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二十五节 十法成乘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修习圆顿止观的具体程序是由十法成乘。乘是车乘运载之义。车乘要由轮辕等合成方能运行,以譬修习止观要具足这十法方能有所成就。
    第一,观不思议境。就是观现前介尔一念无明之心具足三千世间,即是总摄十方三世宇宙人生的全体。这一法是总。上根利智之人得到此一法的提撕,便自能策励,直入无碍。中下根人便须逐步指点途径,方免停滞不前或误入歧途,所以依次列举以下九法。
    第二,起慈悲心,又称为发菩提心。就是在修学圆顿止观时必须有自觉的心愿,方能树立起修习止观的迫切要求;否则易于懈怠,无力精进。发菩提心即是发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谓誓愿,义在决定坚持也。
    第三,巧安止观。既发四弘誓愿,决定能依愿起行,就是修习止观,止是止息虚妄的分别,观是观察如梦的真理。体达妄想即是法性,不得妄想也不得法性,法界本来空寂,这是止。观察无明之心上等于法性,下等于一切妄想善恶,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这是观。由于人的根器有信行、法行之不同,如何能止,如何能观,要适合每个人的根器方能深入。因此有随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的不同方法,要修行的人自己善巧斟酌,使心能安于止观。
    第四,破法遍,也就是破惑遍。既能止观明净,照了法界,凡不合乎法界真理的便是惑,因此要遍破一切惑。这是修习止观的主要正行。于一心中从假入空观破见思惑,从空入假观破尘沙惑,以空假为方便入中道第一义谛观破无明惑。见惑是由邪妄分别道理的烦恼,思惑是颠倒想念事物的烦恼。由于下劣的智慧,不能通达无量法门,是尘沙惑。障蔽中道实相理体是无明惑。一心三观正是此际所修。
    第五,识通塞。通是通达法性,由此可以有所成就;塞是蔽塞法性,由此停滞不前或入歧途。当破惑之时,也就是在修观之时,要能善知如何修习是正确的,如何修习是错误的,从而纠正错误,保证正确。
    第六,道品调适。修习止观是总的方法,但是具体内容随着修行的各各阶段有所不同,这便是三十七道品。当修习止观时,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次第相生,要使之调停适当,无过不及之感。也就是用三十七道品调养止观,使之能入于空、无相、无作三昧,而到达涅槃。
    第七,助道对治。由于根器钝劣,往往但修道品而不能开三解脱门,因此要兼行六度以对治六蔽,用为助道。其禅度之中,包括五停心、四无量心等各种禅法。以上六法是正修止观所必要的行法。上根的人观不思议境,自然能与此六法相合;中下根人必须具足指明,方能有所遵循。如是修习,必能发真正道。下根之人往往由此起增上慢,所以还须指点以下三法,以免退堕。
    第八,知位次。为防止在修行中有少悟入的时候,起增上慢,未得谓得而败道,必须知修行的位次,正确衡量自己进修所达到的程度。
    第九,能安忍。由于以上八法,自能障转慧开。须赖于内心的转变、外境的利衰,若能安忍不动,方能免于退堕。
    第十,无法爱。法爱是执著于自己所得之法以为真胜,不能前进,正是有所得心之为害。必须破除法爱,方能直进无已,以致到达最究竟的成就。否则法爱一生,有所得心为障,轻则停住不前,重则逐渐退堕,前功尽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