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济宗在元代的持续
入元以后,禅宗五家中沩仰、法眼与云门三家均已不传,只有临济与曹洞两系,仍维持着一定的规模,其中又以临济为盛。
元代临济宗,在北方有海云印简一系,南方则主要有雪岩祖钦一系。印简(1202—1257),山西岚谷宁远人,俗姓宋,字海云。自幼神悟,八岁薙染出家,十一岁受具足戒。后四处游方参学。十九岁时,杖策之燕,“过松铺值雨,宿于岩下,因击火大悟,自扪面门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入燕后,谒大庆寿寺中和璋,受印可。因璋禅师出自白云守端门下五祖法演一系,因而印简也被认为是临济杨岐派。印简在兴州(今河北承德市西南)仁智寺出世开堂,并应王臣之请,先后任涞阳兴国寺、兴安永庆寺和燕京大庆寿寺的住持。印简深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尊信,曾应召谒见世祖并为之说法授戒。前面提到的刘秉忠为印简法嗣可庵智朗的弟子,印简应召,因闻刘秉忠才识卓越,乃相伴谒见世祖,两人对临济宗在元代的持续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印简被称为中兴临济的人物。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内翰赵孟頫奉敕撰写的《临济正宗之碑》中说:“海云大宗师简公,……性与道合,心与法冥,细无不入,大无不包。师住临济院,能系祖传以正道统,佛法盖至此而中兴焉。”印简的法嗣有可庵智朗和颐庵儇公。智朗下出刘秉忠,儇公下则有西云安公。安公在当时也很有影响,元武宗曾赐以“临济正宗之印”的玉印,并封为荣禄大夫、司空。不过,印简一系的法统并不是很长。
当时在南方的雪岩祖钦一系也比较活跃。祖钦系由虎丘绍隆的再传天童咸杰下化出。咸杰传松源崇岳(1132—1202)和破庵祖先(?—1211),祖先传径山无准师范(1194—1249)。师范为蜀之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出家,后遍游各地。曾应宋理宗之召入内殿说法,赐金襕僧伽黎和“佛鉴禅师”之号。门庭极盛,高足有断桥妙伦和雪岩祖钦,分别形成系统,传承不绝。妙伦派主要流传于巴蜀地区,祖钦派则盛行吴越地区。祖钦(?—1287),一名法钦,曾自述经历云,五岁出家,十六岁剃度为僧,十八岁行脚,遍参诸禅师,得法于无准师范。历任潭州龙兴寺、湘西道林寺、湖州光孝寺等住持,最后主江西袁州仰山,世称“法窟第一”。祖钦卒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寿约七十余岁。有《语录》二卷流行于世,主张儒佛一致说。其众多弟子中以高峰原妙最为著名。
原妙(1238—1295),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十五岁出家,十六岁剃发,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始习天台教观,二十岁开始参禅。二十二岁向断桥妙伦请益,后又参雪岩祖钦,得受法印。元至元十六年(1279),上杭州天目山西峰狮子岩营建小室,题名“死关”,居其中足不出户达十五年之久。四方参学者云集,僧俗随其受戒者达数万人,得法弟子上百,形成了巨大的丛林规模。常设“三关语”勘验学者。语曰:“大彻的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
原妙上百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中峰明本(1263—1323),杭州钱塘人,俗姓孙,十五岁有志出家,誓持五戒,读《法华》、《圆觉》、《金刚》诸经。二十四岁时参高峰原妙,二十五岁从原妙薙发,二十六岁受具足戒。因听流泉而开悟,得原妙心印。明本四处游方,居无定所,或结庵而住,或以船为居,均以“幻住”为名。在当时声誉很高,道俗归仰,学者辐辏,有“江南古佛”之称,许多大寺院请他去住持,均力辞。丞相脱欢和翰林学士赵孟頫等都慕名从之求法。元仁宗召而未至,乃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并赐金襕袈裟。卒后元文宗谥号“智觉禅师”,元惠宗又赐号“普觉国师”。明本在禅学思想上主要发挥原妙注重“自然入于无心三昧”的特色,认为“禅是诸人本来面目,除此外别无禅可参”①,反对起心追求,执著古人语句,并对当时玩弄机锋棒喝的形式主义提出批评。他说:“如今之禅学者流,多是商量个语话,皆不肯回头扣己而参,所以古人目禅语为野狐涎唾,良有旨也。”②明本的思想对日本和朝鲜的禅宗都有一定的影响。弟子中天如惟则最为有名,曾住持苏州狮子林正宗禅寺,发扬明本以来的临济宗风,影响很大。明本与惟则都提倡禅净合修,在维持禅宗规模的同时也渐失禅的特色。
