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学思想史》 第五章 神秀北宗禅 第二节 神秀北宗的禅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神秀的禅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他禅法的理论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观心论》中,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弘忍“守本真心”说的继承和发挥;二是他禅法的方便法门,主要体现在《大乘无生方便门》等本子中,这部分叙述“五方便”的内容,清楚地反映了神秀对道信以来禅法的发展。《楞伽师资记》曾引神秀语云:“我之道法,总会归体用两字。”从总体上看,“体用”二字确实可以作为理解神秀全部禅法的纲领,神秀的禅学理论与方便教法都是依此而展开的。神秀的“体用”说是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而来的。他的《观心论》是通过对心之体用的理解而强调观心、守心的必要性,他的“五方便”则是体用不二说在修禅实践中的具体贯彻。

    一、拂尘看净的观心论

    神秀《观心论》的宗旨可说是与弘忍的《最上乘论》基本无二,论证方法却是有所不同的。弘忍的“守本真心”论依据的也是《大乘起信论》的真妄二心说,以妄心不起、真心不失为解脱。但他主要是就清净的心本体立论的,强调只要守住这一自性圆满的清净心就能获得解脱。而神秀却是遵循着“学道之法,必须……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体用”的思路,依据《大乘起信论》的思想,从体用相即出发,论证了真妄二心的一体同源,互不相生,从而强调了息妄显真这一“观心”修行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首先,神秀从“一切善恶,皆由于心”出发,强调观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心者,万法之根本也,心既是“众善之源”,也是“万恶之主”,“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法俱备”①,因此,无论是修心解脱还是沉沦三界,所依持的都是一心。此心人人本自有之,“自心起用”即有净心和染心两种差别。若随染造恶,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若通过观心的修行,息妄显真,除染还净,了悟本觉真心,即得解脱。因此,神秀得出结论说,唯观心一法,总摄诸行,是求佛道最为省要的修行之法。所谓“观心”,就是要明了自心起用而有染净二心的道理,摄心守真,观心看净。

    由于依净心即得解脱,依染心则轮回受苦,因此,“观心”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摄心守净,去恶离染。对于众生来说,明白自己沉沦的原因从而自觉地“观心”修禅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神秀的观心论突出了对真如之体受无明妄心障覆、众生轮回受苦的论述,显示了他的禅法重心在于“息妄”渐修的特色。神秀把贪、瞋、痴“三毒”视为无明之心的种种烦恼和邪恶的根本,把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生起的“六识”称为“贪著万境,能成恶业,损真如体”的“六贼”,认为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及六贼而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道,受诸苦恼。求解脱者,就是要除三毒、净六根,以除一切诸苦。而这除三毒、净六根实际上也就是观心禅法的主要修习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神秀强调,“知一切恶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便能灭苦得解脱。摄心就是身心不起,常守真心;离邪恶就是心体离念,六根清净。

    在强调观心、摄心、去除邪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神秀又把观心与念佛联系在一起。他依《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把念佛解释为“觉察心源,勿令起恶”,这里的“心”即自性清净心,亦即本觉的真如之体,神秀认为此心即是佛。因此,他所说的念佛,就其即心即佛,把向外求佛转为反观自心而言,与四祖道信倡导的念佛相同,但就其即心即佛的基点为真心而言,又与道信具有般若思想倾向的念佛有相当的差异。在神秀这里,念佛实际上就是观心看净。他是用“观心”统摄了念佛法门。为此,神秀还特别区分了口诵与心念的不同,认为在口曰诵,在心曰念,诵在口中,执著音声之相,是邪念;念在于心,念从心起,“坚持戒行”,“觉察心源”,了知自心清净,才是正念。只有“正念”才能达到心体离念、妄想并除、常守本觉之心的“观心”要求,最终实现解脱。因此,神秀的这种思想,与其说是对道信念佛禅的继承,不如说是对弘忍守本真心说的发挥。

