、《所行藏》,与《譬喻》一样,不承认是“经藏”的《小部》所摄(16),正说明了这几部是后起的,多少与铜鍱部的旧传说不合。
第三项 无碍解道·义释
《义释》(Niddesa),是《小部》的第十一部。分《大义释》与《小义释》二部。《大义释》是《义品》的解释。《小义释》有二部分:初是《波罗延》(彼岸道品)的义释;序颂部分,没有解释,也许在《小义释》成立时,序偈还没有成立。次是《犀角经》的义释。《大义释》,与《小义释》,都是逐字逐句的解释。《无碍解道》(Patisambhidāmagga),是《小部》的第十二部。分三品:《大品》、《俱存品》、《慧品》,每品十论。这是以止观实践为主的论书。
论书,以“阿毗达磨”为主流,而佛教界还有“释经论”(17)、“观行沦”(18)的存在。《义释》的性质,是“释经论”;《无碍解道》的性质,是“观行论”。与“经师”的“释经论”,“瑜伽师”(禅师)的“观行论”,风格多少不同;这是铜鍱部阿毗达磨者所作,有阿毗达磨的气味,但到底不是阿毗达磨论。阿毗达磨的渊源很早,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但从促成阿毗达磨的开展,成立阿毗达磨论的根本来说,论题是“自相”、“共相”、“相摄相”、“相应相”、“因缘相”——五门。阿毗达磨的母体,是成立于上座部没有再分化以前;此后发展分化,成为各派自宗的阿毗达磨论(19)。成为“论藏”的阿毗达磨的特质,是这样的,所以只能说这两部与阿毗达磨论的某一阶段相当,而不能说是阿毗达磨论的先驱,或说是后期的(阿毗达磨)论书。
这两部,在铜鍱部的论义中,如七十三智(20)、六十八解脱(21)、二十五种空(22)等,都可以看出:到了定义精严、繁琐分别的阶段。在法义的分别中,可想见其他论书的存在;比阿毗达磨六论应该迟一些,而与《论事》(Kathāvatthu)成立的时代相当。传说阿毗达磨六论是佛所说,而《义释》与《无碍解道》是佛弟子舍利弗所造,正表示了这一意义吧!
第四项 小诵
《小部》的第一部,是《小诵》(Khuddakapātha)。内容是:“三归文”、“十戒文”、“三十二身分”、“问沙弥文”、《吉祥经》、《三宝经》、《户外经》、《伏藏经》、《慈悲经》——九种。前四种,从经律中集出,文句简略,是初学所应该诵习的。《吉祥经》、《三宝经》、《慈悲经》,为《经集》的一经(23)。《户外经》,出于《饿鬼事》(24)。《伏藏经》说明可保信的财富。这些,都是佛弟子所应有的基本信解;南传佛教重视这一部分,是不无理由的。
《小诵》,是念诵仪轨,都是平常所应用的。《善见律毗婆沙》列举《小部》的内容,却没有《小诵》(25)。也许觉音著作的时候,《小诵》还没有编入《小部》!《小诵》的内容,都是从别处集录而来的,本没有独立的内容;编入《小部》,也只是为了实用,一般人所常用而已。现代的南传佛教区,除《户外经》、《伏藏经》,其他七种,为因病因死……,为信众消灾植福的念诵之用。一般信众有这样的要求。而锡兰、泰国等,过去都曾流行过大乘与秘密大乘。佛教生活的祝愿化,也许是受有这种影响。如以《小诵》的内容来说,与他力祈求,是没有一定关联的。
《小诵》的内容,并不迟,而集录成一部,作为《小部》的一部,也许是《小部》十五部中最后的一部。“后来居上”,也以“小”(khuddaka)为名吧!
注释:
① 《因缘僧护经》(大正一七·五六五下——五七二中)。
② 《十诵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七八上——一八〇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上(大正二三·一〇四八下——一〇五一中)。
③ 《饿鬼事》(南传二五·八七——九四)。
④ 《天宫事》(南传二四·五五〇——五五八)。
⑤ 《杂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二·一三五上——一三九上)。《相应部·勒叉那相应》(南传一三·三七七——三八七)。
⑥ 《铜鍱律·经分别》(南传一·一七五——一八〇)。
⑦ 《佛说鬼问目连经》(大正一七·五三五中——五三六中)。
⑧ 《佛说杂藏经》(大正一七·五五七中——五六〇中)。
⑨ 《饿鬼报应经》(大正一七·五六〇中——五六二中)。
⑩ 《饿鬼事》六“食儿鬼”、二四“无耳犬鬼”等,都与汉译所传的相同。
(11) 在然灯佛这一劫中,还有三佛,所以共有二十八佛。其实,然灯佛以前的三佛,不在释迦佛往昔的传记之内。
(12) 《大阿弥陀经》卷下(大正一二·三〇九下)。《遗日摩尼经》(大正一二·一八九下)。
(13)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二——一五(大正二四·五六中——七二中)。
(14)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二下——七三下)。
(1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五(大正二四·七三下——七五下)。
(16) Sumangalavilāsinī(I,P.15)
(17)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一(大正二九·七二八上)。
(18)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九(大正二九·六六八中)。
(19)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二章第二节。
(20) 《无碍解道》(南传四〇·五)。
(21) 《无碍解道》(南传四〇·三七一)。
(22) 《无碍解道》(南传四一·一一四)。
(23) 《吉祥经》为《经集·小品》四经。《三宝经》为《经集·小品》一经。《慈悲经》为《经集·蛇品》八经。
(24) 《户外经》,为《饿鬼事·蛇品》五经。
(25) 《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