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弘忍在黄梅,一日告众曰:“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并传。”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于廊壁下书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见此偈,赞叹说:“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各令念诵。时六祖慧能为行者,在碓坊,闻诵此偈,至夜密令童子于秀偈旁也写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忍见后偈问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然而是夜便以衣法付与慧能,遣之令去。这便是南北二宗分流的根源。
细考二人偈,各只道得一半。神秀之偈,说明菩提不等于菩提树,明镜不等于明镜台,意在佛道不可以身得,也不可以心得。这与慧能偈所说“本无一物”同其志趣。然而身心是成道之器,譬如菩提树、明镜台,但使身心明净,则佛道自显。而佛道非关于垢净,所以慧能说“何处惹尘埃”。
张说撰神秀碑文叙述神秀传法大要是“忘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趣玄以前,万缘尽闭;发慧以后,一切皆如”。特以《楞伽》递为心要。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说:“北宗意者,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尘昏,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宗密评定北宗说:“此但是染净缘起之相,反流背习之门,而不觉妄念本空,心性本净。悟既未彻,修岂称真?”又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六中说:北宗有五方便通诸经论:第一,总彰佛经,依《起信论》;第二,开智慧门,依《法华经》;第三,显不思议解脱,依《维摩经》;第四,明诸法正性,依《思益经》;第五,了无异自然无碍解脱,依《华严经》。
神秀传法普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而告以“此两部经,禅学宗要”。普寂临终诫门人说:“尸波罗蜜是汝之师,奢摩他门是汝依处。当以不染为解脱之用,无趣是涅槃之会。”
北宗内神秀传普寂与义福,寂传惟政,政传志真,真传嵩山照,凡五世而斩。澄观曾从慧云禅师咨北宗玄理,其所以衰歇的缘故,实因北宗走上了变教之途,失却了达磨的宗风。