    神秀不仅以“观心”统摄了念佛法门,而且还进一步以“观心”来统摄佛教的其他一切修行活动,并从善恶染净凡圣皆依一心出发,反对“修伽蓝,铸形像,烧香,散花,燃长明灯”等外在的形式主义的求佛道之行,认为“若不内行,唯只外求”是不可能达到解脱的。他把佛经中所说的“修伽蓝,铸形像”等都解释为是佛要求众生“观心”、“修心”的方便譬喻说法。例如,“永除三毒,常净六根”就是“修伽蓝”,因为“伽蓝”就是“清净处地”的意思;依教修行,常守真心,“熔炼身心真如佛性”,就是“铸形像”,因为观心解脱就是“自然成就真容之像”。神秀这种不劳外求,只须就自己身心上修炼的思维途径,与惠能南宗禅法是一致的。

    谈到神秀观心禅法与惠能禅的一致之处,还值得一提的是,神秀也主张“顿悟”。既然善恶凡圣皆依于一心,只要摄心离念,便能消灭轮回,获得解脱,那么,解脱当然就无须累世修行了。为此,神秀专门作过理论上的论证,他把佛所言的“三大阿僧祇劫”解释为“三毒心”,认为通过观心而去除一念之中的“三毒心”就是度得三大阿僧祇劫了。这样,神秀的观心法门便将解脱从遥远的未来移到了当世,他在强调“时时勤拂拭”时,就一再提到“一念净心,顿超佛地”,认为只要能摄心内照,绝三毒心,那么,“悟在须臾,何烦皓首”?当然,神秀的“顿悟”与惠能南宗的“顿悟”也是有差别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神秀虽然认为可以顿悟,但他主要着眼于“息妄”的渐修,而惠能南宗却始终着眼于不假修习、直了心性的“顿悟”。从南、北禅宗的立足点来看,神会在滑台大会上提出的“南顿北渐”仍可视为南、北禅宗禅法上差异的重要标志。神会攻击北宗“法门是渐”并不等于说北宗不讲顿悟,而是说北宗注重“渐修”,有所执著,最终不能契悟心性。神秀的渐修顿悟说显然来自于对《楞伽经》思想的继承与发挥。《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中曾专门谈到“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的息妄修行,犹如磨镜,是“渐净非顿”的,而净除之时,“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则犹如明镜现像,是“顿”而非“渐”的。神秀北宗的惭修顿悟说曾对朱熹等理学家的思想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二、会通经教的五方便门

    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曾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来概括神秀北宗禅法的特点,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拂尘看净,即“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观心、守心。那么,方便通经呢?方便,即指道信以来禅法的五方便门。神秀将五方便门与经教会通起来,所以叫做方便通经。据《大乘五方便(北宗)》的记载,五方便为:“第一总彰佛体,亦名离念门。第二开智慧门,亦名不动门。第三显不思议门。第四明诸法正性门。第五了无异门。”它们依次分别会通《大乘起信论》、《法华经》、《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华严经》等佛教经论。从总体上看,五方便门也是按照心之体用组织起来的。下面我们分别予以简单的介绍。

    第一总彰佛体,是依《大乘起信论》的心体本觉立论的。《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以心真如为心之体,并认为心体是本觉的。同时,它又以“心体离念”释“觉”义,认为众生未曾离念,故不名为觉,离念即觉,觉者即佛。因此,神秀北宗的总彰佛体又名离念门,它所要求的就是通过“看净”的坐禅方便而离妄念,了心性,恢复本觉。“看净”须先净心地,然后以净心眼看净,由观四维上下一切外境皆是虚妄,“清净无一物”,进而返照清净本心,以心摄心,以心观心,以心守心,最后,身心不起,心色一如,能观所观,能守所守,皆为净心,以净心观净心,实即无观,此即离念之净心体,即得“入佛道”。总彰佛体的“离念门”,主要是依本觉的净心体而说的,余四门则进一步就心之用而说修禅之方便。

