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代禅宗概述
禅宗是宋代最为流行的佛教宗派。当教下各宗趋于衰落之时,禅宗却在宋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通过统治者和士大夫而日益走向社会,不断扩大影响,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然而宋代,惠能门下分化出来的五家禅已发生了变化,北宋禅僧契嵩在《传法正宗记》卷八中曾评曰:“正宗至大鉴传既广,而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竞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于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犹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人耳。”入宋以后,沩仰宗已经不传,法眼宗虽在宋初盛极一时,永明延寿以后也就衰落了,宋中叶以后法脉即断绝,而曹洞宗在宋初则比较消沉,盛行于各地的主要是云门宗和临济宗。
临济宗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临济义玄的五世法孙、首山省念的法嗣汾阳善昭(947—1024)开创了以“颂古”为主要内容的“文字禅”这一禅学新形式,开辟了禅学发展的新途径。“文字禅”成为宋代禅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对此,我们将在下节详述。善昭门下有石霜楚圆(986—1039)。从楚圆开始,临济宗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传播的范围也由河北、河南一带扩展到了南方各地,成为禅门诸家的主脉。楚圆门下有杨岐方会(992—1049)和黄龙慧南(1002—1069),分别开创了杨岐、黄龙两派(与临济宗五家合称“七宗”),都盛行于南方。南宋时,黄龙派趋于衰落,杨岐派遂成为临济宗的正统。关于这两派的情况,我们下面将分别予以专述。
云门宗入宋以后也有相当的发展。云门文偃的三世法孙、智门光祚的法嗣雪窦重显(980—1052)受汾阳善昭的影响而作《颂古百则》,大振宗风,使云门宗进入繁兴阶段,被誉为“中兴云门”。重显的得法弟子有八十余人,均为著名的禅师,其上足为天衣义怀(989—1060)。义怀提倡禅净一致说,其门庭也十分兴盛,著名弟子有慧林宗本(1020—1099)和法云法秀(1027—1109),分别奉诏住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慧林寺和法云寺,使云门禅风盛行于京城。宗本的上首弟子有法云善本(1035—1109),发扬宗风,与师齐名,时称“大本小本”,曾奉敕住法云寺。法秀的弟子中则有法云惟白,曾三度受召于宫中说法,著有《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入藏,宋徽宗为之作序。北宋时,云门宗另有一位重要的僧人佛日契嵩(1007—1072),为文偃的四世法孙。文偃下依次传缘密圆明、文殊应真、洞山晓聪,契嵩即出自晓聪门下。他一方面著《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和《传法正宗论》(以上三书合称《嘉祐集》)等,厘定禅宗传法世系的二十八祖说,另一方面又著《辅教篇》,竭力调和儒佛的矛盾以反驳当时的反佛论,受到宋仁宗的赏识,敕许其著作编入《藏经》流通,并赐号“明教大师”,这更加强了云门宗的势力。不过,云门宗到南宋时便渐趋衰微,到了元代初,法系便无可考。
宋代禅宗除了临济和云门两宗比较流行外,曹洞宗也始终绵延不绝,但仅有云居道膺一系在流传,且趋于衰微,乃至有大阳警玄托浮山法远代求法嗣之说。大阳警玄(948—1027)是道膺的四世法孙,他曾上堂示众云:“诸禅德须明平常无生句、妙玄无私句、体明无尽句。”这就是著名的“大阳三句”。据说他年至八十时,仍未找到可以继承法席者,遂作偈一首并连同皮履、布直裰一起寄托给临济宗僧人浮山法远,请法远代求法器,代付传信。大阳卒后二十余年,投子义青(1032—1083)参法远,得法后,法远付以大阳衣钵,嘱其嗣大阳,相续曹洞宗风。这样,几乎要断了的曹洞法脉才得以延续下来。义青又传芙蓉道楷(1043—1118)。曹洞宗至道楷以后而渐趋兴盛。道楷门下有丹霞子淳和净因自觉等大弟子二十余人。净因自觉曾奉诏开法于净因禅院,后迁鹿门,故亦称鹿门自觉,其法系数传之后在金元时较为兴盛。丹霞子淳(1064—1119)为道楷的上首弟子,门下有长芦清了和弘智正觉两位高足。弘智正觉(1091—1157)倡导的默照禅与宗杲提倡的看话禅并行于世,其所著的《颂古百则》“号为绝唱”,由金元时的万松行秀(出自净因自觉一系)加以解释和评唱,著成禅学名著《从容录》,曹洞宗风盛行一时。但正觉的弟子虽众,著名者却很少,法脉也数传后即无可考。长芦清了(1091—1152)门下却法脉绵延,时盛时衰。宋以后,五家禅中沩仰、云门和法眼都先后失传,只有曹洞与临济二家并存。当然,曹洞的法脉远不及临济之盛,因而禅宗史上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二、方会和杨岐派