在虎丘绍隆系较为盛行的同时,大慧宗杲的法脉也在延续。大慧的再传妙峰之善下有径山善珍,善珍下又有元叟行端(1255—1342),约与中峰明本同时,大力阐扬大慧门风于径山,名闻京国,元成宗特旨赐号“慧文正辩禅师”,元仁宗时又加赐“佛日普照”。行端门下人才甚众,其中楚石梵琦最为著名,虽主要活动于元代,但在佛教史上却有明代“国初第一宗师”之称。
元代临济宗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还有云峰妙高(1219—1293)。当时禅教之间争论激烈,教家大毁禅宗。元世祖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春召集禅教律各家代表人物进京廷辩,妙高也“拉一二同列赴京”力争,据说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二、临济宗在明清的发展
临济宗在明清时期仍然是最盛行的一个佛教宗派。在明初,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楚石梵琦(1296—1370),俗姓朱,宁波象山人。九岁出家,十六岁受具戒,得法于元叟行端,为大慧宗杲的五世法孙。开法后,“五十年间,六坐道场”。他主要活动于元代,弘扬大慧宗杲的禅风,声望很高。元顺帝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入明以后,又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礼重,两次奉诏参加了在南京蒋山举行的法会,有“国初第一宗师”之称。他提倡禅教一致,并栖心于净土。在禅学思想上则强调自心觉悟、自然解脱,反对执著知解,发挥了呵佛骂祖的狂禅作风。他曾说:“和尚子莫妄想,起心动念是妄想,澄心息念是妄想,成佛作祖是妄想。往往将妄想灭妄想,无有了期。”③他的《明真颂》曰:“禅师不假多知,饥餐渴饮随时。”“有念便沉生死,无为自契涅槃。”“饥把钵盂噇饭,睡时块石枕头,十二时中快乐,谁能似我无忧?”
明中叶以后,有笑岩德宝(1512—1581),得法于龙泉寺之无闻明聪,为中峰明本的八世法孙。俗姓吴,金台(今河北省境内)人,出家受具戒后即四处行脚,随缘开化,以禅道广接诸方学者,“名震海内”。为明代最著名的禅师之一。主张“净心一志念道”,认为“念道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念心,自心能成自己佛”。④他认为,“佛性平等,人人个个无欠无余。能悟之者即佛,能体信行之者即为佛事。本无圣凡愚智之隔,宁有僧俗男女等殊?”⑤他对禅宗盛行的“看话禅”有新的发挥。他认为,参话头确实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什么呢?他常叫人疑“哪个是我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并具体教人“或杜口默切,或出声追审”、“或厉声,或微声”地起疑自问。德宝还提倡念佛禅,主张唯念“阿弥陀佛”,认为“或出声数念,或心中默念”,如此用心,不消半年一载,话头自成。以念佛来取代参禅,这反映了明代禅宗的衰退。
德宝门下有幻有正传(1549—1614),正传门下又有密云圆悟、天隐圆修和雪峤圆信三位名僧,各传禅于一方,时称“临济中兴”。三圆中又以重兴宁波天童寺的圆悟为影响最大,明末清初临济一宗以他门下为主要支撑。
圆悟(1566—1642),俗姓蒋,号密云,宜兴人。家世务农,年稍长从事樵耕。年三十,弃妻子,入龙池山禹门寺从正传出家,年四十蒙正传印可。后得正传付法传衣,并住持禹门寺。五十岁以后才正式开堂说法,一时“言满天下”,“名闻九重”,王公大人皆自远趋风,剃度弟子三百余人,“王臣国士参请归依者,不可胜数”。圆悟曾先后“六坐道场”,而以浙之“金粟、天童最久,建立恢宏,机缘歙集,此二地为最盛”。他广传临济宗风,为明末禅宗著名宗匠。从禅学思想上看,圆悟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无非是继续发挥“见性成佛”的旨趣而已。他自己曾说:“山僧出家将及四十载,别也无成得什么事,只明得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著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无差别,即说个心,佛与众生都在其间;即说个佛,心与众生都在其间;即说个众生,心与佛亦在其间。如是则说一即三,言三即一。”⑥既然心佛众生本来不二,因此,只要回光返照,返本还源,即得自由自在,自然解脱。在禅行禅风方面,圆悟则进一步把机锋棒喝、呵佛骂祖推向极端。例如有一次上堂,“一僧才出,师打云:棒下无生忍,临济不见师。僧拟议,师复喝”⑦。他自己曾说:“贫道生平,但有来者,便当头一棒。”⑧有一天为阿弥陀佛的诞日,圆悟上堂云:“老僧昨天是生日,弥陀今日是生日,我比弥陀先一日,三世诸佛从此出。……可谓诸佛老僧儿,老僧诸佛父!”⑨在他六十五岁那年,他甚至说出了这样的偈颂:“山僧六十有五,素来不涉迷悟,无端痢疾三年,累得通身骨露,若人如是证明,管取超佛越祖!”⑩从圆悟这样有影响的禅师模仿前人的故弄玄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禅学的进一步衰落。圆悟在清康熙年间被追赐“慧定禅师”谥号,他的《语录》十三卷也在清代顺治年间被敕准收入大藏。其法嗣中以汉月法藏、费隐通容、木陈道忞和破山海明四支为最盛,法脉流传,遍及全国。