    第二开智慧门,是依《法华经》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立的由定发慧的禅修方便。神秀北宗认为,身心不动,豁然无念,便能“从定发慧”,即开佛知见,本觉的净心体即得佛之知见的净心之用。因此,开智慧门又名不动门。神秀把《法华经》强调的佛对众生的开示以及众生在佛开示下的悟入,发展为完全依靠自己本具的智慧性而摄心开佛知见,充分体现了他对慧可以来“众生识心自度”思想的发挥与强调。由于心体本觉,离念即觉,因此,神秀所言的身心离念,六根不动,并不是证入绝对的空寂之定,而是还包括由定发慧、开佛知见。“身心不动”是恢复本觉,得知见之用,亦即智慧门开,得佛知见。《大乘无生方便门》曾明确以“不动”来统摄定与慧,并把“定中有慧”、“定慧双等”的“定”称为菩萨的“正定”,以区别于二乘人“有定无慧”、贪著禅味的“邪定”。定慧双等、定中有慧之说,实际上是由身心不动、离念即觉得出的必然结论。

    就神秀北宗依心性本觉而说“定慧双等”论之,与惠能南宗的主张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定慧相依相即实际上是中国禅宗的普遍主张,定慧双修为南北宗所共同强调。自胡适以来,人们往往把“定慧双等”视为南宗(特别是神会)特有的观点,这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南北宗的定慧观也有不同之处。北宗虽然主张“正定”之时就是智慧门开,但要达到“离念”、“不动”的正定则必须凭借一定形式的修禅方便,必须经过观心看净的渐次修习,且北宗的观心离念、定慧双等,仍然是有心可观、有定可入、有慧可发,亦即有所执著的。神会说过:“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②南宗则是以般若无所得为指导思想,以任运为修,无证为证的。因此,南北宗在定慧观上的差异,并不在主张定慧等还是定慧别,而是在于他们对修习定慧持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的态度与他们把本觉的心性理解为“自性清净心”或“当下之心”的不同又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我们将在下章中详说。

    第三显不思议解脱门,是依《维摩经》而立论的。《维摩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以其明不可思议解脱之法门故。神秀北宗以“心体离念”的思想对不思议解脱法门作了自由的解释发挥,提出了“不起心”即为解脱的观点。《大乘无生方便门》结合《维摩经》“一切法皆如”的基本思想,反复强调“不思不议”、“不起心思议”,认为“心不思,心如,心离系缚,心得解脱;口不议,色如,色离系缚,色得解脱。心色俱离系缚,是名不可思议解脱”。以不思不议、诸法如如为“显不思议解脱门”,这显然是总彰佛体离念门和不动开智慧门的进一步深入,是从不同的角度在发挥观心、守心的意旨。

    第四明诸法正性门,这是依《思益梵天所问经》而提出来的。《思益经》中有“诸法离自性,离欲际,是名正性”的说法,神秀北宗进一步从心体本觉、离念即得智慧之用的思想出发,以心有所执著为自性,以识缘五尘为欲际,提出“心不起是离自性,识不生是离欲际,心识俱不起是诸法正性”③的观点。显然,神秀在这里是借释经文而在强调身心离念、恢复本觉的观心看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神秀对经教的会通,采取的也是“六经注我”的态度,与惠能的“心转《法华》”很相近,这反映了弘忍以后禅宗对经教的基本态度。

    第五了无异自然无碍解脱门,这是依《华严经》“圆融无碍”的思想提出来的。《华严经》以“法界缘起”来说明世界万象的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了无异自然无碍解脱门”依这种诸法圆融无碍的思想而将种种禅修方便及其所证之境统统融摄于“自心”之中,强调心不起念,心无分别,便一切法无异,了凡圣、生死涅槃等一切法悉皆无异,便自然无碍解脱。这里,心无分别、诸法无异云云,体现的仍然是观心离念的要求,只是更突出了禅修的境界而已。

    综观神秀北宗的五方便门,其内容不外是“观心”禅法的展开,其理论依据则始终不离《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体用说。由于各种禅修方便的着眼点都是息妄离念,恢复本觉,因此,北宗禅注重“时时勤拂拭”的渐修,就是很自然的了。“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概括了北宗禅法的主要特征。

    ①  以下引文凡不注出处者,均引自《观心论》。

    ②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第二十九节,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中华书局,1983。

    ③  敦煌本《无题》(一)。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