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至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唐武宗灭法以后,以寺院经济和佛典章疏为依托的教下各宗先后衰落,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禅宗却继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由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分裂,因此,禅宗在逐渐繁兴的过程中也分化为诸多的系派,各据一方。五家禅宗之思想与门风虽略有小异,然其根本宗旨皆不离六祖的顿悟心性,自我解脱。入宋以后,禅宗仍不断地演化流变,但均不出五家之外。禅门弟子在举扬自家宗风的同时,继续保持着某些共同的思想特点,其机锋棒喝、公案话头等“直指人心”的接机方法和行脚云游遍访名师的参学方式,都是为了顿悟解脱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与目标。
从思想理论上看,宋代禅学并没有很大的发展,但禅宗发展的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却在宋代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同时也形成了许多新的时代特点。例如,随着中国佛教对内互相融通、对外与儒道合流的总趋势,禅宗一方面在禅教合一的同时进一步融摄净土法门,从而大大扩大了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通过与统治者和上层人物的接近而加深了自身的儒化和道化以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大量公案、语录的出现,形成了区别于默照禅的文字禅,不立文字的禅宗走上了文字化的道路,这又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为禅的精神融入宋明理学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