杨岐派为临济宗的一个支派,因开创者方会住袁州(今江西宜春)杨岐山举扬一家宗风而得名。
方会(992—1049),俗姓冷,袁州宜春人。二十岁时到筠州(今江西高安县)九峰山,落发为僧。每阅经,心融神会。往参石霜楚圆,得法后返归九峰山。后应道俗迎请,居袁州杨岐山,举唱宗乘,故称“杨岐方会”,其法系称“杨岐派”或“杨岐宗”。晚年又移住潭州(今湖南长沙)云盖山。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十二人。
方会的思想资料主要有《杨岐方会和尚语录》一卷,载《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方会的禅学思想和接机方式既继承了临济的风格,又融会了云门的特色。他曾示众云:“杨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果然失照。杨歧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杨岐一语,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错举。杨岐一句,急著眼觑;长连床上,拈匙把箸。”①这是要人破除执著、无心自然、自省自悟的意思。他曾发挥临济宗“立处即真”的思想,认为“立处即真,者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皆是佛法”。他还上堂云:
“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树草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尔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若也不会,莫道杨岐山势险,前头更有最高峰。”②这些思想,显然与“云门三句”中的“函盖乾坤”句义旨有相通之处。在接机方式上,方会善于用灵活的机锋棒喝或法语来启发开示学人。他曾明确地说:“杨岐无旨的,种田博饭吃。”教人随缘而不要起心追求。有僧问他:“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他答道:“有马骑马,无马步行。”因此,禅史上称方会“提纲振领,大类云门”;“其验勘锋机,又类南院(慧颙)”。
方会的弟子中以白云守端(1025—1072)为最著名,门庭极盛,法嗣有五祖法演等十二人。法演(1024—1104)为绵州(今四川绵阳县)人,得法于守端后,因常住蕲州五祖山说法,故称“五祖法演”,有“中兴临济”的美誉。法演门下二十二人,其中“三佛”最为著名,即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杨岐派至法演门下而趋兴盛。“三佛”中又以佛果克勤影响最大。
克勤(1063—1135),彭州(今四川彭县)人。出家后,先学教典,后参禅,得法于法演。崇宁(1102—1106年)中还里省亲,应请开法于六祖寺,寺更名为昭觉寺。政和(1111—1118年)间出游,在荆南与丞相张商英谈《华严》旨要,深得赞赏,以师礼留居碧岩。复徙道林。又奉诏住金陵蒋山,并补天宁万寿寺席,受到召见。南宋建炎(1127—1130年)初,又迁金山,高宗赐号“圆悟禅师”,故又称“圆悟克勤”。克勤晚年返蜀,仍住持昭觉寺。他对云门宗僧人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加以发挥、评唱,由其门人编成《碧岩录》十卷。此为禅学名著,也是临济宗的主要经典。《碧岩录》的出现标志着禅宗的发展进入了“注释”公案语录的新阶段,“文字禅”由此而发展到了顶峰。
克勤的法嗣有七十五人,其中以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最为著名,分别形成了颇有影响的两大派系。大慧宗杲(1089—1163)在大倡看话禅的同时,还编成六卷本《正法眼藏》以救“沦溺狂邪”的“痴禅”之时弊。他的弟子有佛照德光(1122—1203)等九十四人,德光门下有以北涧居简和妙峰之善为代表的二支,均活跃于南宋,但数传后即息。虎丘绍隆(1077—1136)传天童昙华(1103—1163),昙华又传天童咸杰(?—1186),咸杰以后,此系逐渐兴盛起来。宋以后,杨岐派的传承皆出自虎丘绍隆一系。黄龙派法脉断绝后,杨岐派恢复了临济宗的名称,代表着禅宗,一直传至当代。