通容(1593—1661)一系主要在福建流传,其门下有隐元隆琦(1592—1673),晚年应请赴日本,开日本黄檗一宗。海明(1597—1666)一系盛行于川贵,至今传承不绝。道忞(1596—1674)是清初的显要人物之一。俗姓林,字木陈,广东潮阳人。少习儒学,因读《金刚经》和《大慧语录》等而出家为僧,得法于圆悟。圆悟去世后,继任天童寺住持。入清以后,他积极奉承迎合新的统治者。清顺治十六年(1659)奉诏入京为世祖说法,受到宠信厚遇,被封为“弘觉禅师”。有敕文曰:“禅僧道忞,嗣法天童。传宗临济,克证无生之旨;机自玄明,允通向上之关。”道忞也颇为得意,常有借新势力以欺压同侪之举,曾被后人斥为“宗门罪人”。法藏(1573—1635),字汉月,俗姓苏,江苏无锡人。十五岁出家,十九岁剃发,二十九岁读《高峰语录》而心有所悟,后读觉范的《临济宗旨》而“宛然符契”。他三十七岁受具足戒,四十岁悟道。为了入临济正宗之流,以便名正言顺地开堂说法,他屈身投至圆悟门下。自五十岁始,他开堂说法,“八坐道场”。在禅学思想上,法藏有许多“创新”,他不但认为“参禅贵先抉择祖师禅与如来禅”(11),而且把默照禅贬为“邪禅”,并指斥当时的“文字禅”和“棒喝禅”,认为“文字禅,没溺于语言,……摘句寻章,但堕外而未易堕魔”,而“一棒一喝禅,没溺于无言,……颟顸乱统,易堕魔而又复堕外”。(12)他还对“禅”、“禅机”和“话头”等都从正面作出过解释,使这些本来只可参究、不可言说的东西都带上了义理的色彩。例如,他说:“祖师禅,谓之话头;在儒家,谓之格物。”(13)禅家的“话头”竟等于儒家的“格物”!他大力提倡“看话禅”,却又对“干矢橛”、“庭前柏树子”等话头、禅机作正面的解释说明。禅的义理化既表明了法藏的“创新”,也反映了禅的发展进入了末路。
法藏系在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曾盛极一时。他与弟子杭州灵隐弘礼和苏州灵岩弘储被称为佛法僧三宝。由于法藏虽“嗣法”于圆悟,却靠的是从古尊宿语录中自悟,非“得法”于圆悟,因此,他与圆悟之间常有不和。后来围绕着禅宗五家宗旨,更展开了一场公开的争论。法藏作《五宗原》,主张一个圆相(〇)是千佛万佛之祖,禅宗五家各出圆相之一面,唯临济为正宗。圆悟起而辟之。法藏的弟子弘忍(1599—1638)又著《五宗救》,支持师说。法藏与弘忍去世后,圆悟又作《辟妄救略说》。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清代雍正年间。清世宗以皇帝的身份干预了这场争论,贬斥禁毁法藏之说,使盛行一时的法藏系断绝了法脉。
与圆悟同门的圆修一系也一直绵延不绝。圆修下有杭州箬庵通问和湖州玉琳通琇等。通问后主镇江金山,在清代为较盛的一系。通琇则与圆悟门下的道忞一样,是明末清初的显要人物。通琇(1614—1675)俗姓杨,字玉琳(一作玉林),江苏江阴人。十九岁从圆修出家,不久便“得法”于圆修,并继圆修之后住持浙江湖州报恩寺。入清以后,也曾奉诏进京,受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受赐紫衣,后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一时“名重朝野”。他与道忞一样,常常仗势欺人,在当时即遭人指责。通琇一系在顺治以来曾盛极一时,世宗雍正曾钦定其徒孙。但由于其后学蹈师故辙,招摇撞骗,受到了乾隆帝的贬斥,后逐渐衰微。
①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卷上《结夏示顺心庵众》。
② 《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四《示云南福元通三讲主》。
③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四《住杭州路凤山大报国禅寺语录》。
④ 《笑岩集》卷三《答京中缁素道旧发书入山请师网京复祈法要》。
⑤ 《笑岩集》集四《圆通普示》。
⑥ 《密云禅师语录》卷三。
⑦ 《密云禅师语录》卷三。
⑧ 《密云禅师语录》卷七。
⑨ 《密云禅师语录》卷三。
⑩ 《密云禅师语录》卷十三。
(11) 《三峰汉月藏禅师语录》卷六。
(12) 《三峰汉月藏禅师语录》卷十四。
(13) 《三峰汉月藏禅师语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