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606—706),据《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四和张说的《大通禅师碑》等记载,俗姓李,东京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家,剃染受法。他“老庄玄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无不通晓。后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见五祖弘忍禅师,以坐禅为务,乃叹服曰:“此真吾师也。”开始以打柴汲水等杂役服勤六年,不舍昼夜,深得弘忍的器重。弘忍曾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并对神秀说:“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神秀被引为上座,且为“教授师”。弘忍卒后,神秀住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归之者甚众,“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久视年中(700年,一说大足元年,即701年),武则天诏请神秀入京,“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被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神秀在京城所受到的尊崇礼遇,对于扩大北宗的影响和推动北宗禅法的传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神龙二年(706),神秀去世,士庶前来送葬者无数。唐中宗赐羽衣法物,亲自送殡至洛阳午桥,并敕中书令张说制碑文,下诏书于嵩阳之辅山顶为神秀造十三级浮屠,并诏赐谥曰“大通禅师”。是为帝王赐谥僧人之始,由此可以见得神秀当时的声望及其与帝王的密切关系。
关于神秀的禅法,史传上虽略有记载,但各种记载都未曾言及神秀有何专门的禅学著作存世。《楞伽师资记》中则明确地说神秀“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否定了神秀有著作流传于世。但近代新发现的敦煌经卷中有几个本子,一般认为是神秀所述,而由弟子记录整理,可以代表神秀北宗的禅法。它们是:(1)《大乘无生方便门》。(2)《大乘五方便(北宗)》,亦名《北宗五方便门》。(3)《无题》(一),此与《大乘五方便(北宗)》为同一种资料,在文字和内容上互有增补。(4)《无题》(二),附《赞禅门诗》一首。以上四种资料叙述的都是“五方便”法门。(5)《大乘北宗论》。(6)《观心论》。《观心论》一向在日本有流传,而在中国却失传已久。现在敦煌经卷中发现了好几个本子。例如,《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就收录了其中的一种,《大正藏》第四十八卷收录的《少室六门》之二《破相论》,实际上也是《观心论》的一个异抄本。各种敦煌经卷,现有黄永武博士主编的《敦煌宝藏》一百四十册将它们汇集出版,并附有《敦煌遗书最新目录》一卷,查考颇为方便。下面,我们就根据敦煌的有关资料,并结合宗密、净觉、张说等人的记载与《景德传灯录》、《宗镜录》中的一些内容,对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法作一概要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