三、慧南和黄龙派
黄龙派为宋代临济宗分出的又一个支派,因开创者慧南住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山举扬一家宗风而得名。
慧南(1002—1069),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十七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遍历丛林,皆推上首。曾依泐潭怀澄学云门禅,后投石霜楚圆门下,得到印可后,先住同安(今福建同安县)崇胜禅院,不久又移住庐山归宗寺。后又于筠州(今江西高安县)黄檗山开法。景祐三年(1036)始,在隆兴黄龙山举扬宗风,学徒云集,门庭极盛,世称“黄龙慧南”,形成了与杨岐派并存的黄龙派。弟子有黄龙祖心、东林常总和宝峰克文等八十三人。
黄龙慧南发挥了临济宗的思想,他曾上堂示众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乃拈拄杖曰:“道之与圣,总在归宗拄杖头上。汝等诸人,何不识取?若也识得,十方刹土,不行而至;百千三昧,无作而成。”这是强调了道不可修,佛无待求,无心任自然即一切圆满。他又说:“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这些思想都是从马祖到临济的一贯思想。
慧南的禅学思想特点及其接引学人的方便机巧突出地表现在所谓的“黄龙三关”上。据《五灯会元》卷十七载,慧南“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有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此三关,从字面上看,主要是从轮回解脱的角度强调凡圣无别、生佛不二。“生缘”句大意是说人皆因前世因缘转生而来,人摆脱不了业报轮回;“佛手”句是说人即是佛;“驴脚”句则说人与其他众生也无二。但从根本上说,慧南设此三关的目的是强调禅境不可言说只可自悟,要参学者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而不应该寻文追义,死于句下。他曾自颂三关语曰:“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著无生。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以“三句”语的方式接引学人,最早是由百丈怀海倡导的,后为禅宗人所接受,特别是云门宗,有“云门三句”、“巴陵三句”等。慧南提出“黄龙三关”后,用三句语接引学人更成为禅门经常使用的方式,不过,到后来往往流于一种形式了。
继承慧南法席的是黄龙祖心(1025—1100),南雄始兴(今广东始兴县)人,深得慧南的器重,不但许其入室,而且让他分座训徒。慧南去世后,祖心继任黄龙住持,法嗣有黄龙悟新、黄龙惟清等。东林常总(1025—1091)也是慧南的高足,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县)人,往参慧南,尽得玄奥。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东林寺开法,天下学者从风而靡,丛林之盛为当时少有。其徒众常有七百余人,得法弟子有泐潭应乾和开先行瑛等六十一人之多。在慧南的弟子中,以宝峰克文(1025—1102)的门下最为著名。克文为陕府阌乡(今河南阌乡县)人,出家后先学经论,后参慧南,受印可,住洞山十二年。门下人才济济,有法嗣三十八人,以兜率从悦(1044—1091)、泐潭文准(1061—1115)和清凉慧洪(1071—1128)最为著名。其中,慧洪(觉范)著有《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等,在禅宗史上影响很大。
黄龙派形成后,在北宋时曾盛极一时,慧南曾自言“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之玄纲”。经其门下祖心、常总和克文三系的推波助澜,黄龙派成为当时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禅宗派系。但黄龙派的法脉,除祖心系传至南宋,并由日僧荣西传至日本之外,其他都仅传一二世而已。两宋之际,黄龙派即趋衰落,而杨岐派却逐渐兴盛起来。最后,黄龙派完全为杨岐派所取代。
① 《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② 《古尊宿语录》卷十九《杨歧方会和尚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